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英杰:戴镣铐跳舞,但跳得自由

点击:0时间:2020-11-20 22:28:12

杨杨

宋英杰喜欢强调“天气价值观”,并且不厌其烦:“别随便评价是好天气还是坏天气。”

化妆室镜子正上方,是一排主持人的定妆照,从左至右前三位依次是:宋英杰、裴新华、杨丹。宋英杰是这里的灵魂人物——他是业务上的前辈,也是行政层面的领导(虽然他不情愿提及这一部分的工作),还是象征意义上的“一哥”:21年前,他成为国内第一位气象节目主持人。

“在今天的卫星云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想预知天气,人们已经有了更多快捷选择,但央视气象节目仍然有固定的收视群体,播出平台对气象节目的需求也一再增加。

早在1980年代《天气预报》节目就出现在电视上,但在主持人出现之前,更多是气象专家用格式化的语言解说。尽管罗京或其他气象专家都曾客串解说,但宋英杰被认为是这档节目也是国内气象节目的第一位主持人。“我常在业内说,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问题。为什么当时那种晦涩的解说风格是合理的?因为,第一,当时的传媒样态主要是广播和报纸;第二,当时的预测能力低下,如果把话说得很具体,反会过犹不及,所以话常常是模糊的。因为你不可能监测得很精准、预测得很细致。”

有段时间,杨丹觉得做节目缺乏激情,宋英杰给了她一个建议:去听天气会商,以便更清楚天气的来龙去脉。“他比我们更能深挖新闻点,知道什么样的天气是重要的,带来的影响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深挖来龙去脉,心中有数。”杨丹说。

天气会商时,宋英杰偶尔跟坐在他右后方的电视编导交代一下打算添加的要点。电视编导匆匆记下,在主持人换服装、化妆期间,她可以再整理一份新版本,同时更新一下来自气象台的数据。气象节目无权对气象台的预报结果做出改动,节目组需要做的只是:想办法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更明白。

“宋老师的各方面敏感性都很强:天气敏感性、新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

天气会商之前,气象编导和电视编导从上午就开始忙碌,挖掘“天气信息点”,根据当日上午的气象数据,在11点前梳理出初稿,12点前则拿出经两位制片人把关后的稿件。

“挖掘信息点”是个纠结的工作。秋高气爽的时候,也是编导担心“没有什么点”的时候,而“有点”则有更大的几率意味着坏消息。

在气象编导李艳眼中,“宋老师的各方面敏感性都很强,这些敏感性是日积月累的”。天气敏感性和新闻敏感性自不必说,政治敏感性呢?“如果一个事情,比如某区域的天气,大家都知道,但你格外点出,就可能对当地有不好的影响。”

“为了减少他们的压力,我一般会跟当地气象局或气象台电话沟通一下:我想在节目里说一下你们的城市,你们还有什么修改的或补充的意见吗?他们就很紧张:啊,提我们,万一我们错了怎么办。”但在宋英杰看来,这只是政治敏感性的一部分。“我经常说,尽量不要提具体的城市,除非这个城市有典型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跟很多西方国家不一样,他们城镇化已经达到90%,我们只有53%,而且城市居民有更快捷的查询天气的方式,所以我们的观众更多是农村观众。老提城市,他们有失落感。”

“我和夫人之间也时常说谢谢和对不起。”

40分钟到50分钟的天气会商结束,宋英杰回到8楼自己的办公室,换好常挂在书柜把手上的西装,再下楼至3楼的化妆间。从返回办公室换西装开始,他就希望不被打扰。这段时间,他会反复揣摩播报的内容,一边比划手势,一边念念有词。

1989年,宋英杰还是中央气象台的中期预报员,要预测某个要素未来10天的变化趋势,比如冷暖、干湿。“一直在忙,算、写……以最快的速度忙,正好做完。”一位老领导问:宋英杰同志,你愿不愿意当《天气预报》的主持人?

“当然不想。”如今听来,像撒娇般地讲述“被组织决定”的故事。他正式露面是在1993年,反响和名气迅速而至。

“家族长辈也有些抵触,你干技术活不好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什么要做这种粉墨登场的事情。”

宋英杰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生活了很长时间。爷爷奶奶是留学归来的医生,“文革”期间去了边远农村,5岁的宋英杰跟着去了,做了6年农活,鸡鸭鹅猪都养过。不做活的时候,除了看书,爷爷要求他做三件事:练书法、学外语、看地图。

这三件事陆续和他后来的生活接轨。娴熟的英语使他可以自如地与国外同行交流,获取国外专业网站的信息;而去书房写写字,可以调节心情。关联最密切的则莫过于“看地图”,直到现在,宋英杰也对地图有种痴迷。

农村经历为宋英杰留下的另一个烙印是:“那时候越读书就觉得:天哪,我们真是没文化的人,做个有文化的人真难——就觉得自己应该有文化,应该有修养,应该优雅。”“优雅”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尽管标准各有不同。

而宋英杰用来佐证自己优雅的例子之一是:“我和夫人之间也时常说谢谢和对不起,通电话会说‘您好。”“没错,没错,我们第一次听到时都傻了!”气象频道主持人秋丹快速点头,脸上是糅合了“太可怕了,但真的是这样”的表情。“我们当时出差在路上,他接电话:‘喂,您好,等一下。然后打回去:‘您好,天气是这样的,您开车小心一些。我们说:宋老师,谁啊?他说:我夫人问我天气。”

“在一个‘严谨为第一要务的领域,创新是特别昂贵的事。”

