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个国家和一代人的拐点

点击:0时间:2020-12-22 01:15:15

肖婷婷

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7.3万。这是当年千百万懵懂少年、知青的人生转折,更是一个国家的拐点。

1977/78级考生名人:政界

李克强(国务院总理):为省学费第二志愿报北大

李克强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生。1974年,李克强高中毕业,同年3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李克强离家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

“非常喜欢看书”是当时的许多村民对李克强的评价,“很少跟人说话,每天手上都有一本书,背在身后踱来踱去,手不释卷。”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李克强积极备考,高考前夕,他在家复习,每天看书到凌晨两三点。当年凤阳县的村民回忆称,李克强虽然“又黑又瘦”,但白天干10个小时的农活,晚上回来还看书,有一回替别人家烧火,边烧火边看书,火熄了全然不知。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李克强做了十年的燕园学生。不过,在当年,北京大学只是李克强的第二志愿,第一志愿是安徽省的一所师范学院。

后来,李克强在《师风散记》中回忆自己填报志愿时的心情时这样描述,“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栏里填下了北大。”即便不是第一志愿,具有优先招生权的北京大学依然录取了李克强,进入当时还保密的“政法专业”即后来的法律系。

王毅(外交部部长):“高龄考生”与最年轻纪录

王毅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25岁的“高龄考生”王毅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日语专业就读。在此之前,王毅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因为“高龄”,他差点与高考失之交臂。

按照1977年招生文件的规定,“考生年龄在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因为邓小平对知青的关心,所以1977年的招生文件还有一项特别规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在1978年招生文件又明确规定年龄可放宽到30岁,并取消了其他限制。

王毅入学时,比最小的同学足足大了7岁。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毅与外交部结缘,进入亚洲司工作,此后所经历的每个职位几乎都创下了“外交部该职位最年轻纪录”。

刘源(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大不敢收的特殊考生

刘少奇之子刘源在1978年3月入读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当时他的父亲还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走资派”尚未平反,他的母亲王光美还在狱中。

1977年8月恢复高考,在北京起重机厂当铆焊工的刘源发现报名的政审条件中不涉及出身,于是决定报考,但报名被厂里组织部门退回,理由是超龄,且以刘源的年龄划线,工厂里9个年龄大过他的工友,报名都被退回。感到气愤的刘源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要求参加高考,在信封上写“中共中央邓小平副主席”,贴上4分钱邮票,在他所住的永安里附近随便找了一个邮筒投了进去。

十余天后,刘源和9个情况相近的工友全部被允许报名,在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拿到了当年北京市高考考场里最后10个考号。当年,刘源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北大哲学系,第二志愿是北师院历史系。虽然分数过线,但北大没有招收这个身份特殊的学生,北师院以“体检过关,就能上学”为由将政治问题变成体质问题,为刘源在同仁医院安排了一场只有一个学生的特殊体检,将他顺利录取。

1977/78级考生名人:学界

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至今感激一位窃贼

1979年,朱学勤开始自学准备考研究生,说起当年的经历,朱学勤至今还感激河南一位窃贼。

当年朱学勤到河南开封去参加考试,准考证放在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被一个小偷偷去了,偷去之后他看了一下,发现信封里不是钱而是一张准考证,看完之后就扔给了朱学勤。在公共汽车上,小偷居然还幽默地问了朱学勤一句:“老哥你看看丢了什么东西没有?”朱学勤低头一看,发现准考证扔在了膝盖上面的书包上,所以也幽默地一笑,说:“没丢,啥也没丢。”那人吹了一声口哨,和另外两个打掩护的同伙飘然而去。

许多年之后,朱学勤回忆起来,这个细节依然栩栩如生。碰到这样一个人,他居然还怜惜一个书生的前程,如果他下了車把准考证撕掉,那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了。

陈嘉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笔试第一,口语倒数“混”入北大

25岁时,陈嘉映从农村回到北京,打算到一家印刷厂去当排字工。就在这时,传出恢复高考的消息。

为高考做了认真的准备后,陈嘉映报考北京大学西语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他心里琢磨着会德语的人少,竞争压力应该不大。结果事实完全与想象相反。考生中有一群来自外语专科学校的德语毕业生,小小年纪就受过系统的科班训练。“在外语专业,尤其是德语这样的小语种,我算大龄。更糟糕的是面试,召进考场,回答完Wie geht es Ihnen(德语:你们好)就张口结舌说不出整话来。”决定命运的面试场景始终在陈嘉映的脑海里,“我被要求出门等着,后来听说几位考官评议,这个学生笔试考了第一,却一句整话说不出来,笔试八成是请人代考的。”所幸考官最后还是决定让陈嘉映继续面试,改用汉语盘问了一番,听了他自学德语的经历,代考的怀疑打消了,但还是犹豫要不要录取:老大不小的,口语还能不能学起来?一位韩姓教师力主收留,就这样,陈嘉映“混”入了北大。

