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型社会”:内涵、背景、特征

点击:0时间:2020-12-25 05:49:27

张春龙

学习型社会,也称为学习社会或学习化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理论,其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哈钦斯(R.B.Hutchins)1968年提出。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世界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发展,终身学习的观念引起各国重视。进入21世纪,世界全面步入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为提高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的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学习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涵义

哈钦斯在出版的《学习社会》一书中认为:学习化社会可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和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在该社会里,“每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美国学者爱德华(Edwards)在不同时期对学习化社会给予了不同的界定:1968年时,他认为学习化社会应是一个有教养的社会(educated society)。这是在哈钦斯提出学习化社会须强调博雅教育后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提出学习化社会应是一个学习市场(learning market),其目的是以學习化社会为方法,通过建立和发展一个充满学习机会的市场提供社会发展的机制,以满足个人和雇主对于更新技术的学习要求,从而解决经济不景气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爱德华依据信息科技和网络的发展提出,学习化社会应是一个学习网络(learning networks)。

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特征。认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在信息化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至社会迫切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学习化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技术社会和资讯社会之后的又一个社会时期。与传统的各个社会时期相比,学习化社会是一个机会开放、全民共享的终身学习的社会,它将建立更加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制度,教育的普及性与公平性将大大地提高。”(周向群,2002)传统的社会虽然也需要学习,但新潮流出现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并且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应对新知识、新环境的挑战。

学习型社会是一种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全国政协委员朱新均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全民学习为基础,以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为条件,以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为主体,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为内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机会处处提供、时时皆有,能满足学习者和学习组织的需要;学习资源人人分享,能让社会成员在各年龄段都有学习机会。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而且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积极进取、积极发展。

学习型社会由一系列学习型组织构成。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它包括学习型公民、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内容。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个人与组织的学习行为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而这种持久性的保持必须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来取得。

学习型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

目前,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组织乃至个人,不断加强组织与个人的学习,既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要求,又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需要。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正是顺应了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信息革命推动社会加速变化。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现代信息社会,人们以信息爆炸来形容社会知识更新之迅速。据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每3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席卷而来,简单扼要的“裂变效应”将会导致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面对知识的裂变,现代人必须要找准生存和发展之路。人们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要排除这种“文盲”性阻碍,只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了跟上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学习也必须成为一项持续的活动,只有不断地更新旧有的知识库,才能掌握最新最快的知识,也才有可能创造新知识,才能跟上知识进步的节奏,因此,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已逐步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需要。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更高要求。按照一般说法,可以大体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年限是:在农业经济阶段,人们接受教育的年龄到14岁左右,大约是初中水平;在工业化时代,接受教育的年龄是到22岁左右,是大学毕业的水平;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年龄段就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而是一直延续到老,已经基本进入了终身学习的阶段。现在,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和信息正在成为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据统计,现代经济的增长,几乎有80%以上靠的是知识增长和科技进步,也就是靠人的知识、创造力的开发与发挥。《福布斯》杂志于2002年选的世界十大亿万富翁几乎都是以科技知识、智力劳动首先致富的。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断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以“知识等于财富”为特征的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知本”将逐渐取代“资本”,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的生产和利用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因此,不断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传统的学校学习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唯有将学习融入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空间,才能真正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学习力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现代社会的竞争,无论是个人的、企业的,还是城市的、地区的,乃至国家的,其决定因素都是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源于学习力的提高。在目前急速变化、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大增加的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克服本领恐慌、把握制胜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习。彼得·圣吉指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竞争力取决于应变力,应变力取决于学习力,严峻的竞争事实告诉我们,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唯有学习可以对种种变化做出最及时、最全面的反应。瑞万斯(Revans)借用生态学理论用以下公式简明扼要的指出,一个有机体要想生存下来,其学习(Learning)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其环境变化的速度 (Change)的速度。

L < C = D

学习速度 小于 变化速度 等于 死亡

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学习是为了补充自己,为了就业、为了生存,特别是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学习更是人们的一种生存需要、就业需要和竞争需要。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一个为了生存的谋生手段,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提高,自我实现将成为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学习是自我实现的手段,而学习的过程也是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哈钦斯在《学习社会》中指出: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着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成功社会。哈钦斯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个人余暇和自由时间的社会,并且人人都必须通过继续地学习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贤、乐、善”,构成这一社会的核心是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处在今天逐渐复杂纷乱的世界,每个人以及所有的社区,都必须能够持续发展与使用各种不同的知识架构、价值体系、智力结构和技能。對于终身学习需要透过较为广泛的观点,赋予新的意义。学习不再只是一种仪式,也不仅是关联于职业需要而已。”(UNESCO,1999)。因此,学习应逐步成为人们的需要,应成为人生的一个目标、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征

