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域投贷联动推进的路径与模式

点击:0时间:2021-06-10 01:41:30

魏巍+张国霞+黄宇元

[摘要] 投贷联动作为破解银行业扶持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正以试点铺开的方式在我国主要地区落地推进。区情不同,路径不同,策略不同,推进路径与模式策略的适应性设计对投贷联动稳妥推进至关重要。面对推进环节存在的规划、制度、风控、行为等领域的问题,构建系统性区域规划与制度框架,探索适应性参与策略与机构行为,成为稳妥推进投贷联动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 投贷联动 路径模式 策略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8)01-0036-04

[作者简介] 魏巍(1986 — ),河南洛阳人,通讯作者,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华南农业大学与广州农商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张国霞(1978 — ),女,山西永济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经营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黄宇元(1988 — ),广东河源人,中山大学&广州农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中山大学与广州农商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市场投资与商业银行管理。

一、区域投贷联动推进路径的一般特征

(一)腹地依托条件

推进投贷联动顺利开展需进行针对性试点。通过“园区试点”机制,既能够通过入园企业筛选机制最大化商业银行参投标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亦能充分利用“政策围栏”将试点活动面临的障碍与风险暴露置于可控范围,产生类似于“监管沙盒”的监管效果。因此,从首批试点地域与机构来看,“专属功能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决策层依赖工具,亦成为投贷联动推进路径中必不可少的腹地依托条件。

(二)政策基础配套

投贷联动商业模式具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对于参与股权投资关联性质交易的银行而言,风险控制与出险止损措施极为重要。由于投资标的的高风险性,普通担保机构或风险缓释工具难以全面覆盖相应风险,在此过程中,政府或政府主导的相关风险缓释政策即成为商业银行筑牢风险管控防波堤的重要外部依托。另一方面,投贷联动所涉及的各项资金流动环节中,融资与退出机制构成商业银行整体跟进融资计划的核心,上述环节则对地区金融特别是权益类交易基础设施要求极高,而区域性股权交易及相关基础设施落后恰恰是部分地区的政策洼地与发展短板(刘彻和马珂,2016)。

二、投贷联动的模式策略

投贷联动,银行的作用尤为重要,由于“投”方的自然存在性,“贷”方的实质跟进意愿是促成“联动”的关键。投贷联动模式作为科技金融、产融互动的典型机制——代表案例为美国硅谷银行——自其设立以来,产生出多种变体。从欧美实践来看,“硅谷银行”模式(简称A模式)和“商业银行私募基金结构参与型”模式(简称B模式)主要特征体现为“双轮驱动”和“集合驱动”。对照国内相关实践探索,C、D、E模式与A模式基本内涵相同,都是通过自有、自建、自设直投持牌机构与银行业务子部门形成投贷联动的内部并联,只不过在内辖或自设投资子公司的股权属性、区域属性有所区别;F、G、H实质上是B模式的变体,都是通过代理、联营或者合建等方式将银行部门与具有投资功能的持牌机构相联系,只不过在与被投资标的“业务距离”和通道依赖程度方面有所区别,上述A、B两种模式中银行均成为投贷联动的利益参与方;而I模式更多强调的是银行作为投贷联动活动的服务方。

另一方面,从不同机构、规模、类型的投贷联动模式策略来看,目前大型银行能够方便快捷地开展直接、排他和自建生态地的投贷联动试点。股份制银行则可主要通过在投贷联动的授信产品功能及条款保障设计方面的“可转性”优势,加大投贷联动贷款回收渠道和方式创新,从而“通过贷款养贷款,通过转股抵风险”。而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和农商银行,“渐进性和步骤性”應成为重点策略推进的原则。未来应主要解决业务经验、人力储备和牌照申领等核心问题,依托加快创新驱动与战略转型挖掘运营潜力,稳妥推进投贷联动综合能力建设。

三、区域投贷联动推进路径

与模式策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政策建议

尽管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期,但在推进路径、制度建设、模式策略等方面均暴露出一定问题,成为下一阶段亟待破解的桎梏障碍,具体来看主要有:

(一)区域规划有待明晰,政策合力尚待凸显

我国投贷联动试点区域的选择大多立足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国家自创区)。目前国内国家自创区建设力度空前,从本轮(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一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名单来看,绝大多数入围国家自创区均为单一城市或市内专设区型,对于试点地区如何探索发挥试点引领、政策效应扩散作用有待思考总结;对于未入选大区域自主创新区而言(如珠三角、长株潭、山东半岛等),如何协调规划区内未来可能承载城市,聚焦科创政策合力成为进入下一批试点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此外,投贷联动是一项系统制度工程,涉及金融、科技、法律、风险、财税等多项专业制度体系建设,如何打破传统“有试点难支撑”,打破监管藩篱形成政策合力也是目前投贷联动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风控短板亟待补齐,机构行为尚需引导

