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嫂变“金”嫂 走出国门也吃香
邱淑群
“我7月底去了新西兰,刚回来不久,下个月要去澳洲3个月,回来后再到广州服务2个月左右。”一位涉外金牌月嫂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阿姨,我是叮叮妈妈,你什么时候有空,我想看你的档期来备孕二胎。”这种火爆的场面,正是眼下月嫂走红的写照。
“海归”硕士回国做“金”嫂
国家统计局和卫生计生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二孩出生量明显增加。2016年,二孩及以上新生儿占新生儿出生人口总数的45%。由于市场需求庞大,月嫂从家政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高薪的新门户。普通月嫂起薪已超过6500元,星级月嫂月薪突破10000元,金牌月嫂月薪则达15000元以上。
除宏观政策因素外,月嫂薪酬飙涨,还有其他“催化剂”。现代家庭结构和传统人际关系的改变,年轻一代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及对科学育儿和社会评价的重视,目前医院内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二孩妈妈系高危孕产妇居多等一系列原因,促使产妇家庭倾向于雇用医院外护理人员,来补偿完成婴儿护理和产妇后期康复护理等工作。
据某家庭服务业协会的数据表明,近年来从事月嫂行业的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从公司职员跳槽到月嫂行业的人数大幅攀升,约占目前从业人数的25%以上。
越来越多的年轻高学历者,也投身月嫂行业。因为育儿理念新、产后修复、兴趣爱好相近,她们更受年轻妈妈的欢迎,也更容易拿到高薪。
黎芳华,40多岁,某月嫂公司的一名登记职员。她拥有本科学历、多年的金融机构及酒店管理的从业经验,换下白领套装系上围裙做起了专职月嫂,她坦言:“体面的工作,不如体面的薪资。”
80后“海归”刘硕,在威海首届月嫂技能大赛决赛中,一举赢得了全场最高奖———金牌月嫂。
90后小叶拥有物流专业和早教专业双硕士学位,并经过一番打拼,拿到了新西兰永久居留权,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她看准国内科学、健康的月子护理行业有发展前景,回国后,办起了母婴护理中心。她经常前往北京、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取经,并接受高级月嫂培训。她将国外先进的月子护理理念与本地传统习惯相结合,制定了一套月子服务体系。在母婴护理中心,她自己还当起了月嫂,她坦然:“月嫂既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事业。”
70后资深白领变身月嫂收入翻倍;80后“海归”回国当月嫂;90后创业看好月嫂“钱途”并表示:“趁现在供需还没平衡,规范化刚开始起步,抓住这次机会出击,相信以后的发展潜力不会让人失望。”
漂洋过海成“香饽饽”
随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增多,月嫂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职业也走出了国门。2015年美国的月子中心受到很大冲击,去美国生孩子的大陆妈妈们化整为零“坐月子”,或被分散到亲朋好友家里“坐月子”,或租借酒店“坐月子”,赴美月嫂也变原先的群居式照料为一对一服务,居家式月嫂的需求随之增加。
“坐月子”非中国独有。国外也有所谓的月嫂,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保姆,她们大多只管宝宝不管产妇。这样,华人月嫂的优点就凸显出来了:不仅懂得以中国的传统知识和经验照顾妈妈和宝宝,还能对产妇产后习俗、需要戒口的食物和避免进行的活动等知识相当熟悉。此外,与国外保姆相比,华人月嫂的工资也相对便宜些。
沈阳陈女士的女儿、女婿在加拿大工作,女儿怀孕后,在加拿大找了好几个月嫂,女儿都没相中。陈女士决定在国内找,几经周折,找到了有英语功底,并且会开车的王阿姨,经女儿视频面试后,买了机票飞赴加拿大。一到加拿大,王阿姨的勤快、专业很快得到了全家人的认可,陈女士的女儿很爱吃王阿姨做的月子餐。孩子睡觉时,王阿姨就抽空带陈女士女儿做恢复操。一个月下来,孩子长得壮,孩子母亲也恢复了身材。由于王阿姨每天给宝妈按摩,之前全家人最在意的母乳喂养问题也顺利实现了。原本只签了一个月的用工合同,后又续签了一个月。在回国之前,陈女士一家还特意带王阿姨畅游温哥华,请她吃大餐,临走的时候,陈女士的女儿很不舍,送阿姨到机场,并与她抱头痛哭。两个月,雇主给了王阿姨4万元人民币的薪水。
