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络“搞残”的音乐圈:出唱片不如开演唱会
周媌
2000年前,或许你听音乐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广播、CD,那时,电台每周的新歌排行榜节目,总能拥有最高的收听率。对于这一点,做了很多年电台DJ的郭明深有感触,可如今,这一切都在改变,不仅节目的收听率变了,就连他们为节目选择音乐的方式也在改变。
从2001年起,郭明开始从网上下载音乐,起初,他上的还是些主流音乐网站。最近,一些分享型网站成为了他的新宠,例如豆瓣网。
与郭明这样的专业人士不同,小俞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上班族,可他却是一个地道的音乐发烧友,由于工作环境相对宽松,白天小俞就一边上班,一边听音乐。每天一打开电脑,他会立刻连上QQ音乐,然后循环往复,在办公室里放上一整天音乐。
互联网的出现,让古老的黑胶唱片、卡式磁带,半古老的CD碟片成为了历史……
音乐静听到音乐社交:那些年我们用过的音乐播放器
千千静听(英文名称:TTplayer,TT即“Thousand Tunes”)是百度的一款支持多种音频格式的纯音频媒体播放软件。通俗点说,就是从网上下载音乐,然后用千千静听来播放,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它不生产音乐,只是音乐播放器。
最初软件名称为“MP3随身听”。后来改成“芊芊静听”,来源于软件作者“南岭大侠”喜欢歌手陈慧娴演唱的歌曲《千千阙歌》。最后定名为“千千静听”。
“南岭大侠”原名郑南岭,是70后程序员的典型代表。2002年,他根据外国播放器Winamp 2的架构开发了千千静听软件,这款软件好比一个容器,可以将电脑里的歌集中在一起播放,还有播放列表、播放方式等选项,一时间千千静听成了网友们的宠儿。
让千千静听走下神坛的是以酷我音乐盒为代表的在线音乐盒。
酷我音乐盒的创始人雷鸣表示,这个产品的灵感来自于自己在斯坦福求学期间。当时美国媒体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表示,音乐已经超越新闻、爱情、体育、及时通信、视频、游戏等成为网民的第一需求。雷鸣觉得音乐这个“第一应用”背后的商业价值一定会很大。
2005年8月,雷鸣创办了北京酷我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初酷我音乐盒上线,这款集搜索、下载和播放等功能于一身的一站式音乐软件大受欢迎。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仅仅两年时间,酷我音乐盒就成长为中国用户使用总时间最长,黏性最高的软件。
如果说酷我的受众是有目标的收听群体,那么,豆瓣FM的核心用户群则是“不知道听什么歌的人”。豆瓣FM,顾名思义,形式类似于平常车载的收音机,只不过里面没有主持人,也没有广告,只有循环播放的音乐。
豆瓣设计了三种按钮:1、红心:表示你喜欢这首歌。点击红心后,豆瓣FM会给你放更多相似的歌曲;2、垃圾筒:表示“我不喜欢这首歌”;点击垃圾桶后,豆瓣电台将不再向你推荐相似的歌曲。垃圾桶只能在私人频道使用;3、跳过:表示“我暂时不想听这首歌”。点击跳过后,豆瓣电台会继续给你播放下一首歌。
根据这三种按钮的选择,豆瓣会将歌曲进行分类,用三种兆赫进行播放:私人兆赫:通过个性化推荐技术,播放豆瓣FM认为你喜爱的歌曲;红心兆赫:播放电台中标记过红心的歌曲。公共兆赫:提供各种兆赫。
2013年开始,以网易云音乐为代表的一批音乐移动社交软件开始涌现,相比市场上其他音乐产品,网易云音乐主打歌单、社交、大牌推荐、音乐指纹技术四个功能,其主要特点包括: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建、收藏、分享歌单,应用以用户创造的歌单为基本线索;用户可以导入原有手机通讯录、SNS关系,或者借助网易云音乐自身LBS功能构建音乐社交圈;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页,可以互相关注,分享音乐,用户的动态在这个圈子里即时呈现;网易云音乐包含DJ及音乐人独家自制节目;应用音乐指纹技术,通过听取音乐旋律,帮助用户找到歌曲。
至此,音乐播放器告别了纯音乐时代,开始跟社交手拉手。
网络音乐:瘦了传统歌手,肥了网络歌手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2004年一首名为《老鼠爱大米》的网络歌曲最近迅速走红,这首神曲可谓洗得一首好脑,简单的旋律让老女老少都能张口就来。这首源于网络的歌曲还创造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单曲彩铃下载量一天高达 600万次。
它的创作者杨臣刚一时间也成了名人,使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网络歌手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不仅以五百万元人民币的身价加盟唱片公司,还接到了央视春晚、央视元旦晚会、湖南卫视春晚抛出的橄榄枝。
网络音乐的发展让一大批默默无闻的网络歌手盼到了出头天。自《老鼠爱大米》之后,相继又出现了《两只蝴蝶》、《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素颜》、《伤不起》等众多洗脑神曲,捧红了庞龙、张栋梁、香香、许嵩等多位网络歌手。尽管被批低俗,但是谁不会哼上一曲“亲爱的,你慢慢飞”呢?
