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求官求职的亲友们
梁贤之++刘小梅
在这些亲友面前,毛泽东正确处理,恰到好处,既坚持大公无私的革命原则性,同时又充满感人至深的人情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手中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毛泽东十分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从不滥用职权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当时毛泽东的不少亲友或上京或写信请求毛泽东给予职务或安排工作、求学等。在这些亲友面前,毛泽东正确处理,恰到好处,既坚持大公无私的革命原则性,同时又充满感人至深的人情味。
文运昌永远理解不了毛泽东
文运昌是毛泽东外婆家的大表兄,也是他少年时代的密友。文运昌生于1884年,家住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圫。在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唐家圫成了他的乐园,这里不仅有外公外婆和舅父等长辈的疼爱,而且几位表兄弟与他意气相投,感情甚笃,尤其是比他年长9岁的大表兄文运昌对他更是特别关爱。文运昌经常借家里的藏书给毛泽东阅读,还向他介绍湘乡县东山高等学堂。这正是想走出韶山冲到外面继续求学的毛泽东所渴求的。在文运昌的鼓励以及舅父和同族、塾师的帮助下,毛泽东终于冲破了父亲要他辍学到米店当学徒的阻力,来到东山学堂读书。文运昌为他办好了入学手续,而且主动做他的入学担保人。
毛泽东好学上进,除了埋头学习课本外,更希望找到一些新书新报阅读。文运昌知道后,想方设法为他寻找,推荐进步有益的书报,对他接受新思想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文运昌不仅支持毛泽东接受新思想,而且支持毛泽东追求光明、投身革命。1925年冬天,毛泽东抱病从上海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文运昌得知表弟回家的消息后,急忙赶往韶山与毛泽东相见。当晚,两人在上屋场围炉烤火,品茶畅谈,探讨革命方略,分析形势走向,甚是投机。不料,毛泽东回韶山的消息被反动军阀赵恒惕部下侦知,一队枪兵前来韶山围捕毛泽东。毛泽东机智脱险后,文运昌被枪兵逮住,后经多方营救,才获保释。
对于文运昌给自己的帮助,毛泽东从来没有忘记。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这样说:我进了东山学堂,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的进步,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文运昌收到毛泽东从延安寄来的一封信。此时,已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他的喜怒哀乐全在给文运昌的书信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不难看出,一往情深的毛泽东显然将文运昌当做自己可诉衷心的密友。
1951年4月,毛泽东邀请文运昌进京做客,文运昌十分高兴,他除了思念已是国家主席的表弟外,还怀着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仰仗毛泽东的职权给自己安排个职务,谋些好处。
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初,文运昌就给毛泽东办公厅主任田家英写了封信,并随信开了一张14人的名单,都是文家老少,有的是毛泽东的表兄弟,有的是表侄和表嫂娘家的亲戚,要求照顾安排工作、职务或保送升学。这份名单不久被周恩来转到毛泽东手里。毛泽东看后不悦地说:“我不管其他领导是不是有这样为亲人做安排找位置的事,这种事,我毛泽东是不会答应的,共产党不同国民党,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不是为自己的私利去奋斗。”于是毛泽东大笔一挥,在文运昌的名单上批示:“我不能给亲友介绍工作。”毛岸英回韶山时,遵父命到唐家圫看望文家兄弟,毛岸英只有请求伯伯们谅解,因为他知道,共和国成立以来,亲友中不少人向父亲提出类似的要求,父亲总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尽力说明,一一婉谢。
毛泽连安心韶山种田喂猪
毛泽连的父亲毛菊生,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嫡堂兄弟。毛菊生家庭贫困,少年毛泽东深深地寄予同情。有一年,毛菊生因故将全家赖以活命的几亩田便宜出卖,毛顺生要买下这几亩田,但毛泽东和母亲坚决反对,认为乘人之危,这不道德,可是毛顺生不顾妻儿劝说,仍然将田买下了。这件事使毛泽东感触很深,他对毛泽连说:“旧社会这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你父亲是堂兄弟,买你家那几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件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情。”从此以后,毛泽东下定决心要寻找一条解决农民苦难的道路。毛泽连从未听到谁说过这样的话,一股崇敬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毛泽东对这位忠厚、善良的堂弟很有好感,两个人的关系十分亲密,毛泽连亲切地叫毛泽东“三哥”“主席三哥”,毛泽东也亲切地叫毛泽连“九弟”“九弟润发”(毛泽连的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11月,毛泽连和李舸应邀来到北京,这在解放后韶山上京的亲友中,算是最早的一批了。久别重逢,毛泽东与二人愉快地聊了起来。
聊了一阵,毛泽东突然话锋一转,问起了毛泽连母亲的健康:“润发九弟,婶婶好吗?”
