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德尔·卡斯特罗:我终将离去,但理想不朽
2016年11月25日,古巴革命的英雄和领袖、一个在美利坚后花园举兵起义、缔造了一个被经济封锁半个世纪仍宣称永不投降的社会主义国家、被一些人爱至灵魂深处也被一些人恨之入骨、凛然宣称“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传奇男子——菲德尔·卡斯特罗,逝世了。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但不朽者依旧不朽。
“我终将离去,但理想不朽!”就在几个月前的古共七大上,卡斯特罗的一番演讲颇有告别的意味,“我很快就要年滿90岁。很快,我就会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我们所有人都会面临那一刻。”“但是,古巴共产主义者们的理想信念会保持不变,继续在这个星球上证明,如果人们努力且有尊严地工作,就能够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物质和文化产品,”菲德尔·卡斯特罗说,“我们需要为此继续不停奋斗。”
2016年8月13日是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90岁的生日。这一天,他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依旧留着标志性的胡子,只是早已不如当年那般乌黑浓密。
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传奇硬汉
菲德尔·卡斯特罗1926年8月13日生于古巴奥尔金省比兰镇,1950年毕业于哈瓦那大学法律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959年,30岁出头的卡斯特罗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巴蒂斯塔的亲美独裁政权,建立革命政府,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两年后,卡斯特罗宣布古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从此,社会主义的种子在这片加勒比土地上生根发芽。
然而,古巴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好走。1961年,美国与古巴断交后,发动了臭名昭著的“猪湾行动”,支持古巴雇佣兵登陆猪湾,试图用武力推翻古巴革命政权。一年后,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法令,标志着美国对古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贸易禁运及经济封锁正式开始。
当时的古巴百废待兴,被美国禁运封锁,经济短缺日益严重,而卡斯特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着古巴人民慢慢渡过难关。“那时候,每年到了甘蔗丰收的季节,卡斯特罗就拿起砍刀来到田里和农民一起砍甘蔗。”回想起上世纪60年代在古巴留学的经历,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留学生每年跟着一起砍甘蔗,都能看到卡斯特罗和群众打成一片,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亲切。”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西方政治家预测,没有了苏联的支持,加上美国“以压促变”的政策,古巴革命政权很快就会垮台。
前中国驻古巴大使刘玉琴回忆说,1994年8月5日,数百名卡斯特罗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涌上首都哈瓦那的海滨大道举行游行活动,形势十分紧张。在双方冲突愈演愈烈之时,卡斯特罗只身一人来到了现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需要一句话,卡斯特罗的到来就化解了双方的争斗。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放下手里的石块和棍子,抛开自己的立场,齐声高呼卡斯特罗的名字:“菲德尔!菲德尔!”
“我们常驻过古巴的人,包括好多西方国家使团,都觉得卡斯特罗特别有威信,古巴人民对他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刘玉琴说,“古巴不能屈服,虽然美国加强了封锁和制裁,但古巴人要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是上世纪90年代卡斯特罗向古巴民众传递的最主要的讯息。”
在卡斯特罗的带领下,古巴在面临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继续与世界头号强国斗争。虽然这种对抗力量悬殊,但是古巴为了维护主权和独立展现的“硬骨头精神”凝聚了人民的力量,也为全世界所钦佩。从1992年以来,联合国大会每年都会就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封锁的决议进行表决。在2015年10月的投票中,191个国家投了赞成票,只有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投了弃权票。
“菲德尔,再活80年!”
卡斯特罗在古巴,十分受民众尊敬和爱戴。卡斯特罗80岁大寿时,古巴的街头巷尾贴着庆祝海报,上面写着:“菲德尔,再活80年!”
