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手李克强
高诗朦+汤涌+张伟+黄旻旻
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有一位低调的总理,一位信奉减法的总理。
这个性格坚毅的减法总理顶住放缓经济增长率的压力,忍住利用落后产能刺激经济的虚假繁荣诱惑,推动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
政府不是无所不能的
李克强近期读过的书之一是《乔布斯传》。与奉行极简主义、喜做减法的乔布斯相似,李克强反感无意义的冗余。这名国务院总理决定对中国的大政府传统出手,做一次漂亮的减法。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中国总理第一次如此清晰、明确地在自己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之后,呼唤“依靠”市场。
有形手正在主动地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市场”这只无形手。它主动回归到自己能做好的领域——任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通过社会福利改革和保障房等措施,保证社会公平不被损害。
李克强把这套减法的执行描绘得非常清晰:
他说在过去一年中,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实现经济指标的主动力是改革,而简政放权是改革的“先手棋”,今年要“再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事实上,过去一年里,这些减法的效果已经显现。在放松了对新公司注册的限制后,2013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
和历史上各国简政放权的改革类似,有形手推行的放权,都会带来本系统内部的不解和阵痛。李克强说:“希望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那样做得不偿失。”态度坚定,而语重心长。这位刚刚完成了自己一年任期的共和国总理,就像一位手执剪刀的园艺师,对着大政府树的枝枝蔓蔓修剪下去。
所不同的是,这棵树意味的是至少708万公务员,也许还意味着5300万上下的实际财政供养人数。“简政放权”,每一剪刀都会痛,每一次减法,都意味着一些人丧失审批的权力以及因此获得的红利。
李克强在两会上现身说法,提出“改革确实是最大的红利”。他回忆自己在凤阳插队和当大队支书的经历:当时他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生产队每个人的生产任务,这个人插秧、那个人挑担子,都安排得无一遗漏。可即便如此,村里人还是吃不饱,生产队缺粮严重的时候,他甚至需要拿大队的公章,给村里的妇女儿童开“逃春荒”的证明,因为这样可以让逃荒出去的人活下去。这种不得已可能埋下了对改革和增加经济活力的向往,他后来从法学改向经济学研究。
这位共和国第一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总理对逃荒的经历细微描绘,乃是对全国的一次认真表示:我们(政府)不是无所不能的。
青年时代的李克强见证了那种令人目瞪口呆的无力感:原来不是只要我们好好管,就能让大家富起来。他正在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这个国家里习惯“多管一管”的人们,“放一放”才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良方。
见证减法
李克强插队所在的安徽省凤阳县,在中国的改革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宁愿杀头坐牢也要搞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是一个意味着减法和活力的政治符号。
已经88岁的纪鸿冠当年是大庙公社当年的五七小组领导,专管下放知青。男知青组的生活往往是一团糟,不干活,也“没人烧饭”,谁也不服谁,时不时还要到女知青组那边去惹点麻烦。纪鸿冠看李克强是高中毕业,别的知青大多是初中毕业,就让李克强当知青组组长,19岁的李克强沉默寡言,爱脸红。
这并不是一个奇才天生魅力、收服人心的故事,李克强读书多,下放时带了两木箱书,他会讲故事,这种才能在缺乏娱乐的乡下特别受欢迎,帮李克强收获了同龄人的友谊。
纪鸿冠说,李克强管事之后,知青们逐渐开始安心学习和劳动。表现出色的李克强成了凤阳县“知识青年先进代表”,有了去公社演讲、作报告的机会。
当时的公社书记程玉明挑选了几个表现出众的知青来加以培养,李克强被发展入党后很快就当了大庙大队的书记。年轻的李克强只有两个法宝,一是自己埋头苦干,二是给大队的管理做减法,实行更公平的按劳计酬。
纪鸿冠说李克强在修大塘的时候实行了按劳计酬,这在当时算是个不小的改进。李克强把大塘的任务分配到各个小队,再分到各个人头,划片包干,不再人人磨洋工,计划两个月完成,一个月就完成了,得到了党委的表扬。
这可能是李克强减法管理思路的萌芽,但上级领导仍然管得很细,在这种情况下,李克强冲锋在前并不能真正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仍然要眼睁睁看着困难群众去“逃春荒”。
上级抓工作抓到积粪堆肥,许多生产队都在弄虚作假,常见的办法是把草皮、灶土、粪便盖在多年前的旧坟包上,这样看上去就是一大堆肥料。
