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视阈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探析
[摘要]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敏锐地察觉到自然生态的失衡,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因此,充分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产主义;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2-0004-07
[收稿日期]2014-10-20
[基金项目]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特别委托项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研究”(13JDKDD001)。
[作者简介]冯淑慧(1976-),女,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工商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文明研究。
现代工业文明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它自身的内在弊端。突出表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不断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残酷的现实促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渴望能够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钥匙。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敏锐地察觉到自然生态的失衡,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因此,充分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内容丰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层次考察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社会制度角度为解决生态问题寻找出路。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先在性。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我们了解到,人类是动物界中的一个支系,经过数万年孕育进化逐渐分离出来。作为有生命的个人来自于自然并存在于自然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直接是自然界有生命的、能动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衣食住行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认为人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其他动植物,人作为一种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在自然界中不仅仅是受动的和受制约的,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欲望,这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天赋和才能。在此,马克思强调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具有欲望和主观能动性的自然存在物。但这种欲望和主观能动性能否实现,受制于自然,因为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客观存在于人之外的“先在性”。
其次,人是自然之存在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资料来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享受和发展的资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1](P95)“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界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P120-121)可见,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离开自然,人类将无法生存。与此同时,人类也从自然界获得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资料,以此来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审美需求。
最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物质交换本身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指的是生物与自然界之间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在批评资本主义农业违反了“归还的规律”时用过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做了创造性的发挥,扩大了物质交换的应用范围,认为物质交换不仅仅是自然界自身内部的物质联系,也包含着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它的特征在于人有目的地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占有自然,使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马克思就是以物质交换为核心给劳动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认为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的交换过程,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途径,没有劳动,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就不会有人类的生产生活。马克思恩格斯用劳动把人与自然辩证统一起来,但同时强调人类在利用劳动改造自然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界虽然进入到了人类的劳动生产中,但并没有失去其自身的规律性,其固有本性是不可能被取消的,也是人的意志所不能改变的。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但同时又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内在的局限性和反生态性。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和实地调查,以形象具体的语言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态恶果:停滞的河水又黑又臭,河道里到处都是污泥和废弃物;被冲到岸边的废弃物不断地散发着臭气,熏得人受不了;各种工厂,如制革厂、骨粉厂、瓦斯厂等等不停地往空中排放着没有经过净化的废气,染坊在往河道里排放着各种颜色的污水;排水沟的污水经常涌入工人的地下室,令人作呕……。马克思认为,自我增值是资本的本性,资本本身是实现榨取剩余价值的永动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得价值和剩余价值。受资本本性的驱使,资本将一切都商品化、对象化了。对工人与自然界采取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态度——工人通过自身的活劳动生产出价值与剩余价值,体现其有用性,自然界则能够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原料和生产条件等。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驱动下,资本家根本不会考虑资本主义生产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会看到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有限性及其自我恢复的周期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因为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近的和最直接的利润,何种生产方式和何种商品能够获得更多利润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至于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出来的商品对自然产生何种影响则不在资本家关心的范围。资本家这种追求利润,不顾一切掠夺自然的利己的短视行为,势必造成生态破坏。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不断地从自然界索取大量资源,同时又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废弃物。这样一来,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交换就被破坏了,给自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3] (P552)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也就是破坏。任何生产都伴随着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对人与生态环境的掠夺史、破坏史。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资本的这种无限扩张性,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资本增殖和扩张的无限性特点同自然资源和社会需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所无法克服的。为了缓和这一矛盾,资本家就歪曲需要的本质,诱导人们把追求消费作为最大的需要和真正的满足,使消费变成了目的本身,使人们误以为这种市场强加给自己的需要是自己的真正需要,并把消费量与幸福度等同起来,把消费当作自我满足的唯一手段。不断扩大的消费,也使得资本家加速工业发展为个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商品。这样一来,无疑会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负担,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也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生态问题,但这些措施依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保障利润的实现,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共产主义是生态问题解决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计划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具有反生态性,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异化的根本原因。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终和解,出路是扬弃以资本的逻辑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把解决生态问题与社会制度变革结合起来,实现共产主义,构建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因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P120)。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消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割裂和异化,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怀着敬畏和热爱之情,实现了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割裂和异化消除,阶级和压迫被消灭,每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生活在平等、幸福、愉快的生活中。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人,社会的生产不再是单个人的行为,人们将联合起来进行有计划的生产,人们共同控制生产的方式、规模、数量,生产不再是盲目的,人们努力做到在生产中把消耗降到最低,把对自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得到合理的调节与配置。自然不再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人类的本性得到了恢复。人类的生产劳动彻底摆脱了异化状态,消费回归到满足人的真正的需求上,真正实现了节约。人的价值体现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类真正获得了自由,人类第一次成为自然界自觉的、真正的主人,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人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类同自然以及人类同自身的和解。
