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美丽新农村
周居霞
走进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富吉村,令记者眼前一亮:几十幢统一制式的黄色别墅排成长列构成村子的主街,别墅后边几栋居民楼构成村子的又一条街道。这是记者在走基层中看到的最漂亮的新农村之一。村党支部书记谢玉君快人快语、精明干练,他边带记者参观边喜人人地介绍情况:
富吉村有1046户、3400多人口。你看,这一片是我们的白瓜子产业园区,每座别墅176平方米再加一个360平方米的库房和2000平方米的套院就是一个收购户,目前这样的大户有38户,其中特农惠公司是最大的一个,由我村合作社与自治区和阿荣旗供销社联合组建,年生产加工白瓜子6000吨。整个园区以白瓜子收购为主,现在又扩展了杂粮市场,目前这里是岭东地区最大的白瓜子交易市场,每年白瓜子流量达5万吨。后面那几栋居民楼大部分住的是年轻人,水电暖齐全,岁数大点不愿上楼的,那边有一片平房区……
发愤图强拔穷根
富吉村如同她的名字,美丽、和谐、富足、幸福。可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却是远近闻名的穷村。2000年,谢玉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农民人均收入只有650元。记者与几位村民拉起家常,他们争先恐后讲起谢玉君当村党支部书记前后的变化。
“谢书记当支书前,咱村别提多穷了,小伙子说不上媳妇,姑娘嫁不出去,邻村人见我们都瞧不起、躲着走,怕和他们借钱。”
“那时,一提是富吉村的,信用社也不给咱贷款哪。”
“幸亏谢书记当了支书,领着咱把穷根给拔了!”
谢玉君6岁时跟父母闯北大荒来到富吉村,可日子却不像这村的名字,贫困像大山一样压得他一家以及乡亲们喘不上气来。他当过民办教师,又当过生产队会计。他遇事爱琢磨,忙完一天活计,总爱到音河边走一走、坐一坐,思谋如何能搬掉贫穷这座大山。他拼命干活,养猪、养鸡、做豆腐,盖起了村里第一座砖瓦房。
看到谢玉君日子好过了,乡亲们常常找上门来借钱,他有求必应,解囊相助。但时间一长,靠他个人资助已是杯水车薪。看到乡亲们艰难度日,谢玉君常常辗转反侧,一个声音总在耳边回响:自己富了还不行,必须想办法让大家都富起来。2000年,他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谢玉君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外出考察。在华南农村他看到一些地方种倭瓜,倭瓜子3.6元一斤。联想自己村多年来一直沿袭种黄豆和玉米,算算账,一晌黄豆不如半晌倭瓜的效益。于是,他背回些种子试种,大获成功。乡亲们纷纷上门求助,把迫切期望的目光投向谢玉君。
然而,积贫积弱的乡亲们,想要改变现状谈何容易。以前种黄豆自己留些当种子就能下种,可要种倭瓜,连买籽种、化肥的钱都没有,这启动资金就是一座搬不动的大山哪。村民何广生永远也忘不了,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谢玉君给他送来救命的本钱。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要不是谢书记给我们找路子、送本钱,我们哪能这么快就脱贫致富呢!”
谢玉君把几年来创业的家底都押在为村民借贷的保单上。2001年,全村白瓜子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第二年有了好收成,基本还上了贷款,在信用社有了信誉,每年贷款都能满足。从此,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筑巢引凤大思路
谢玉君重点扶持几个示范户,将全村大多数村民引到白瓜子产业上,好年景时,种倭瓜的效益是种黄豆的3倍。看着一望无际、长势旺盛的瓜秧,谢玉君松了口气。可没轻松几天,村民纷纷气哼哼找上门来:
“老谢,我们说不种瓜你非让我们种,现在秧子疯长,光开花不结瓜,咋办?”