李克强对这样的做法极度不满,曾经向公社领导反映过,认为弄虚作假没有必要,他还曾经对当时给自己担任副手的大庙大队副书记张传富说:“搞这些虚的东西,我不赞成,我以后‘干大了,立马‘治了这个事情。”张传富问他,什么算是“干大了”,为什么县里调他工作他还不去。张传富记得李克强的回答是:“给我省长我就干。”
还没有“干大了”的李克强渴望去读书,他从小跟文史学者李诚学习古文,讲论的都是心忧天下的学问,再努力大家还是这么穷,一定有别的学问可以解释此事。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之后,他立刻着手准备。他晚上点灯看书,张传富做饭,这位大李克强14岁的老大哥又烧火又烙饼,手上的草灰都把饼弄脏了。
“我手这么黑,你可吃得下去?”张传富问李克强,李克强拿起来就吃。这个好学的青年人已经把自己的生活也做了减法,降到了最低的水平。
李克强也以衣着不讲究著称,当时的他穿着开线到了膝盖的黄军裤和只此一双的黄胶鞋,走起路来嗖嗖的。张传富看着他说:“你看你这个鳖样,还考清华北大。”李克强笑着回答:“你看着。”
1978年春天,李克强被北大录取,当年的年轻人要面对的是人生的一个新舞台,纷繁复杂的挑石头、插秧、派工、记工分、学毛选、出黑板报将在他的生活中被一刀剪去,剩下的将是一流的图书馆和宁静的书桌,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向他招手。
总理许诺,解放对企业的束缚
在中央担任副总理和总理的六年中,他用自贸区、减少审批和直接面见支持标志性企业家的方式,来给企业松绑和打气。
和“马上办”、“这就去”相比,李克强更多的是“马上停”、“不要做”,和进取的调控相比,削去政府伸向企业的手,是更加直接奏效的,也是在中国经济放缓了数字速度、忍受转型压力的时候,企业最需要的一大支持。
李克强的改革有浓烈的个人特色,比如《金融时报》等外媒曾经提出过一个“李克强经济学”的概念。
不同的经济学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不同,但无论哪种解读方式,“李克强经济学”都被描绘为一种“减法”。他的各项改革措施都以激活市场活力为目标,进一步剔除经济体制中残留的双轨制。
李克强担任总理之后承诺并大力推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取消和下放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以及放开多行业市场准入,以求“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他努力推进的上海自由贸易区,也是一个放权的减法。
李克强在2007年任职辽宁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这是他的一种独门数据,基本上抛开了许多复杂纷扰的无关干扰,给了普通人一个判断经济冷热的参考坐标。
这一数字也被多家外国经济研究机构所认可,这三个坐标所指向的,都是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过去以政府角度出发的“拉动内需”、“增加投资”相比,一位总理能够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难能可贵,而且充满了服务意识。
和过去的20年相比,李克强面临的是一个收缩的局面,过去刺激经济产生的高速度对政府来说充满吸引力,随时可以拾起来。但是李克强和支持李克强的习近平正在准备的正是忍受一个低速(7.5%)发展期,以便给中国经济以调整结构的机会,而不是在刺激和投资的简单快活中肆意沐浴,错过结构调整的时机。
在低速发展的紧日子之外,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个庞大的、正在老去的人口基数,大批的民生旧债需要偿还,这也是为什么政府要求各地机关都削减开支。李克强对政府部门明确提出“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和遏制城市住宅房价相比,削减政府经费和勒紧官员的裤腰带,可能是更重要、更正确的一件事。
和克强指数、视察棚户区时翻看垃圾箱等方式类似,李克强仍然和第一手材料保持着联系,他多次给自己创造见企业家、尤其是有创造力的、年轻的企业家的机会,如马化腾、雷军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位新型总理总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做减法,默默解开企业身上的束缚和绳索,让他们奔向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欢畅一游。
这位说话简洁的总理和几十年前那个有主意的年轻人相比,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他信赖减法,但不会允许规则被打破和践踏。
这从他在《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座谈会结束时的总结即可看出。他既指出“政府既有错位的地方,也有缺位的地方,要坚决放开那些不该管的事情,”也强调“同时也要坚决管住该管的。政府当前必须加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措施要硬,要让企业感到公平”。
他深知平衡的奥妙,右手推动市场,左手掌控公平。在允许市场大步向前的过程中,他时刻强调政府对公平的保障作用。那是只靠市场无法完全实现的任务。
他撒开了一匹名叫效率的骏马,也给马套上了一副名叫公平的辔头。
(赵企修荐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