(四)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关于科学技术,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十分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科学领域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高兴,特别是那种能对工业发展、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发现,更能使他欢呼雀跃。恩格斯认为,伴随着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唯物主义都要改变它的形式,科学技术是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进步的推动力,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P277)。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强有力的手段,使人类从对自然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资本主义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的性质发生了蜕变,成为资本家对工人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工具,促使工人以异化的方式存在。马克思认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没有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反复重复着同一个机械动作,工人的劳动过程变得单调、机械和枯燥,劳动变得毫无创造性可言,机器吞噬着工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劳动过程变成了折磨和摧残人性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不可能考虑生态问题和工人健康的,除非资本家或企业相信那对自己是有利的,或有外力迫使他们不得不那样做。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也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马克思是最早提出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废料循环利用的思想家。他在《资本论》中专门讨论了“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 ,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5](P118)在考察依靠科学技术对工业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认识到,应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发明新的可以有效减少废物产生的工艺,从源头上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认为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科学技术的问题,而是要怎样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
二、生态危机视阈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现代意义
生态危机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一判断已毋庸置疑。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各种生态运动不断兴起,生态组织不断诞生,生态常识不断普及,人们的生态意识也不断增强。如何解决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积极借鉴和吸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无疑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最好选择。
(一)要解决生态危机首先要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规律认识的有限性,自然界在人类眼里是充满“巫魅”的,人类对自然界充满敬畏,在人类观念里,自然界完全是异己的,威力无限且不可制服,人类在自然面前只能敬畏、顺从,以祈求自然的恩赐和庇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掌握越来越多,大自然的神秘感在人类脑海中逐渐消失,人类从对自然界的敬畏转变到对自然界的控制,俨然成了自然界的征服者。由此可见,人类有史以来对待自然的态度更多时候是停留在非主即仆这样一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把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统治者,任意从自然界攫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把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仆人就是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俯首贴耳,在大自然面前无所适从。从人类文明史来看,我们必须超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主仆关系”或“仆主关系”,构建平等的伙伴关系。这要求我们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认识自然的内在规律,提高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与自然共发展。如果人类不能认识到这些,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和破坏性利用,势必会破坏人、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曾就此向人类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4](P83)
(二)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制度保证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而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能否追逐更多的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首要关注点,这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首先,在生产环节,企业的生产不是按照人们的需要来进行,而是何种产品能够获得最大利润企业就生产何种产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遭到了掠夺式的开发:土地变成了开发商手中的房地产;森林成了用来赚钱的木材;海洋成了各种污水的汇集地,等等。人类对自然的这种开发和利用,远远超出了自然所能承受的界限,这种资本增值和扩张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之间的有限性形成了极大矛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得全球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如今荒漠化面积已占到了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世界各大洋里90%的食肉鱼类已经被捕捞殆尽。
其次,在销售环节,为了把大量产品销售出去,企业通过广告、社会舆论等途径宣扬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使得人们的消费不是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是一种在外界广告等诱使下按照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方式而进行的消费,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现象。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扩大的虚假需求,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进行生产扩张以加速工业的增长,这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污染并破坏了环境,引起了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从而出现“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主义导致资源不断减少和大气受到污染的环境问题”[6](P418)。
最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资本的国际分工掠夺全世界的资源和环境,剥削发展中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和转移生态危机,从而缓解自身的生态压力。资本主义企业利用其经济和技术优势,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设子公司或设立工厂,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甚至直接把发展中国家当作垃圾场,向发展中国家倾倒有毒垃圾。因此,要消除生态危机,就必须变革这种只追逐利润而置自然生态环境及后代人的命运于不顾的不道德的社会制度。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改变资本增值的本性,解决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生产无限性和地球资源有限性的矛盾。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从理论上说本不应该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但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例如前苏联,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国内大部分湖泊水质被污染,水面严重萎缩,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更是一场典型的生态灾难。在中国,生态恶化问题同样存在,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困扰着我们。那种认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环境问题就能自然而然得到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解决生态问题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等。
(三)辩证看待和运用科学技术,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解决生态危机中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生产活动及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得人类摆脱了自然的控制,从对自然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开始真正成为自然的主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此,马克思已经从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有些悲观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得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导致了当前的生态危机,因此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限制科学技术的使用和发展。其实,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对错,指责科学技术本身是无知的行为,因为科学技术本身不能对人类实践活动做出判断、选择和评估。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病根,而不是科学技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选择和使用不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而是以资本和利润为中心,有利于资本扩张的技术才能得到发展,不利于其扩张的技术则被排斥,科学技术是生态危机形成的加速器。正如福斯特所说:“仅仅将二氧化碳的排放视为技术问题或燃料效率问题是错误的。”[7](P92)既然科学技术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那么,生态环境问题也就不可能简单地通过开发新技术得到解决,即使是被称为环境友好型技术、可持续性技术、绿色技术等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类技术的开发应用,只能推迟我们达到生态极限的时间而不能扭转走向生态灾难的大趋势,因为,资本追求无限增长而自然界消解废物的能力却不能无限提高。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所提供的技术和物质手段,为消除生态危机提供的技术保证,同时也要认识到绝对不能把科学技术的作用绝对化,认为只要不断开发新技术就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7]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