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奇旅程在哪里

点击:0时间:2020-10-30 16:50:41

张蕾

去尼日利亚之前,我恶补了中非关系,尼日利亚的政体沿革、北部博科圣地恐怖主义、石油问题,以及钦努阿·阿契贝。事实证明,那些宏伟的问题,在这十天短暂的行程中并未现身,我在功课准备中的思考都显得有些小题大做。

所有的材料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法国人塞尔日·米歇尔写的《中国的非洲》,它带有西方常用的视角,但剥离了一些明显妖魔化了的有色眼镜。它没有在中国、非洲和西方国家之间选择一个立场站队,而是尽可能多地去列举事实。虽然很难说它有着完整而严密的体系,但见人见事见时代,亦很有趣味性。

比如这个:美国驻布拉柴维尔大使馆的一名成员对作者说,“我认为,法国已经出局了,他们让非洲人太失望了。中国人嘛,他们永远也不会在非洲人心中得到认同。你们看到过非洲人听中国音乐吗?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做得好,用不了几年,刚果的年轻人就会转到美国这一边来。”

再看看法国人:“海马酒店的老板名叫奥利维尔,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通反华言论……几个月后,奥利维尔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里面这样写道:‘您好,我有点小事想求您帮忙。您认识想要在刚果投资酒店业或餐饮业的中国人吗?要是不认识的话,那您认识在刚果有影响力又混得好的中国人吗?实不相瞒,2-3年内我想要把这桩生意(海马酒店)卖给中国人。”

中国媒体对非洲的采访日渐增多,但非洲很大,或许我们需要怀着当年西方人进入中国时的眼光来多维度地审视和体察它。在权贵阶层,目力所及的报道还非常有限。这篇报道离“好”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尽力做到了“稀有”的“体察”。

某位富豪准备盖一栋五层的豪华公寓楼,盖了两年,还只有一副骨架。商团成员里有位房地产商,看着周末因工人休息而冷清的施工现场,说:“给我两个月吧……”但他查验了一下这副骨架,结论是:建筑质量的确非常好。

富人区家家都有自己的发电机。电力短缺在这里做到了人人平等,就算州长家也不例外。贫富的差距体现在恢复供电的速度。据说有位富豪因为怕热,家里装了好多空调,一个月的电费要1万美金。

由于政局还称不上稳定,社会治安堪忧,来这里淘金的外国人始终没打算把这里当家。消耗品有些小毛病他们都不修理,哪怕再贵重。谁知道哪天就扔在这了呢?以至于会出现这样滑稽的场面:保时捷的车门从里面打不开,要从外面,先捶一下门把手,才能拉得开。副驾驶位的空调不出风?摸到抽屉下面的风口,拉拽一下试试……

这是一趟充满惊奇的旅程,虽然我很明白,更多的惊奇尚未触及。在旅程的最后一天,因为各种机缘,我们见到沙古里家族,这个隐秘富豪的家庭。三个小时之前我刚知道他们,以及,我可以采访他们。三小时后,我坐在富豪家的大饭厅里,跟拉各斯州准备继位的王子一起吃冰激凌。

我拿出了人生最快的阅读材料的速度,准备对他进行采访。对于敏感问题,他打出“你知道的比我还要多”这种明显的躲避招数。至少还有问题需要他躲,我也不对自己提更高要求了。

沙古里家族的势力跨尼日利亚、黎巴嫩、美国,今年大选前,美国媒体追着这一家,不依不饶。当我面对这个胖老头,看到他从满是酱油的盘子里扒拉出一丝肉条时,感到这种场景难以复制的离奇,也努力用理性化解无力。

尽管在尼日利亚遭遇各种惊奇,可他们在中国也常是这样的感受。比如,副总统的弟弟告诉我,他去广州时,有小孩子硬拉着他,叫他乔丹,要他签名。我仔细端详了一下,的确像。

再比如,某位法国朋友来中国——那时还没有整顿“四风”——地方政府接待外国投资人的架势也是吓人:一张能坐五六十人的大餐桌。撤席的时候服务员要脱鞋上桌……

都是有故事的国家啊。中非之间互相融合的神奇之旅,还会继续下去吧。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