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热点事件看2012年中国社会的一些舆情

点击:0时间:2021-05-17 00:20:15

姜胜洪

2012年中国大事多、喜事多,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很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社会舆情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民众对未来充满信心。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引发热烈反响。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国内经济社会运行中也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舆情继续呈现高发、复杂多变的态势。

一、社会舆情的主流态势

总的来说,2012年主流社会舆情更加成熟,广大民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思考日趋理性,对存在的社会矛盾与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

1、公民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民意表达更加理性

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范围越来越广泛,关注的热点涉及时事政治、经济形势、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反腐倡廉、企业发展、灾害事故、文化科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012年“两会”期间,强国论坛、复兴论坛、新华论坛等纷纷以专题的形式征求网民意见,“我有问题问总理”留言版持续火爆,共收到4000多页的留言。铁血社区、凯迪社区、天涯论坛、奥一论坛等民间社区每天至少有一篇帖文与两会相关,微博上更是热火朝天,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发布会、代表委员的一言一行都是微博热议的。人民网“强国论坛”上,一条“喜迎十八大网友说期待”的帖子,聚集了接近10万的人气,广大网民在跟帖中表达愿望、诉说期待,形成十八大盛会的一道“民意风景线”。

2、政府部门重视网络舆情,及时问责、解决现实问题

“围观改变中国”,一个事件会迅速引起成千上万人的注意和传播,尤其是“意见领袖”的关注和参与,会使舆论影响滚雪球一样变大。网络上的呐喊、追问、质疑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搜集、分析和研判,对网民通过网络发出的声音和反映的诉求倍加关注,及时处置,消除隐患苗头,化解社会矛盾。10月,继太原某幼儿园老师狂扇一女童耳光被曝光后,浙江温岭市再发虐童事件。民众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质疑声高涨,同时对政府的监管工作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事件引发网友围观和热议,温岭市教育局在事发后3小时对事件作出回应,对相关当事人依法进行惩治,使得此事件的关注度趋于平缓;11月16日,贵州毕节市5名男童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被闷死。事件发生后,论坛和微博快速传播,《新京报》、《京华时报》和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快速介入,使事件快速发酵。当地政府在事件发生后两天内公布调查结果,并主动公布5名死亡儿童的身份。随后,毕节市政府加大问责力度,有效地回应了民意,争取到了民众的支持和理解。

3、政务微博介入热点事件,有效疏导民意

2012年政务微博迅猛发展,截至年底超过了8万个。政务微博已经渡过了试水阶段,多起舆情事件中都能够发现当地政务微博和主流媒体的身影,成为带动微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2月底,“上海发布”接到来自市民秦岭关于“癌症晚期父亲就医辗转无医院收治”的公开信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很快通过“上海发布”登载回信,表示“你的心痛也是大家的心痛”、“争取在制度上有所前进”,促成秦父住进医院,度过了生命最后几个小时,传为佳话;7月5日,南京有网友曝9岁孩子因户籍问题无法上学、帮母亲清扫街道,南京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在短短155分钟内迅速核实情况,耐心辟谣回应、化解网民质疑,最终博主自行删除谣言,提高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北京消防、水润京华、平安北京、交通北京与16区县政务微博持续不断发送官方消息,合力形成了官方舆论场,继而影响民间舆论场,放大微博时代“正能量”,在舆论引导中占得先机。

4、主流媒体频频发声,影响舆论走向

2012年主流媒体认真解读民众关切,纷纷开通法人微博,在“大众麦克风”的网络舆论场上奋力“夺回麦克风”。《人民日报》7月22日凌晨开通微博,第一条就关注北京暴雨,引发了强烈关注。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引起了普遍关注。不仅赢得了年轻网民对《新闻联播》姿态转变的肯定,一些感人的采访片段也在微博中热传。央视掀起的幸福话题,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幸福的关注和思考,增加了《新闻联播》的感染力和可视性,更表现出主流媒体制造话题和引导舆论的能力。

二、社会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以来,社会舆情的主流体现了公众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和期望。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社会突发事件应对不当或不及时,引来各种猜测、怀疑、炒作。