“血本无归了,你给赔吧……”
谢玉君顾不上和村民争辩,风风火火跑进城,找专家、查病根。专家一语点破:可能是开花后不能及时授粉……
谢玉君一拍脑门,又风风火火跑回村。以前有养蜂的,因为蛰人不让人家来,还帮群众打官司和人家要钱。现在他动员大家,四处求养蜂人来村里,免费供菜供水。
小小蜜蜂为富吉村传送着丰收的喜悦,谢玉君从中悟出新道理:咱农民缺乏的不仅仅是资金,更缺乏科技素质和与现代市场对接的大胸怀。于是,老谢结合远程教育、科学富民等工程,建起全旗第一个农民信科服务社,学科技、拓眼界,党员带头学习示范,指导农民运用操作,利用图书和短信,及时为村民传授技术和信息,建立了富吉金桥网,参与全国信息交流互动,向国内外大市场推介富吉村的白瓜子。
白瓜子的产量越来越高,但谢玉君发现村民的收入却没提高太多,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自己没有市场,小商小贩来村收购压等压价。谢玉君想出新对策:成立白瓜子协会,兴建大市场,把客商引进来,统一收购销售。只有引进能人、技术和资金才能带动发展,近亲繁殖永远发展不起来。对引进的收购、加工、营销大户,村里协助落户,提供各种方便。
2008年,谢玉君带领村民筹资建了3万多平方米的市场,2009年,又建了15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一座座别墅式的收购大院、炒货厂等深加工企业相继落成,本村的、邻村的、南方江浙等地的大小老板纷纷入驻,富吉村孵化出第一批企业和企业家。村民徐学凯,过去因为穷夫妻经常吵闹,谢玉君帮他们办起家庭公司,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是3条腿走路奔富路,以前朝不保夕,见面讲吃喝,现在是交流致富经验,我们现在就到小康了。”
更上层楼绘蓝图
徐学凯说的3条腿走路,是谢玉君琢磨的循环产业链:白瓜子和土豆种植、养奶牛和深加工与物流。种庄稼不管种啥都不能连续种,谢玉君用种土豆来调茬,保证瓜子和土豆都高产。白瓜子经炒制升值,辐射东北和南方各省;土豆加工成粉条增效,吉字号商标的粉条越来越显示其品牌效应,远销韩国、河北、山东等地,每年增收350余万元。同时,瓜和瓜秧养奶牛,出奶量高。全乡8个村有6个村的村民加入了富吉村的奶牛协会,村里还帮助会员贷款买牛盖房子,全村3400人80%都进入了这个循环产业链。
富吉村的交易市场逐渐成为岭东最大的白瓜子和杂粮集散中心,交易额在1.2亿元以上,人均收入保守说也得2.6万元,物流加工园区的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谢玉君说:“2009年,我以为咱村发展到最高点了,怕枪打出头鸟,不想再发展了。参加了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组织的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培训学习后,尤其是参观了华西村,使我反思,作为共产党员、党支部书记,必须破除小农思想,要有更高的理想信念,责无旁贷地带动村民把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近期,谢玉君从自治区有关部门跑来500万元专项资金,修建了村里连通外界的公路。他描绘着富吉村的新蓝图:近期着力打造新农村,美化村容村貌,再发展规模化大棚种植,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采摘、农家乐等。在产业发展上,他与黑龙江农大、科研所等单位合作,建立科研基地,改良品种,在新疆建立繁育基地,与浙江等地客商合作,更新设备,引进美国更先进的加工机械,提高产品质量,将产品品牌打得更硬更响。让富吉村和富吉村的乡亲们更富更美更幸福。☆
(本栏编辑/霞光)
抗大办学的好经验
人才兴则事业兴
“人才兴则事业兴。”通过办院校来培养人才,是最有效的途径。抗大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直接过问抗大工作,亲自审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多次给抗大讲课,经常参加抗大活动。毛泽东说:“增加抗战力量的工作和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抗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战争需要服务的原则,把战场融入课堂,把战例作为教材,探索出了一条边打仗边办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人才培养路子。国防大学中共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秦利说,这是抗大的经验,也是抗大的创新。
艰难困苦中的锻造
抗大校舍一般为土墙草屋,教室墙上涂块墨漆做黑板,座位大都为土砖,课桌也是在两座土台上搭块木板。对于抗大的办学条件,毛泽东用“四个没有”做了概括:“我们这里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就是要我们艰苦奋斗。”
“在我军历史上,我们之所以在劣势条件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是一大法宝,即使我们的对手也不得不承认。”秦利说,我们今天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加强作风建设,弘扬抗大精神,传承抗大校风,把抗大精神和作风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摘自《党建文汇》 文/周洪双 罗金沐)
(本栏编辑/贺振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