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准扶贫要下足“绣花”功夫

点击:0时间:2020-12-09 23:01:02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会衍生出来一系列难题,如饥饿、疾病、社会矛盾等等。因此,扶贫刻不容缓。“绣花”功夫,是一种精细的功夫,是一种务实严谨、极端负责的态度,既包括精准发力、精细管理的技巧方法,“按图施针”的规则意识,也包括持续用功、铆劲实干的耐性与韧劲。只有用“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才能把控细节、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在扶贫的过程中,要牢记习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嘱托,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通过详实的摸底调查,做好精准扶贫的规划工作,并按照规划抓好落实;要转变作风,切切实实为贫困户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要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得到实惠,带动他们的积极性,不等不靠,通过自身的努力,早日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精准扶贫,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在扶贫过程中,首先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引导困难群众正确对待扶贫,既要心怀感恩、好好珍惜,又要有羞耻心、进取心,把接受扶贫作为自身强大的动力,努力劳动回报社会。同时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以此鞭策自己,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摈弃“等靠要”和消极绝望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只有如此,才能够将“输血”变“造血”,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让老百姓真正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要把准“贫脉”,因症施针。一块绢布想要秀出最美的图案,既取决于工具不同,又取决于针法不同。但无论何种针具、哪种针法,是密是疏,都要有“一针一线”的专心与恒心,针针扎实。扶贫也一样,不论条件、原因如何,都要号准“贫脉”,针针扎到“穷穴”上,招招治到“穷根”上,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能蜻蜓点水、半途而废,更不能弄虚作假、搞形象工程。扶贫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检验的标准是“心中有民”,落实的标准是“针针扎实”。只有因症施针、因地制宜,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祛除“穷病”。

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也要发挥引导作用。精准扶贫呼唤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呼喚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更要选对人、用对人,让那些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人才为乡亲们脱贫领路。

精准扶贫,还要做好脱贫验收,防止返贫现象。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精准扶贫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是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精准扶贫不能是“口号扶贫”“数字扶贫”,而是要把精准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从扶贫体制机制上预防“返贫”、应对“返贫”,从扶贫制度设计入手,要把“因病”“因灾”“因学”等可能发生“返贫”的现象考虑进去,从生产发展、加强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扶贫措施。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靶向治疗,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总之,精准扶贫,就是将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

责任编辑:张 晶

标签: 精准 贫困 东胜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