1、地方政府危机应对不当,导致事件被不断放大

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之后,一些政府部门反应迟钝,导致危机愈演愈烈。从6月开始,河南省周口市开始了一项为期数月、颇受争议的“平坟复耕”工作,受到媒体关注。伴随工作的推进,“200多万个坟头先后被平掉”的说法屡现报端,基层政府中一些简单粗暴的做法,激起民众不满。与此同时,类似“正处级以上官员坟墓不拆”的舆论在网上不断传播,使得该舆情在互联网上的发酵力度不断增加。面对汹涌的网络批评,周口市官方声音明显式微;11月,湖南凤凰县支教大学生小梁连发微博,揭露支教学校“营养午餐”存在问题,引来舆论强烈关注。事件爆发前,支教老师曾多次直接反映相关问题,但是没有舆论压力,相关部门没有重视、处置,最终演变成具有全国影响的舆情事件。

2、政务微博应对不及时,带来舆情应对的“次生灾害”

一些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事件时,由于回应中不当的言论或态度,带来了舆情应对的“次生灾害”。2012年1月28日,网络爆出游客海南三亚吃海鲜被宰丑闻,迅速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围观。三亚官方微博早期冰冷的态度和反复无常的回应内容,让当地政府形象受到重创,给后期处置增加了难度;在中秋、国庆长假来临之前,铁道部官方指定购票网站12306“瘫痪”,网友在微博平台上连发质问。有关部门却只发布两条微博回应,一条为道歉帖,另一条则疏导公众通过电话、窗口订票,这两条帖文的网友认可度均不高。

3、谣言的传播使民众对政府部门产生不信任、不满意

由于谣言的传播,使民众形成“不信任”和“习惯性怀疑”的心态,不良推断先入为主,加剧了对政府的不信任。2012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70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这种“习惯性质疑”在一些网络事件中得到验证。例如,8月14日清晨,周克华被击毙。但随后,有网友发帖质疑周克华未死,称8月14日被重庆警方击毙的死者是长沙警方派往重庆的一名便衣警察,并贴出其生前照片。特别是微博上一些“大V”的加入,不仅“炒”热了这个话题,也使“周克华未被击毙”的说法仿佛有了较高的可信度,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质疑的队伍中。这种现象也说明,谣言的传播使政府正在为增强公信力付出越来越大的社会运行成本。

4、一些网民和“意见领袖”言语偏激,加剧了不良情绪的流动

网络的言论门槛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负面情绪交叉感染,容易让某些极端化的言论占上风。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只是围观、起哄、扔砖头。网络转发的信息因此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容易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文。尤其是一些意见领袖,擅长利用民众的不满和怨恨,通过嬉笑怒骂的煽情话语,在微博上对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问题混淆是非、颠覆解构,煽风点火、扰乱视听,消解社会共识的形成,肆意突破社会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加剧了微博上黑暗情绪的流动。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的思考

1、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从十八大报告到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可以看到中央在反腐问题上发出的强烈信号,也给了广大民众以信心。相比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为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舆论场,可以让领导干部更便捷地倾听民声、把脉民意。不过,值得反思的是,网络举报的泛滥,也使有关部门在查处腐败过程中,在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难以权衡。而面对公共利益,官员隐私权该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确的法律界定。针对当前严峻的腐败形势,更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唯此,社会监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2、提高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一是要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在与群众利益有关的一些大型项目、公共政策方面,要破除关门决策的行政思维,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尊重民意,善待民意,并针对群众的关切点、疑惑点充分酝酿、积极沟通,以获得理解、赢得支持;二是要提防突发事件发生后“捂着、掖着、盖着”的“鸵鸟心态”,正面回应质疑。“鸵鸟心态”不仅无益于政府公信力的塑造,还容易造成舆论失控,甚至引发线下活动,影响社会稳定。只有尊重舆论传播规律,及时表态和回应,与网友进行良性互动,舆情事态才会自然平息;三是加强社会舆情的调查、研判,建立各种舆论监测、预警、评估、引导机制,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的舆情引导体系,实现社会舆情引导的科学化,进一步健全新闻发言人、评论员、观察员制度,提高处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公共事件的能力。

3、善用政务微博

当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微博常会第一时间形成舆情热点,相关部门能否开设官方微博直面民众是一种态度,能否用好微博应对民众的质疑和追问,是体现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目前,官员微博仍数量较少,很多官员都在“潜水”,身份隐匿,发言谨慎,敢直言且直接介入政务领域的很少。要开通更多的政务微博、官员微博,收集民意、了解民情、解决民生,虚心接受网民的批评和不满,使政务微博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艳玲

标签: 舆情 舆论 社会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