在古巴,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卡斯特罗为“菲德尔”或“我们的司令”,而不是称他“主席”或“书记”。古巴媒体也是如此,除非发布非常正式的官方新闻,一般都称呼他“司令”或“总司令”,有时干脆直呼其名——“菲德尔”。
民众视卡斯特罗为最亲近的偶像,除了卡斯特罗热血革命形象的影响,也与卡斯特罗多年节俭、勤政不无关系。
执政40多年,卡斯特罗的月薪不过几十美元。他曾说:“我无意要求增加工资,因为幸福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我饿不着,衣服也够穿。”
卡斯特罗的公务用车很普通,车队仅有几辆旧款“老爷车”。
他总是一身橄榄绿军装,宽宽的绿色军装用皮带束在腰间,脚上永远穿着黑色光亮的皮靴,手上戴着一只塑料机壳、塑料表带的黑色手表,售价不过30美元。
除了军装,卡斯特罗最爱穿的是类似校服的运动服。无论是出席大会,还是接见外国领导人,他都经常穿着运动服。
执政以来,卡斯特罗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有人曾问他为什么蓄大胡子,他的回答是:“当年打游击时,茂密的胡子可以防蚊虫叮咬。而且不刮胡子,每年可以节约90小时。”
他第一次请病假,是在他80大寿前夕,“夜以继日的工作以及缺乏睡眠损害了我的健康,导致胃肠持续出血,迫使我不得不接受手术……”
2006年7月,卡斯特罗接受了手术,并于同月宣布因健康原因将国家最高权力暂时移交给古巴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劳尔·卡斯特罗。
是暂时。
2016年8月13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卡斯特罗在自己90岁生日庆祝活动中与一名女孩交流
但疾病并没有给这位硬汉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2008年,卡斯特罗给古巴人民写了一封辞职信,说明自己由于疾病,不得不辞去行政职务。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卡斯特罗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中国几代领导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8年3月,《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中文版出版,在序言《致中国人民》中,卡斯特罗写道:“革命使两国人民结成兄弟,肩并肩為社会主义而斗争。”
古巴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1960年9月28日,中古两国宣布正式建交。1995年,作为古共第一书记的卡斯特罗第一次访华。这次访问持续了8天之久,其间他参观了北京、西安、上海、深圳、广州等5座城市。当卡斯特罗到达上海时,许多百姓自发来到街上夹道欢迎这位远方的客人,想亲眼目睹这位拉美硬汉的风采,这样的场景让他很是感动。
1999年,飓风“艾琳”肆虐古巴,致使首都哈瓦那的电力供应大规模、长时间中断。刘玉琴回忆,那次风灾过后没多久,卡斯特罗就来到了中国大使馆,询问受灾情况。当得知使馆已经断电26个多小时后,卡斯特罗一言未发。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古方政府就给中国大使馆送来了一架发电机。
“上世纪90年代古巴的经济特别困难,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卡斯特罗作为古巴最高领导人,还想着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想给我们提供好一点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现在想起来都还挺感动的,”刘玉琴回忆道,“直到现在,这台发电机还放在中国大使馆,偶尔还能派上用场,成了一个时代的见证。”
卡斯特罗对中国一直怀有兄弟之情。
他特别喜欢吃中国菜,如没要务在身,经常会坐着他的“老爷车”到中国驻古巴大使馆,边吃边聊,一顿饭吃几小时是常事。他还会给大使馆捎去重达几百斤的活猪、鸭鹅、火鸡、鹌鹑,还有蔬菜,以及他深海垂钓自己钓回来的鱼。
退休后的卡斯特罗对中国依旧感情深厚。
2008年汶川地震,卡斯特罗得知消息后立刻与弟弟劳尔沟通,并指示:“我们应该以最快速度帮助中国兄弟!”
劳尔提议立刻派“亨利·里夫队”直飞中国。“亨利·里夫队”是古巴一支经验丰富的国际医疗救援队,参加过近年来几乎所有国际重大灾难的救助行动。
卡斯特罗说:“让‘亨利·里夫队所有的医生、护理、病理专家、药学专家、放射师、麻醉师都去,一个不留,把专门给我看病的内科医生也带去!”
劳尔有些迟疑,因为哥哥几天前刚刚又动了手术。但还没等劳尔开口,卡斯特罗就“堵”上了他的嘴:“帮助中国与照顾我的健康一样重要!”
当“亨利·里夫队”抵达灾区后,卡斯特罗又三次亲自打电话给医疗队,医疗队抵达中国后的每日情况汇报都要给他一份。
救援结束后,“亨利·里夫队”回到古巴,向卡斯特罗转交了中国人民的礼物——四川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写给卡斯特罗的一封感谢信和一本中国画卷。卡斯特罗在收到礼物后激动地说:“灾难面前,兄弟互助,无须言谢!”
最后的告别演说
2016年4月,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做了一个演讲——《我为什么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我很快就要年满90岁。很快,我就会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我们所有人都会面临那一刻。”
“但是,古巴共产主义者们的理想信念会保持不变,继续在这个星球上证明,如果人们努力且有尊严地工作,就能够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物质和文化产品。我们需要为此继续不停奋斗。”
这一次演说,成为了卡斯特罗最后的“告别演说”。
从干革命,到领导古巴走向富强,卡斯特罗是“吓不怕、压不垮、打不倒的大胡子”,他是古巴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我和82个人一起开始革命。如果我必须再做一次,我将怀着坚定的信念,和10或15个人一起干。只要你有信念和行动计划,队伍再小也没有关系。”
“革命不是玫瑰花床,革命是未来与过去之间的斗争。”
卡斯特罗将革命的热情,贯彻了一生。
在他心目中,理想永远不朽。
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但不朽者依旧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