由于对学习型社会含义认识的差异,学者们对学习型社会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从纵向的时间纬度和横向的空间纬度概括学习化社会的内涵,认为学习化社会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二,即学习进程的终身性和学习机会的开放性。还有学者从终身教育的视角认为学习型社会有六大学习特征,即全过程学习特征、全方位学习特征、生活方式特征、相对意义特征、个性创意特征、即时学习特征;从社会文化视角认为学习型社会有六大文化特征,即学习力文化、快乐生活文化、创新文化、反思文化、共享文化、速度文化。大陆学者钟国心从条件、制度等方面对学习型社会特征的概括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他认为学习型社会应具有的特点有:发达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条件、开放互动的学习制度、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氛围、不断超越原有的观念和结构。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笔者认为我国建设的学习型社会应包括以下主要特征:

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整体提高国民的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更强调通过学习来实现各方面的开拓创新。因此,构筑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整体国民教育素质低下的状况下更应该发展基础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是基础的基础,它必须能为全体国民提供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它着眼于国民的整体和基本的素质。在国民教育基础上建立的终身教育体系有如下特点:一是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即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二是教育体系结构的有机联系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网络,最终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三是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具有包容性,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建设学习型社会,也要善于利用国民教育系统的教学设施、教学师资、信息资源构筑社会化学习教育体系,使我们的社会时时有学习之机,人人有学习之所。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两个本质一致、互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的概念,终身教育更多强调国家或政府及其教育机构给公民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人生各个阶段多种多样教育的需求,所以说“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学习则强调公民个人是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在学习里比在教育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现,而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学习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终身学习比终身教育更强调人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更强调人的态度和动机,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人的完善,对于人的发展与完善处于更高的境界。因此,有学者指出:全民终身学习基本形成之时,也就是学习型社会实现之日,全民终身学习全面开展之时,即是人人皆学之邦的学习化社会实现之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还很落后。因此,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来衡量,我国构建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潜力还十分巨大,任务相当繁重。

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载体。学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个人学习、其次是组织学习、最后是学习型组织。对个人学习而言,主要是指认知学习、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而组织学习是将组织作为学习的主体看待的。组织是社会的细胞,学习型社会要求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组织,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保持开放与进取的社会动力。学习型组织是当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组织管理模式,它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管理模式变化的要求。学习型组织所进行的学习不仅是读书求知,而且注重在实践中形成种种能力,同时注重培养成员的责任感、敬业精神、自立自信自治自律能力、正直诚实、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个性品格。发展学习型组织的最高理想是迈向学习型社会,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在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学习型组织既是理想境界的最终体现,又是一种现实的过渡形式。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做到覆盖整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方方面面,关键是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这就需要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区域的社会组织动员起来。学习型组织对学习型社会的推进,并不单纯地表现为数量的扩展,更主要地表现在它有助于形成社会的知识网络结构,成为这个结构的支撑点。随着学习型组织的扩展,越来越多的拥有不同知识专长的各种机构将参与到知识的生产和扩散中来,社会知识网络也将日趋形成和完善。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强化学习意识、自觉加强学习的基础上的,但它更注重个人行为向社会和组织行为的转变,并通过政府和社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完善学习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强化个人行为,达到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有机统一。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形成处处皆为学习之处、人人皆有学习之所、人人皆为学习之人的氛围。

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学习型社会的目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产党宣言》最早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别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党校知名教授李君如指出,学习,对于个人来讲,能够提高自身素质,打开视野,促进人的进步;对于社会来讲,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使中国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建设学习型社会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中国社会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手段,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全面实现小康,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们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本身的发展,包括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发展;二是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种手段,即人从学习型社会中及时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营养,在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建设小康社会其他目标实现成为可能。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于学习,学习型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开放、共享与创新的社会机制是学习型社会的保障。所谓开放共享,就是要打破知识、信息分布的时空范围及人为设置的障碍,保证学习资源在组织和社会之中充分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使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接受者、享用者和傳播者,使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开放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面向国际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开放,国内各地区、各城市、各民族之间的开放,组织与组织之间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友善和沟通。只有开放,才能公开和透明,思想和知识才能自由流动,组织内外信息才能广泛交流,域内域外的学习资源才能高度共享,才能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知识、技能、心智和情感。只有在开放共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组织内部同外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而相互促进。信息时代的学习型社会,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起能为社会大众和社会组织服务的共享平台。同时,学习型社会必须要有激励人们创新的体制和氛围,缺少充分的创新动力和缺乏追求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学习型社会。创新应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概念,应该使从事创新活动的人能够得到相应的利益和获得尊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查尔斯·琼斯对19世纪和20世纪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变化的出现是由于在这一期间内产生了鼓励创新的机制。就是说创新不仅是单个人的个性化行为,在现代社会更是社会性的组织行为。因此是否具备不断产生激励创新机制的能力,就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单位能否有重大发展和作为的前提。开放、共享与创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开放是条件,共享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只有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学习资源的共享才能成为可能,而这些又能有力的促进创新。开放、共享、创新的社会机制既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保障,又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 杰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