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女郑佩佩:人生难分戏里戏外
邹金灿++杨宙
从《大醉侠》里的金燕子,到《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华夫人,再到《卧虎藏龙》里的碧眼狐狸,在这3个角色间,郑佩佩经历了人生路上的过山车:一举成名、息影退隐、离婚窘迫、东山再起。回望过去五十多年,曾经英气勃发的她,成也侠女,困也侠女,不变的是侠女的气质和品格。
香港庙街,一家老牌餐室里,人声鼎沸。这家餐室有两层楼,地方不大,二楼都是卡座。载我们到此地的出租车司机,听我们一说目的地,就来了精神:“这家餐室非常有名,以前经常用来拍一些怀旧戏。”
郑佩佩选择了在这里接受我们的专访。这是一家和她阅历相同的餐室,拥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
谈话中,郑佩佩喜欢说“yeah”,喜欢大笑,常微笑着说“对不对”,谈到一些往事的细节,如不能确切记得,她会直接说“我不晓得了”。由于与店方熟稔,这里成了她的客厅,很多人能认出她来。
谈到人生的各个阶段,郑佩佩最喜欢目前的自己。关于往事,她眼神会黯淡,但很平静。她说,那时候的人,想法很简单,不像今天年轻人想得那么复杂;早点结婚生子,大家都觉得天经地义。在巅峰期息影,人们替她惋惜,她对这些惋惜敬谢不敏,但对子女有内疚,认为自己亏欠了孩子一生。
平生侠名为吾累
郑佩佩的愧疚,源于1989年与丈夫原文通的离婚,导致她的4个孩子没有完整的家庭。
那是她人生的分水岭,直接否定了她过去的20年。原文通是台湾商人,其父是邵氏公司在台湾的代理商。他与郑佩佩的相识颇具戏剧性:郑佩佩的母亲到原家打麻将,输了钱,让郑佩佩送钱过来。她就这样和原文通相识并相恋,于1969年结婚。
1970年,郑佩佩决定息影,和原文通移民美国。对于郑佩佩的决定,小她6岁的妹妹郑保佩(现在是佩佩的经纪人)说:“那时候讲究归宿,如果一个女孩到24、25岁还没有嫁出去,就已经是很夸张的事情了。”
老板邵逸夫、恩师胡金铨都支持郑佩佩。她说,“胡导演很喜欢我的选择。觉得我选择很对,很会选。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我选得好,就觉得我嫁这样的人最合适。可能大家也看不到很多很细节的东西。”
师长们对原文通评价很高,“主要他不是圈内人,有学问、很正派。”而原文通在众多追求者中胜出,也因为他的确与众不同。
“他老跟我唱反调。(笑)譬如我爱喝可乐,我拍戏时,罗(维)叔叔买一打可乐,放两大杯冰块在那里让我喝。我结婚以后,原文通的第一点是‘不许喝可乐,不喝可乐不会死掉。我心想对啊,不喝可乐不会死掉,为什么我非要喝可乐?我是觉得他跟别人不太一样。”
在侠女的光环下,郑佩佩接受着广泛的宠爱。“突然有人唱反调,就觉得其实这个人还比较有道理。至少我说月亮是方的,他告诉我,不是方的,是圆的。”
在美国,郑佩佩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琐碎生活。20年里,她怀孕8次,流产4次。“借个肚子为丈夫生孩子”,她当时认为是自己的义务。如果不是在1985年为单传的丈夫生下一个儿子,她的生子事业还将继续。
郑佩佩没有侠女的武功,但无疑拥有侠女的体质,4次流产并没有对她的身体造成很大影响,相反,她还干了很多活儿:开舞蹈班教人跳舞,管理百货商店,亲自送货上门,经常把大件货物送到买主楼下,然后通知买主:家里有没有男人,下来一起搬东西。
“去了美国之后,我才知道我有多红。”在唐人街,几乎无人不识郑佩佩,那里的华人经常做的一件事,是猜测她肚子里是男孩还是女孩。
这给了原文通很大压力。
“他本身就很大压力。因为别人都会叫他郑佩佩的丈夫,甚至有人叫他郑大哥,不容易,找一个有名的人做太太,而且这个太太虽然不要穿名牌,但是她要的东西,太理想,太虚无。”
她要回归社会,希望为当地华人做些事情,于是办了个华语电视台。即使已经息影,郑佩佩似乎还是把武功高强的“金燕子”角色代入到真实生活中,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
华语电视台非但没有做成功,还让她亏损了二三十万美金。丈夫是生意人,并不支持郑佩佩的这一事业。分歧日渐加大,最终他们在1989年结束了这段婚姻。离婚后,一向对钱没有概念的郑佩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她要独力为生计奔波,还要求自己与前夫一起抚养子女,此外还须偿还做电视台欠下的债务,那笔钱对于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最近,郑佩佩总结这段婚姻:“我不是温柔的女人,我太好强了。我觉得女人不要太强,弱一点的女人男孩子会喜欢多一点。我不太像女人,所以丈夫才把我开掉。”
侠女闯香江
“你现在是美国人,还是香港人?”