1977/78级考生名人:商界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英语从33分到95分, 40分钟就交卷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了高中。上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

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 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俞敏洪,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母亲让俞敏洪去报名。这次的复习真正变成了全职脱产学习,俞敏洪没日没夜的复习,终于熬到了1980年的高考。

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俞敏洪说,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大不会要你,但俞敏洪的语文是58分。俞敏洪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他填的志愿。

8月底的一天,俞敏洪和妈妈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找到俞敏洪说县里有电话来。俞敏洪急忙跑过去,县教育局长对俞敏洪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俞敏洪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和两个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像范进中举一样跑到马路中间又蹦又跳。

张亚勤(百度公司总裁):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距离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正在家里看书的张亚勤突然右上腹部剧烈疼痛,冷汗直流。到医院一查,诊断是劳累过度引起的急性肝炎,必须住院治疗。住院就意味着要放弃当年的高考,张亚勤执拗地要参加这次考试,母亲拗不过他,只好一边照顾他,一边帮他把复习资料拿到病房里来。就这样,在医院的病床上,伴着消毒水的味道,张亚勤一边输液一边学习,准备高考。

有惊无险。1978年7月,12岁的张亚勤和全国的60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尽管张亚勤的成绩十分出色,但比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山西省的录取线还是低了十分。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和中科大失之交臂的时候,三位华裔科学家的一个创举改变了他的命运。1978年3月,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联合倡导在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少年班有一个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试,这时距离少年班考试只有差不多两个星期了,考试报名已经接近尾声。

张亚勤当时已经闻名山西全省,如果他能成为少年大学生,也将是山西省的一大荣誉,所以当母亲带着他向招生办主任说明情况后,对方马上爽快地答应将张亚勤的名字加进考生名单。

7月,张亚勤领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录取通知书。人们争相传颂着这个奇迹“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比宁铂还小的大学生”……一时间,张亚勤成了整个山西省的骄傲。

1977/78级考生名人:文艺界

吕思清(小提琴演奏家):命运因邓小平的一句话改变

1978年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人数超过17000人,但原本只计划招收100多人,后来邓小平特批,把招收名额扩大了一倍,还录取了一批少年音乐人才,最小的11岁,所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最低只安排了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当时的吕思清只有8岁,不符合录取规定。

但邓小平在接见外宾过程中,提到了吕思清,“我们有个8岁的娃娃,已经能拉外国的、大的小提琴曲。我看学校可以提前录取。”

当时的《参考消息》刊登了这条新闻,音乐学院的领导把这条新闻作为录取吕思清的一个依据,吕思清成为该院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学生。

陈凯歌(电影导演):第一个报考的是北京大学

1977年陈凯歌跃跃欲试地加入到了考大学的浪潮中,他第一个报考的学校是北京大学。“我想考中文系,我觉得我的作文写得不错,后来报考了,发现根本门儿都没有。后来我一打听,人家说我的作文写的就不成,别的科目成绩还可以,他们还纳闷我作文不好,干嘛还考中文系。其實,当时我自认作文写得是不错的,很有文学性,已经忘了当时的作文题目了……”

第一次失利之后,陈凯歌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因为电影学院不考数理化,虽说我上的是四中那样的学校,但也仅是初中一年级的水平。‘恶补也来不及了,我第一轮就被刷了。记得,一上来老师就问我:什么是电影节奏?虽然我不能准确回答,但也得答啊,就说了一大通。第二天就收到了来信,结果被淘汰出局了。我爸当时还劝我:‘你该干嘛干嘛吧,你以为电影那么好糊弄啊!我想也对,就踏踏实实地回厂里上班去了。”

让陈凯歌意外的是,过两天他又收到了一封信,说电影学院扩大招生,叫他去参加复试。“后来进了北京电影学院,我还问过老师,为什么头一轮就给我刷了?老师说:‘我原指望你说你不懂啊,你不懂我们就能教你了,你说了那么多我还教你什么呀?”就这样,陈凯歌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

摘编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党史文苑》《青年周末》《第一财经日报》《齐鲁晚报》等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