去国外当月嫂,月薪比国内高出50%,不仅能享受免费旅游,还能了解很多国外的文化。但更多的月嫂只能“隔洋兴叹”。所有报名想出国的月嫂,必须经过涉外家政公司的严格筛选、层层把关,很多月嫂因过不了审核、面试关被刷下,申请整体入选率不过二成,这导致外派月嫂供不应求,在国外华人社区更是出现了共用华人月嫂的情况。
金牌月嫂如何练成
月嫂想要成为行业中的翘楚,不仅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更关键的是要用爱和真心去经营。一位月嫂讲述了她的三个秘笈。
如亲闺女般照顾产妇。像给自家女儿“坐月子”一样,一定要照顾好产妇。晚上警觉性要好,产妇夜奶的时候,要陪着她,帮她披衣服、掖被子,防止她着凉。月子餐食要做到不重样,水果要切成小块,放到大碗里冲兑着开水给她喝。丝瓜、茭白、鲫鱼、猪蹄、木瓜牛奶、红枣枸杞莲子羹等开奶食物和点心要做得色泽清爽、明亮,让产妇一看就有食欲。
像母亲一样宠爱婴儿。月嫂最忌讳的,就是对宝宝没有耐心,用那是别人家孩子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婴儿都是独特的,都是天使,月嫂要把婴儿当成自家独一无二的孩子来对待。
靠“口碑”赢得市场。月嫂做事不能拖泥带水,凡事不拘泥于小节,如果遇到雇主指责,学会嫣然一笑取而代之。服务不同的家庭,要练就与不同雇主开心相处的模式,凡事用“开放的心态”去思考。允许别人的谈吐不怎么温馨得体,允许产妇有脾气不好的时候。不管是和宝妈、老人还是宝宝的关系,都要处理稳妥,笑脸相迎。月嫂还要设身处地为雇主家服务,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供合理的建议,像个生活理想家一样,让她服务的家看上去干干净净、舒舒服服的。让雇主满意了,也就等于树立了自己的口碑。
对于走出国门的月嫂,除修练好这三项基本功外,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
在国外,虽然服务对象是华侨华人,不存在语言沟通上的难题,但毕竟国外跟国内的生活理念、思维方式不同,月嫂要懂一些基本的外语和西方礼仪。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活的适应能力也得超强,此外,月嫂最好还能开车,出国前,要提前查阅资料,准备清单,并制定合适的护理流程,这样才能确保雇主和宝宝都能受到良好的照顾。
行业“井喷”亟待规范
与国内的火热不同,在国外,月嫂并未成为一种热门的行业。欧美国家的专业助产士可以从妇女孕期一直跟踪到宝宝6周大,满足了孕产妇的大多数护理需求。在德国,男人们是女人“坐月子”的好助手。因为他们也有产假,产前的孕妇保健课都是夫妻俩一起上的,所以,产后如何喂养儿女、如何帮助妇女恢复对于男人们来说已并不陌生。日本也有“坐月子”习俗,但日本人没有请月嫂或保姆的习惯,许多女人结婚生育后就不再工作,待在家里照顾孩子。出院之后,日本产妇有回娘家的习惯,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
月嫂行业在国内和海外华人社区“陡然喧嚣”,有其深层的原因,但这个行业“水很深”。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家政服务的两项国家标准:《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和《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2015年出台至今有两年多,把月嫂从低到高划分为六个等级,最高级别为“金牌”。但月嫂市场良莠不齐,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真正做到持证(身份证、健康证、育婴师资格证、催乳证、学历证)上岗的不多。目前市场上花钱买证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已成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绊脚石。
近期,有关菲佣进入中国大陆的传闻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毕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宽和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中国的家政服务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包含月嫂在内的这个从业大军,其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和对他们的培训、管理,直接影响了我国从家政大国向家政强国的转变。
(责编 孙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