相较于网络歌手的红火,传统唱片业却遭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冲击。
2007年的时候,歌手莫文蔚曾放话“以后不再出唱片”,而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场演出上。当时莫文蔚就表示,网络下载和盗版这么厉害,恐怕只有现场表演是真的,也只有现场表演是不会被盗版的。
娱乐圈跟莫文蔚持相同观点的不在少数。大家熟知的“三十二郎”杨坤,上一次推出专辑还是在2012年。而陈奕迅、五月天等港台歌手,也不约而同地被迫选择用演唱会的方式来“讨生活”。
除了转去做演唱会,许多歌手转去演戏也是传统唱片业不景气的一个缩影。曾经娱乐圈流行一种“演而优则唱”的套路,很多演员出身的艺人都涉足歌手行业,不管唱得好或坏,只要人气够、粉丝足就不怕唱片卖不好。然而随着近些年唱片行业的逐渐萧条,不少歌手为了保住在娱乐圈一席之地也开始转战影视,开创了自己“唱而优则演”的新事业线,周杰伦就是其中的代表。
本文小编曾经是周杰伦的铁粉,现在书架里还放着以前买的周杰伦的唱片,从《Jay》到《七里香》,这些唱片记录着巅峰时期周杰伦的才华。杯具的是,随着唱片业的不景气,R&B小天王开始了转型,耳机里的周杰伦逐渐被大荧幕上的周杰伦取代,《头文字D》、《不能说的秘密》、《逆战》、《青蜂侠》、《天台爱情》,在网络音乐的浪潮里,唱歌的周杰伦最终只剩下一个越走越远的背影。
网络音乐收费:遥遥无期
关于网络音乐收费的争议从没停止过,2013年年初,高晓松在音乐风云榜的发布会上爆料称,从今年的7月1日起,网民通过网络下载音乐服务将开始收费。此言一出,因此网友们的狂喷,更有人喊出“谁要听你的烂音乐”,一边是音乐人们的权益需要保护,另外一边是习惯免费音乐的用户,网络音乐收费不得不面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
要实现网络音乐收费,有三座大山不得不翻越。
其一是民意的大山,在网上免费收听或者下载音乐,已经是中国网民多年以来的习惯,如骤然改变这种现实,不管价格如何制定,遭多数网民联合杯葛几乎是一种必然,相关网络音乐平台能否扛得住是个疑问;
其二,是技术的大山。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既是一部创新历史,也是一部技术与管制相互缠斗的历史,收费下载要大行其道,就必须遏制免费音乐的传播,但至少从目前看,技术上还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以美国为例,除了苹果的的iTunes音乐商店通过软硬件技术的封闭获得成功之外,其它互联网音乐服务提供商基本都在亏损;
其三,法律的大山,如果技术无法保证正版音乐的传播,则法律将成为唯一依靠。但事实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盗版的高容忍度使相关法律几成空文,哪怕在版权意识较强的美国,也有“70%的孩子都是罪犯”(因为他们都违反了现有版权法),这个数字在中国一定更高。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豆瓣网,速途网,中国网,知乎,虎嗅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