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经济”的另一面
杜浩
近日,不少媒体刊登类似《中国空巢青年催生“孤独经济”,可望超日本》、《中国“佛系”青年喜欢独来独往催生孤独经济》、《养蛙游戏霸屏,背后是“孤独经济”的兴起》的社会报道。报道指出,目前国内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孤独寂寞”感,正在催生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孤独经济”,许多商家正试图利用“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赚钱。
这种“空巢青年”,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今年1月份,一家职场社交平台发布的一份《孤独经济》报告称,“空巢青年”是中国经济的新兴主体,这样的年轻人“通常单身”,“租住公寓”,“远离家人和亲戚住在城市里”,而且“对于在大城市生存和取得成功,压力很大,这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
與此同时,这些“空巢青年”,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他们年轻、愿意花钱,但是独自花钱。他们通过接受并消费孤独来寻求宣泄情感的出口,其消费方式主要是,看电视或电影、玩智能手机游戏、泡吧、去健身房、听音乐或唱卡拉OK……
最近《旅行青蛙》游戏大火,并且一直占据苹果App Store中国内地免费模拟游戏排行榜的首位。据游戏开发商Hit Point的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推出以来的三个月间,这款游戏的全球下载量超过1000万次,其中中国内地玩家占下载量的95%。
这款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四处冒险的青蛙。玩家采集长在青蛙花园里的三叶草,为青蛙的旅行准备补给,使它能不断独自踏上旅途。而作为回报,青蛙会在旅行途中给玩家寄特产和照片。一位拥有这款游戏的青年人说:“我曾经有三天时间没收到青蛙的消息,所以,当收到青蛙寄来的明信片时,我一下子哭了出来。它是我亲爱的伙伴,而且在许多时候,我感觉它就是我。”
这只“旅行青蛙”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些年轻人的伴侣?显然,因为它的行为经历与这些“空巢青年”的生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只青蛙已经被人格化。
“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饭、看书、睡觉,“一个人”旅行,不怎么与其他人互动,低欲望、但又怡然自乐……独立并独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说是这些青年的生活和心理的写照。由此,这只青蛙自然会成为他们“亲爱的伙伴”,他们的情感寄托。
不过,“空巢”的年轻独行者们喜欢这款游戏,固然是它反映了一种“佛系”生活方式,但是,孤独生活并非最高智慧。这只“旅行青蛙”的形象,同样体现出问题的两面性:渴望孤独和孤独之痛。
实际上,“空巢青年”的“孤独感”,似乎正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反映。“我有422个联系人,但我很孤独”,不少人感到了“孤独症”;同在一个屋檐下,每人待在各自的房间上网,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得疏离,这是家庭关系中的孤独……
有人说,人的孤独感和对科技发展的担忧,都源于我们对失去确定性和秩序感的恐惧。其实,对孤独的焦虑和对技术的焦虑,主要还在于我们放弃了和世界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人的存在,是由自我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构成。一旦我们产生孤独感,说明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与精神,和周围现实之间有了一堵“墙”。这既是人的自我分裂,也反映了我们失去了和其他人共生的欲望,而最终使自己一直处于冷冰冰的孤独之中……
所以,对于“空巢青年”来说,我们需要重新恢复与世界的直接联系,使自己对更广大的客观世界的感觉复活和苏醒。我们需要在实际生活中重新调整自己,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寻找到更多的我们感兴趣的工作和生活,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我们需要他人给予的爱,也要积极主动地关切他人的幸福。
(责编 余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