化好妆的宋英杰独自在演播室为录制做着准备,来回踱步,继续演练手势,念念有词。18点之前,编导会拿着更新后的文稿和数据再和他沟通一次。

气象节目主持人的语速在每分钟300字以上,1分40秒左右的播报,文稿一般达到四百六七十字。白雪莹的经验是:如果给杨丹准备,文稿会相对口语化,杨丹也会加一些自己的处理;如果是给宋英杰的,可以写到550字左右,而且,“要格外注重逻辑性”——虽然最后文稿基本不会被采用,但你要让宋老师觉得,你是认真对待你的工作的。宋英杰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如果文稿中能有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被他采用,编导就会觉得“被表扬了”。

宋英杰是个相当严谨的人,他的NG的理由常常让编导爱恨交加。“你给我听一下‘合肥,有点哑。”“等等,我刚才说了两个‘当然,把最后一个改成‘但是。”“刚才那个‘6月份,好像没说清楚,这遍你先保留,再录一遍。”“真的已经很好了,宋老师。”编导担心时间。最后宋英杰赢了,编导努努嘴,做出无奈的表情。

“我觉得这是必然的,可能是职业病吧。一个从事科学相关事业的人会比较严肃,再者,他要适应生存环境,不可能完全做一个体制内的异类。”中国科学院气象学博士后李汀在气象系统内组织的微博博主私人聚会上第一次见到宋英杰,后来也曾作为嘉宾参与宋英杰主持的节目。“一方面,在体制内生存总有一些束缚、压抑的部分,这一点大家都想得到,另一方面,他又跟大众打交道,大众自有一套衡量人的规则,要在这两者中间处理得比较好,又不让人觉得你装,这是大智慧,我觉得他做得很好。”

在一些大众的声音中,“与国外那些形式活泼的气象节目做对比”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宋英杰不以为然:“那些是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台才会这么做的,真正的大台比如BBC不会这样做。”

他的理由逻辑缜密:“总有人提创意的时候,认为别人是笨蛋。但你要知道,等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未必能有这么大的勇气。因为,首先,做这个节目,一句不得体的话,你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没有了。这种情况下,人还会有勇气去创新吗?在一个严谨为第一要务的领域,创新是特别昂贵的事。但我们做的这个节目,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责任,比如中央气象台发布了预警,你是不是能够一字不改发清楚?这个预警跟生命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收到这个预警,于是这个地方有多少人伤亡——你要承担国家责任吗?所以,当一个节目被赋予并且必须承担大量严谨、重要的国家责任的时候,就使得很多看起来很花哨的创新变得不那么重要。”

但他也会花些小心思。有一次出镜是在北京长时间雾霾之后,宋英杰特意打了条天蓝色领带,说“希望北京明天的天气跟我的领带一样”。“但是第二天绝对不会了,因为不能让观众形成这样的印象,将领带颜色和天气形成特别的关联。”“细心、要求高”,白雪莹的评价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们有时会抓狂:宋老师你不至于吧你!

“我常常很孤独又很狂妄地想: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做好这件事,想必是我吧。”

在一次微访谈中,有人提问:宋老师,您自己怎么看您主持的天气预报?他答:“戴着镣铐跳舞。”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这句话他重复了十次以上,在他看来,每个行业都有既定的规则,每个国家也有自己的国情。“必须尊重。别人觉得枯燥,我觉得到处是创作。不戴镣铐算什么本事啊,我就戴着镣铐跳舞,但我跳得通身自由。”

2011年夏天的一次尝试,给宋英杰带来了一点麻烦。“当年6月,每隔5天出现一次城市内涝,被网友形容为‘看海。那个月底的节目中,我说,最近流行一个词汇‘看海,今后一段时间哪些哪些城市会持续强降雨,希望‘看海不会在这些地方流行。”因为“看海”,他在会议上被不点名地提醒。宋英杰自嘲说,可能是看我是老同志,留点面子。

“地方台的主持人曾经告诉我,如果一种用法被质疑,他们就会说,宋老师这么用过了——我年轻的时候,大家让我往前冲,没想到,成了老同志,还要继续替年轻人趟雷。”宋英杰有时会流露出“老同志”般略带刻奇的实在。

在他看来,传播中的“被记得”很重要。“我乐于做这个事儿,也更擅长做这个事儿。我挺愿意钻研传播当中的一些感觉,又学天气,所以更容易驾驭。我常常很孤独又很狂妄地想: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做好这件事,想必是我吧。我有时会跟夫人说,如果人的一生能为别人做点有价值的、独特的贡献,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这点儿(通过天气节目服务别人的)事,那就好好做,也算是对得起这条命呗。”

他不喜欢提及“行政职务”这部分,“我跟领导说,人事纷争千万别找我,不操那个心”,他清高地摇着头,看向窗外;但提到具体工作,他会刻意地不居功,展现出一种“体制内”的生存智慧。

他说过数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也说过更多次“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或“关键你的心要自由”)——前者容易让人联想到他在一些会议场合的情形,而后者会让人明白,为什么很多和他出现在同一个播出平台的主持人在社交网站上被讽刺甚至嘲笑,他却在社交网站上吸引了与他的节目受众不同的一群人。

他不喜欢扣帽子,不喜欢命题作文,不喜欢被用简单的话概括——但他的各种身份、过分严谨的态度以及随之带来的压力、中规中矩的文字,和那些偶尔流露出的轻松、幽默,的确会混搭出一种奇异的感觉——就像一幅标语,在宋英杰成为主持人的那一年,偶尔还会被认真地刷成美术字体出现在公共场所。它的最初来源有时为人诟病,但字眼本身却因为意外的“反差萌”,一度在社交网站上掀起引用热潮,用来表达一种善意或是出于好感的戏谑:“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标签: 天气 节目 编导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