毛泽连告诉三哥说:“母亲身体不大好,常多病痛,老人家也想来看看您,可惜走不动了。”
听说婶婶身体欠佳,毛泽东连连摇手:“那先让她老人家在湖南治疗一段时间,等病好后,我再接她来北京住住。”毛泽东的这个愿望无法实现,毛泽连的母亲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但毛泽东每年都要寄去一点生活费。1952年,婶婶病故,他又寄去100元钱作安葬费。
夜已深,谈话快要结束时,毛泽东对毛泽连和李舸说:“你们在北京住上几天,但要早点回湖南去。”
毛泽连听后,见毛泽东心里高兴,趁机提出,请三哥给他和李舸找个事干。
毛泽东郑重地对他俩说:“我现在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是革命的需要,是为人民服务,替人民办事,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当上‘皇帝,亲戚朋友都跟着沾光,都来享受,这些人又骑在人民头上扬威耀武,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工农劳苦大众,要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不是为少数人。”endprint
毛泽东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对于没有多少文化又长期蛰居山冲的毛泽连和李舸来说,未必完全听懂,但他们知道,毛主席的话是对的。他们很快打消了来北京找工作的念头。
毛泽连在北京期间,毛泽东见他患有严重的眼疾,视物不清,叫岸英请了一天假,陪毛泽连去协和医院治疗,并吩咐岸英多照顾九叔。毛泽连双眼敷上纱布,斜躺在病床上输液,毛岸英有空就往医院跑,给他喂饭,他很不习惯女护士护理,尿憋得难受,毛岸英便为他接尿、倒尿盆。北京不比湖南,11月份的气温已降到零下一两度,毛泽连和李舸的衣服显得单薄了,毛泽东叫毛岸英从自己的稿费中开支给每人买了一件棉大衣和一双皮鞋。临别之前,又让岸英陪同毛泽连和李舸到天坛参观……
这位“皇叔”听从毛泽东的劝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在韶山当农民,厮守田园,直到终年。
杨开智放弃“厅长”的要求
杨开智是毛泽东岳丈杨昌济先生的长子,杨开慧的亲哥哥,曾就读于长沙长郡中学,后转入雅礼大学预科。在此期间,父亲杨昌济执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进步青年毛泽东、蔡和森常到杨昌济家求教,因志趣相投,与杨开智兄妹结下了友谊。1918年杨昌济受聘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迁居北京。杨开智进入北京汇仁学校就读,每逢假日,毛泽东、邓中夏等相会杨家,研讨中国革命问题,杨开智很有兴趣参加座谈,开始接受共产主义学说影响。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回到长沙的杨开智尽个人财力支持,并同家人掩护帮助毛泽东在板仓进行革命活动。
1930年杨开慧遭敌人逮捕,关押于长沙国民党陆军监狱,杨开智心急如焚,吩咐夫人李崇德多次去狱中探望、送物,传递消息。他本人同母亲杨老太太在南京一道呼吁章士钊、蔡元培、谭延闿等营救杨开慧。杨开慧坚贞不屈,英勇献身后,杨开智忍着悲痛雇人收殓遗体,返乡安葬并承担起抚育烈士遗下的3个孩子的责任。毛泽东从敌人的报纸上获悉妻子牺牲的消息,随即写信给杨开智,极其沉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同时感谢杨开智安葬烈士的遗体。1931年春,中共地下交通员给杨开智送来了毛泽东的指示,为了避免反动派杀害毛岸英三兄弟,要杨开智夫妇将岸英兄弟平安送往上海,交给地下党组织,此项工作由李崇德完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杨开智抱着很大的希望给毛泽东写信,要求“有厅长方面的位置”。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胸怀耐心说服,给杨开智写信道:“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同一天,他还写信给湖南省委书记王首道,要求对杨开智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显然,毛泽东不愿凭借个人职权任用私人,坚决反对“任人唯亲”。共和国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工作十分繁忙,便叫岸英写信给舅父多加解释。为此,毛岸英给杨开智写了长达3000字的信,来劝说杨开智。
由于毛泽东父子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开导,杨开智的思想豁然开朗,放弃了“厅长”的位置,愉快地接受湖南省委的安排。
介绍刘天民任文史馆员而未果
那是1923年夏天,童养媳出身的刘天民性格倔犟,大胆反抗旧婚姻,触怒了当地族长和一个姓肖的地主,被吊在祠堂里挨打,不久晕过去了。就在这时,毛泽东闻讯,同革命者李耿侯骑马飞奔瓦子坪,将刘天民救了出来,并劝其母解除女儿的婚姻,让她获得自由。刘天民的母亲听了毛泽东的话。
刘天民离开家乡后,跟随毛泽东来到长沙,在昭潭女中半工半读,自己夜里做些针线活维持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刘天民在毛泽东的教育和指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23年10月,刘天民由毛泽东的秘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共湖南省委青年部部长、省学联干事、区委常委等职。
1925年8月,刘天民随毛泽东回韶山从事农民运动,军阀赵恒惕指使任湘潭县长的其弟赵恒哲派枪兵去包围抓捕毛泽东。刘天民从湘潭县议员郭鹿实嘴里获得消息,急派共产党员郭仕逵连夜从湘潭步行赶往韶山冲,火速将信交给毛泽东,引导他马上转移,使赵恒哲扑了一空。
不久,毛泽东在长沙发动“驱赵”运动,此时仍为青年部负责人的刘天民积极响应,奔走呼号,带领进步青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终将赵恒惕驱走。接着,刘天民受毛泽东的委托,担任省党报编辑,住在清水塘毛泽东的家里,她与杨开慧朝夕相处,情同姐妹。毛泽东工作很忙,终日劳碌奔波,极少回家,刘天民同杨开慧一道协助毛泽东的工作,还帮助杨开慧料理家务。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离开长沙,先后去武汉、上海从事秘密革命活动。杨开慧英勇就义,刘天民沉痛不已,只身回家教书。由于身份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总是怀疑她,迫害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才脱离了党的组织,遂与毛泽东的好友郭梓材结婚。此后,刘天民一直在湘潭以教小学谋生。
此后,毛泽东还给郭梓材写了信,寄钱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20世纪50年代初,刘天民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流露出想到外面工作的想法,毛泽东考虑到刘天民是湖南早期的共产党员,有从事革命工作的经历,曾为党做了不少工作,脱党后没有做过对不起党的事,便介绍她任湖南省文史馆员,因讨论中有不同意见而未果。后来刘天民被当地政府安排在湘潭市政协工作,担任了几届市政协委员,直至1976年辞世。
(李丽荐自《党史文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