首页

记者之死,他们都殁于盛年

点击:0时间:2020-09-10 02:16:35

杜涛欣++李晓磊

5月8日,“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发起《2016年中国媒体人健康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记者占到了83%。

工作压力剧增,导致有60%的人超过晚上12点睡觉。

晚睡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采访写稿、看新闻以及精神状态焦躁不安。

在这些不安因素之中,主要因为工作、收入和前途。

5年以来,调查记者转身的背影,渐行渐远……

3年以来,新闻人猝死高发,令人心生恐惧……

当逝者从零星到多发,逝者的年龄不断降低,从60岁、40岁到30岁,甚至20多岁……越来越多青春的脸庞暗淡,生命火焰过早熄灭。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美国知名报业巨头普利策,百年之前如此定位记者。

现实是,站在时代巨轮上的瞭望者正在不断离去……

记录者之死

5月23日,河南法制报发表一篇文章,标题为《今天,我们把头条留给他……》,内容如下:2016年5月23日18点45分/河南法制报失去了一个敬业的编辑/河南传媒界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兄弟/他是我们的一版编辑/一起缅怀,我们的好编辑,好兄弟……

用H5的格式制作了8个“版面”,主题为“法制报痛失好编辑!”

5月27日的《河南法制报》用了一个整版,纪念该报的头版编辑王军。

据了解,王军生于1977年,从2004年进入河南法制报工作。在他做头版编辑的3000多个日夜里,共编辑了6000多个版面。

公开报道显示,王军是这一个月内去世的第7位媒体人。

4月26日凌晨,知名调查记者尹鸿伟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昆明市去世,享年43岁。

《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女士于5月3日中午,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5月3日下午3时53分,由成都传媒集团主办的“成都全搜索新闻网”于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年仅41岁的“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于当天凌晨逝世。

5月4日上午,《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享年45岁。中国军网视频资料还显示,“军报记者”的微博、均由马越舟创办。

5月18日,网易河北频道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证实,编辑王雅珊罹患肝癌去世,年仅28岁。

5月21日,前《通州时讯》摄影记者王力利因病去世,享年60岁。知名评论人石扉客写文章称,王力利曾经因为“工作差错”被辞职。

殁于盛年

除了王力利以外,其余6位记者的年纪平均不超过40岁,都倒在了不惑之年的门槛上。

4月26日,知名调查记者尹鸿伟离开人世,人生的岁月在43岁定格,褒贬臧否也在此休止。

尹鸿伟的博客签名是“做人要低调,文章要高调。文章写得好,读者爱看才是最重要的。”

尹鸿伟曾供职于《南风窗》《南方周末》等媒体,长期活跃在国内调查报道一线,其代表作品有:《“躲猫猫”的惨剧、闹剧与正剧……》《阳宗海砷污染迷雾不散》等知名报道。

除了国内,尹鸿伟的步履遍及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被业界称为东盟问题专家。按照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总结,新闻记者要具备“能想,能奔,能听,能写”的四能标准,尹鸿伟当之无愧。

他还没有做好准备,就永远停下了脚步。尹鸿伟的家人透露,从发现患病到离世,才一个多月的时间。

“斯人已去,天堂没有新闻”。4月26日,“成都全搜索记者”江俊在朋友圈内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追忆患癌去世的调查记者尹鸿伟。

一周后的5月3日凌晨5点多,江俊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江俊在朋友圈对媒体人的这份工作,曾这样评价:“一把辛酸泪,高离婚率,身体透支”。

“感觉江俊很拼,经常很早就发朋友圈,显示他已经出发在路上。”“有时,他写上几句,凌晨6点20分,发完最后一封邮件,该睡一个小时起床了,明天继续吧,不是不想睡,是必须这样干。即便年终总结,都会说,活着,就该奋斗。”媒体同仁回忆,由于工作压力大,他也抽烟、常常熬夜。另据熟悉他的朋友介绍,江俊上有年迈多疾的父母,下有马上小升初的爱女,年前刚买房尚未入住。

江俊在朋友圈留言:“身心很疲惫,世界那么大,却无力去看看。”

江俊去世之后数小时,42岁的绵阳日报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在睡梦中离世。再过20天,就是任杰的43岁生日。