“香港人。”
在一生的地域身份中,郑佩佩历经了这样一个变化:上海人,1946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人,“佩佩”的上海话发音与baby接近;香港人,1961年随母亲投奔香港的舅舅,在此地生活、工作、成名;美国人,1971年,她和原文通移民美国。
现在,郑佩佩是香港人。她喜欢这个令她成名的地方,这里让她感到亲切,此外还为老人提供了许多养老的方便。复出至今,她没在香港买房,现在和女儿租住在一间公寓里,“我对我到老时有了安排,香港政府有一种老人公寓,我现在在申请中,等他们批下来。”
然而少年时来香港,郑佩佩并不喜欢这个地方。她的父亲是国民党的探长,1949年后在内地入狱,被关在了数千里外的内蒙古。在郑佩佩小时候的记忆中,自己是反革命家属,因此改跟母亲姓郑。但即使如此,她也没能逃脱这个群体在那个年代的固有命运。
16岁时,她并不心甘情愿地来到了香港,“我妈妈一定要接我过来,骗我说外婆病了——外婆很疼我,也在香港。我来的时候,觉得香港很腐烂,(这里的人)经常打麻将,不务正业。”
带着这种倔强,她进入了邵氏。当时公司会请一些武行师傅来培训新人,以拍摄武打片。郑佩佩也在其中。当她看见一些女孩因为被打到鼻子出血而哭起来时,心里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丢女孩子的脸。
由于出众的舞蹈功底,她被胡金铨导演看中,让她出演《大醉侠》的主角金燕子。这部电影被誉为新派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上映即大获成功,她很快成为香港街知巷闻的女一号。
那时候,很少有人赞她漂亮,集中在她身上的赞美,是“能打”。她说,自己并非真的能打,而是比其他女孩子会打,能吃苦,所以就以这个出名了,“我走在弥敦道,那些‘飞仔(流氓)都不敢碰我,他们不晓得我(会武功)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我最得意的事情。”
更令她得意的是自己那时候参演的电影,票房都很好,“我的戏都过百万。不得了,不得了!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漂不漂亮,每个人看法不一样,对不对?他觉得你很漂亮,你可能不是很漂亮,对不对?”
她渐渐定型,成为当时香港媒体眼中的武侠女皇。
东山再起
90年代复出前,她为自己是否还能演戏感到困惑。此外,她仍然希望留在美国,这样能与前夫分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尽管她自己已经破产。但她很快发现自己谋生乏术。
“我当时是想,最好能留在美国,孩子还那么小,所以我就想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实际上每个人都以为我开玩笑。我到餐馆说,我给你做洗工。他们觉得我开玩笑。”
纠结中,她陷入了有生以来最深的彷徨中,“谁告诉我什么东西我都会去拜,拜神、念多少经,我都做了。哪棵树砍掉就好,我就把那棵树砍掉了。其实我后来发现,这些都是错的,根本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我自己只要站起来,往前看,就没事,就把前面不好的全部都斩断,重新开始。”
她去澳洲看望母亲,在那里又见到了师父——1988年她就已皈依星云大师。星云大师告诉她,她还是应该重新做回“郑佩佩”,这样可以做更多事情,帮更多的人——这些人自然包括她的孩子。她想了想,觉得目前为止自己最能胜任的,还是演戏这份工作。
1992年,她回到了香港。因为没钱租房,星云大师让她住在香港佛香精舍,一住就两年。这段时间,她在香港深居简出,平素在佛堂帮忙做早课、晚课。经纪人冯美基告诉她:现在周星驰很红,你要跟他拍戏。于是,她接拍了《唐伯虎点秋香》。
跟影片充满笑点不同,拍摄的时候,片场显得很严肃,“太吵的话,周星驰他们就想不出东西了。你必须要很严肃,不能嘻嘻哈哈。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嘻嘻哈哈的东西,对不对。”
当时接到剧本,她只知道自己演的是一个会武功的华夫人,跟她之前的戏路一样。拍摄时,巩俐不肯搞笑,周星驰就问郑佩佩能否试试,郑佩佩二话不说,就与周星驰卖起药来。
昔日的侠女金燕子,摇身变成谐星。她与周星驰对戏,一个卖“一日丧命散”,一个卖“含笑半步癫”,令观众捧腹,也令胡金铨和李翰祥痛心。师伯李翰祥导演说,华夫人这个角色,把郑佩佩给糟蹋了。
面对师长们的质难,郑佩佩保持沉默,“我心想我现在最要紧的是工作。我只是这么想,接下去我们都要工作,我也不能向你们拿钱,对不对?他们一个是我师父,一个是我师伯,都可以说我,我只能听着,他们讲我什么我只能听着。”
现在的郑佩佩,如何看待华夫人这个角色?“我是幸亏演这部戏,不然内地不会有那么多人认识我。他们(胡金铨、李翰祥)不知道,他们不能想象,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我还是金燕子。”
在众多亲友都依然沉湎于金燕子这个角色的时候,郑佩佩率先走了出来。1996年,李翰祥去世,次年,胡金铨去世。这两个让郑佩佩感念一生的人,没能看到她在《卧虎藏龙》里的演出。这一次,郑佩佩第一次饰演反角——碧眼狐狸。
郑佩佩说,“我相信胡导演见了不见得会喜欢。因为我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影迷反对得不得了,说把我弄得那么丑!其实他们不把我当演员,把我当郑佩佩,还是漂亮的郑佩佩。”
离婚后的郑佩佩,从来没有想过再婚,“我觉得婚姻不是全部,我在婚姻这个课程里面,已经修足分了。不管生孩子也好,作为太太也好,都修足了。如果这辈子要做的事就是修那个分,我前面还有演戏分还没有修完,所以我回来修那个分了。”
(张丽荐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