从第一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的认定参考条件来看,诚信环境良好度和金融机构稳健度成为是否符合投贷联动试点落地的又一重要考量。特别是,参与相关试点的银行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控制或风险分担能力”并具备“专业的人才及业务创新能力”,由于高科技企业授信属于信贷业务中专业性较高的领域,在不健全的风险审查制度和滞后的评估能力建设环境下,高科技企业可能为了获取合意或有利于自身的授信地位而进行技术性造假(李莉等,2015)——如编纂大量缺乏客观验证基础且风控人员难以识别的“高新”项目。另一方面,投贷联动作为新生事物,试点机构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策略极为重要,是“以贷促投”、还是“以投促贷”抑或是“投贷并举”是一个模式问题,更是一个策略问题甚至战略问题,目前部分机构仍存在跟风快上、战略迷茫等情况,对试点工作持续性构成潜在风险。endprint

因此,结合前述分析,本文针对投贷联动未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充分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政策条件。重点打造若干“金融+科技”双发优势明显的区域增长极,已获取试点资格地区周密部署,一是超前配置建立“园区+企业+机构+平台”的“四柱”支撑架构,尽快形成本地“资质+牌照”的完整投贷联动试点总体框架;二是应快速推进投贷联动金融园区建设,形成“园区选定—企业筛选—机构进场—风控围栏”为特征的、有步骤的推进路径。未获取试点资格地区尽快启动第二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的申请获批工作,同时应在自身拥有的国家自创区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推动城市群优势,进一步着力打造1-2个适于投贷联动政策试点和落地的核心城市,便于政策设立形成合力,避免政策效果分散泛化,并有助于试点经验成熟后呈辐射状推广。

2. 着力形成地方政府、监管机构、科创企業、创投机构、银行机构和科技金融中介共同组成的投贷联动协同发展框架。主导性发挥政府核心政策指导与配套设施完善作用,包容性发挥监管部门强化功能管理、促进金融创新等作用,创造性发挥科创企业创新研发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等作用,开放性发挥创投机构前沿科创项目筛查、风险资本运作等作用,稳健性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贷款投入、金融服务供给等作用,集聚性发挥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在完善科技金融配套、畅通产融交互渠道、减少交易摩擦等方面的“润滑”作用,共同打造以“两中心、四综合”(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为主的管理中心;科创企业、创投机构、银行机构和科技金融中介综合发展)投贷联动发展框架。

3. 加强投贷联动发展制度环境建设。加快制定一批宽松科技创新环境、优化人才引进环境的科创企业指向型制度;完善一批提升信用环境建设、加强产权保护的信用与知识产权保护指向型制度;创设一批促进科技金融跨界合作、促进科技金融运行模式创新的机构运作与模式构建指向型制度;落地一批有效覆盖缓释创投风险、稳妥防范处置风险集中暴露的风险管控指向型制度。

4. 科学有步骤地铺开投贷联动试点战略。总体而言,对于在本地金融业占据重要地位的银行业而言,短期(不长于2年)推动间接型、“集合驱动”型投贷联动模式是可行且必要的,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参与投贷联动活动从懵懂初探到成熟精通,另一方面有助于试点探索期间实现银行部门的风险隔离,同时也有助于风投基金、创投机构、风险担保等适应投贷联动的中介结构发展,有利于发挥金融体系整体效用。

5. 稳健有区分地推动投贷联动制度建设。具体而言,对于有条件的商业银行,鼓励其积极争取申领股权直投业务牌照,同时稳妥推进其在自组建全牌照生态中的投贷联动试点,核心在于对投资项目的摸准吃透,这就要求上述机构应坚持自建投贷联动的“六专”(参见上海银监局相关政策)原则,提高自身风险经营能力,平衡在险资产收益。对于尚无条件开展自组建全牌照生态的商业银行,鼓励其通过参与股权基金、投贷机构联营、财务顾问等方式参与投贷联动试点,通过与行外投资专门机构的联合、联营与通道方式,有效隔离风险的同时积累相关经验,为将来参与“双轮驱动”发展奠定基础。

6. 创新有差别地设计银行机构参与对策。商业银行规模类型不同,发展策略与产品对策也存在差异。大型商业银行应在已有优势基础上,推动自身投贷联动专营机构或平台逐步向“硅谷银行”类型发展,不断提升科技信贷的专业化经营能力,努力完善并创造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风险管控体系。对于辖内股份制银行而言,应当在进一步创设附加股权特性贷款产品的同时,积极推动机构专营化和渠道多元化,积极设计对接不同创投机构的模式方法,试点探索个体或组建银团参与夹层投资。

[参考文献]

[1] 廖岷,王鑫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机制创新与监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6(11):45-55.

[2] 蔡苓.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投贷联动视角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3):83-95.

[3] 尹亭,王学武,杜琰琰.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风险收益结构的视角[J].新金融,2016(8):28-31.

[4] 刘彻,马珂.我国投贷联动运作模式、障碍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9):72-76.

[5] 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22-27.

[6] 中国银行业协会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研究课题组.探索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新模式——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启示与借鉴[J].中国银行业,2017(7):18-30.

[7] 郑超.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的运作模式及发展策略[J].南方金融,2016(6):20-25.

[8] 李莉,高红利,陈靖涵.中国高科技企业信贷融资的信号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2015(6):162-174.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