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进“中国制造2025”中的障碍与出路

点击:0时间:2021-04-11 13:19:49

方海洲+刘厚莲

[摘要] 本文从城市层面分析了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存在的顶层设计、规划落地等问题,提出中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目标需要制定系列支撑文件、重视标准和规则制定、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成立一批制造业社会组织、重视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工业互联网 工业4.0

[中图分类号] F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3-0060-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RK0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600694)。

[作者简介] 方海洲(1972 — ),湖北红安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城市发展政策;刘厚莲(1987 — ),江西吉安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深圳市坪山区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发展问题。

一、推进“中国制造2025”存在的问题

继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战略之后,中国于2015年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了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方针和“三步走”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等。目前,中国制造尚处于工业2.0和3.0并行发展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但制造能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大而不强”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发展也存在显著差异。

城市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区域单元。从该战略的推进情况来看,部分城市已经制定了行动计划或纲要,但是,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宏观规划缺乏具体内容支撑。“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年规划,更多是在规划层面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及未来中国制造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尚缺乏具体的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政策保障等具体内容,特别是在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重点制造领域。虽然各省市区依照国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纷纷制定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但大多是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基础上的“变式”,且集中在创新发展、质量标准建设、制造能力建设等方面,重合多、目标多,行动少、特色少,缺乏具体方案及措施,仅有上海、深圳、武汉等制造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及部分城区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但也未能结合城市或城区发展基础,提出与其产业、制造发展的针对性方案,这些方案也还处在提出规划的阶段。德国于2016年9月成立了“工业4.0平台”、“工业4.0实验室网络”和“工业4.0标准化理事会”三大平台共同推进工业4.0建设,而我国各个城市还没有针对建立制造平台制定专门政策文件等,不利于提升城市自身制造水平,也不利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

第二,制造国际标准话语权亟待强化。我国制造业发展大而不强,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技术不强,制造业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不够。目前,一些重点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却未能掌握,国内庞大的技术市场需求过于依赖进口。相比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信息通信、软件、芯片等技术,以及制造基础和制造能力均存在较大差距,足以说明我国制造能力强,但制造先进水平不高,制造国际标准话语权不多,影响我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同时,我国在制定制造标准方面做得不够,标准制定未突出各个产业细分领域,影响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成效,使得中国制造长期处于跟进地位。

(二)规划落地存在的问题

第一,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美国立足其发达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德国依托其物物相连的物联网,分别提出各自的工业发展战略,这与互联网基础设施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我国提出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旨在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但相比美、德等发达国家,我国互联网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足,大量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以深圳为例,各类产业园区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难以满足智慧园区、智能园区信息技术发展要求,这也成为未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障碍。

第二,与现有产业、园区发展结合不够。推进“中国制造2025”重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依赖科技创新、“互联网+”等。目前,科技创新主要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互联网+”主要是打造企业生产线,建设若干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等,但仍未与现有产业园区、基地等紧密结合打造智慧园区等,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通过数据收集、共享和分析,彻底变革生产流程,实现元素重构等方面明显不够,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城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没有站在当前城市园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服务等,促进园区智慧化发展,以及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

第三,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企业和社会力量有限。尽管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但较多企业对智能转型的积极性并不高,创新创业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多数企业发展还处于效率较低的阶段。而在美国和德国,智能化发展主要起源于企业,如美国GE公司首提工业互联网概念,此后又联合多家巨头公司组建工业互联网联盟,通过制定工业互联网标准,推动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融合发展;德国西门子公司建立智能工厂,推进制造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同时德国企业、科研院所成立了工业4.0联盟,大量的德国中小企业成为成员,推动德国制造業交流沟通、协同发展。与美、德明显不同,中国推进制造强国呈现明显政府规划和引导特征,除上海、深圳等少数大城市外,多数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力量并不强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不优,产业协会、标准协会、智造联盟、创新联盟、工匠联盟等社会组织明显发育不足,都不利于高端制造发展。

第四,制造业人才供给相对不足。从领导型人才、技能型产业工人等方面来看,我国与美国、德国差距较大。美国和德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型人才,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技术创新、技术传承也优于我国,同时他们也拥有大量的操作人员、技师、工匠,以及良好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为美、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制造业虽然发展较快,多数城市虽然提出大力培养和引进制造业人才,但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制造人才服务平台不多,精细化程度不高,这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进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对策建议

比较和分析“中国制造2025”、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我们可以发现美、德在推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视制造标准、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人才供给、产业社会组织等,而这些正是中国制造发展不足之处。当前省市层面出台的政策措施主要在资本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有诸多不足。为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目标,以及各大城市顺利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快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的系列支撑文件。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继续提升城市和国家的制造业创新能力、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创新创业主体力量、推动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提供商拓展等,加快研究制定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案、计划和政策保障等系列支撑文件,保障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二是重视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据测算,1960~1996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中,标准实现的贡献率近1%,足以体现标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不仅需要重视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坚突破,更需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参与和抢占话语权,用标准引领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融合,打造中国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标准生产模式等。同时,注重组建标准化组织机构,聚焦制造核心领域,增加标准制定的投入,促进标准带动制造业发展。

三是强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在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连接,收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

四是鼓励成立一批制造业社会组织。德国的中小企业(SME)数量总共占德国企业的99%,而全世界最优秀的2000多家中小企业中,德国占了47%,他们都是各个制造联盟、产业协会、创新联盟的成员单位,如“工业4.0工作组”、“工业4.0标准化工作小组”等,说明产业社会组织在制造业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可见我国需要鼓励成立一批制造业社会组织,促进行业交流、参与标准制定等。

五是重视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美国、德国相比,我国精细制造能力水平较低,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还十分缺乏,需要借鉴美国和德国应用型教育做法,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创新教育理念,培养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较多的高新园区正在引进和布局高校,应重点探索产业与教育融合新模式,促进培养新型人才。

六是加强制造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发展总体处于跟进水平,应加强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交流合作,建立工业4.0对话机制,参与标准制定,学习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经验,共建中德制造园区、中美制造园区等;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制造企业合作,试点示范一批重点智造生产线、智造园区等。

[参考文献] 略

Abstract: Made in China 2025 is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strategy, which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two year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m. We fou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hile this national industrial strategy has been carried out, such as Top-level desig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ade in china 2025” plan, we need to develop manufacturing standards and rules, promot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o expand production service 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ncourag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umber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cultivate number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Keywords: Made in china 2025; Industrial Internet; Industrie 4.0

(收稿日期:2017-04-18 責任编辑:罗建邦)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