同事回忆,几年来,任杰就是靠着一盒盒的咖啡,与疲倦做着永无休止地抗争。

数小时内,两位川籍媒体人相继离世,媒体界的伤痛,如洪水决堤,朋友圈不断刷屏。

“对不起,我的同事们/我很累/我真的只想睡一会儿/没想到,这一睡,睡过了今生!”一位同事在悼念任杰的诗中写道。

记者的青春年华就是在加班、劳累中消耗殆尽。

网易河北频道的王雅珊去世时年仅28岁。今年3月7日,王雅珊在自己的微博写下“生命进入倒计时!”不到3个月的时间,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网络截屏王雅珊2011年以来所发的微博中,出现字眼最多的就是“加班”“累”。她多次在凌晨更新微博,诉说加班苦累。其中2012年的微博写道:“好累,马上到家,可是累得不想下车。”

4月4日,王雅珊转发人民日报官微发布的“从疲劳到癌症仅需4步!你还在透支身体吗?加班,熬夜,从疲劳到癌症仅需4步。”王雅珊评论说:“我就是例子啊!”

4月17日凌晨5点,王雅珊发布了生前最后一条微博,这条微博为央视新闻“官微”所发,内容与改变生活方式、预防癌症有关。

“每天能早点休息就早点休息,不要太透支身体;我的病和常熬夜、生活没规律有很大关系;身体是咱自己的。”同事记录了王军生前告诫同仁的几句话。

5月8日,“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发起《2016年中国媒体人健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记者占到了83%。工作压力剧增,导致有60%的人超过晚上12点睡觉。晚睡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采访写稿、看新闻以及精神状态焦躁不安。在这些不安因素之中,主要因为工作、收入和前途。

“希望阳光打在每个人的脸上”

除了正义、良知、责任感,物质上的清贫,成为媒体人工作“拼”的一个主要原因。

“今年3月2日合同到期,3月3日住院,本来前面单位说给6个月医疗期,昨天又说不给了,之前已经花了快8万多了,失业加即将到来的巨额医疗费,接着还要化疗,医生说预计花费最少还要30万以上,希望陌生的你,给这个家庭支柱活下去的希望,谢谢!”

4月14日,轻松筹平台上的一则“淋巴癌的求助”发起了为尹鸿伟治病捐助的信息,使尹鸿伟患病的消息得以迅速扩散。

“他因为担心钱花完了女儿没钱上学,一度拒绝治疗。”轻松筹上16名公众人士证实,尹鸿伟得知患癌症之后,要求放弃治疗。

媒体人士和前媒体人士踊跃捐款,还有很多喜欢他的读者和爱心人士,30万元的捐款迅速筹到并转给了尹鸿伟。

“作为同行,希望你像坚持新闻理想一样,勇敢地战胜生活!为了你深爱的女儿。”众多的媒体朋友守望相助,无数朋友、陌生人留言鼓励。

可是尹鸿伟的病情已经急转直下,医生也无力回天……

南方都市报记者过国亮也是极具爱心的记者,他在参与报道“7·23”温州动车事故的时候,参与发起了救助小伊伊的行动。

2014年1月底,过国亮被发现患病,他和爱人汪雯均是报社采编一线员工,孩子才3岁半,刚上幼儿园。由于记者职业以稿件多少计酬,而过国亮生病后无法写稿,汪雯需要照顾丈夫和孩子,分身乏术,无暇顾及工作,导致家庭收入微薄。

2013年3月,过国亮的同事及其他媒体同行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起捐款救助过国亮的行动。

2014年3月下旬,腾讯公益基金发起“救助患癌首席记者”的乐捐项目,救助病重中的过国亮。

爱心捐款也没有挽留住过国亮的生命——这几位媒体人相似的遭遇是,一发现就进入晚期,没有了机会。

“命运向我露出爪牙,我向他做个鬼脸。”过国亮在住院时写了一句诗。在同行前来看望时,过国亮提出成立国内首个行业互助基金。

其实,有关大病的保障曾经也是尹鸿伟的话题。

2007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尹鸿伟在《南风窗》发表文章《重大疾病保险争议未断》,关注如何彻底消除保险公司“保死不保生”的霸王条款。

“现在医保、报销很有限,有了补充医疗保险,就可以报销大多数,自己只用掏个零头,非常有用。”一位媒体人士建议。

“真正完整的新闻,是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把死伤、悲惨的事情说出来都不是关键,而要让事故引起大家的重视,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出解决方案。”2010年尹鸿伟接受《大前程》杂志的采访,谈到自己的作品《伤心的大峡谷》时,如此表示……

标签: 记者 媒体 编辑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