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1号烈属证背后的故事
党诗文
“丛德滋”这个名字,在革命烈士中不算著名,他不曾担任过党的重要职务,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赫赫战功。直到去世,他也只是一个没有档案记录的中共特别党员……那么,新中国第00001号烈属证,为何颁发给他的家人?
丛德滋原籍山东文登,后随祖父落户辽宁凤城。他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张学良担任校长的东北大学。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学迁入关内,来到北平。1933年,丛德滋被介绍到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政训处工作,授中尉军衔。
揭露国民党枪口对内
1935年前后,《小实报》《东方快报》等进步报刊在北平发行,丛德滋在上面发表了大量的通讯和评论,揭露国民党政府枪口对内的行径。1935年夏天,丛德滋被以“共产党嫌疑分子”的罪名遭逮捕,羁押在武汉行营军法处。
后来,在张学良的交涉下,一批参与救亡的年轻人都得到了释放,丛德滋也在1935年9月初重获自由。此时,红军进入了陕北根据地,张学良率领东北军进入陕西。也正是在这时候,丛德滋进入了张学良的视野。
据与丛德滋一起共过事的李秋生回忆,有一天,张学良将一本纸簿拿到了机要组,说:“你看这人有多么自负!”那是丛德滋随手写下的几篇日记,其中有一天记着“画山水一幅,有尺幅千里之概!”一名20余岁的青年以此自夸,言辞未免狂妄了些。但张学良非但没有责怪这个倨傲的小青年,反而注意到了他。丛德滋由此进入了张学良的核心圈子。
西安事变“第一报”
在中国共产党新闻报刊史上,有两份《解放日报》:一是1941年在延安创刊、1947年停刊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二是1949年创刊至今的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实际上,还有一份鲜为人知的《解放日报》,存世虽仅两个月,却记录了当时震动中外的政治事件——西安事变。这份《解放日报》的首任总编辑正是丛德滋。
西安事变当日凌晨,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徐彬如等同志,以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的名义,随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接管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同时拘捕了西京日报社社长。郭维城随即派丛德滋和关吉岗二人,接管了西京日报社。
《西京日报》这个国民党喉舌的报名当然不能用了,众人商议之下,决定将报名改为《解放日报》。《解放日报》创刊后,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真实报道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发展进程,成为当时西北爱国进步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舆论阵地。
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囚禁后,丛德滋被党组织秘密转移到西北。后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林伯渠同志介绍,他到兰州,由谢觉哉同志直接领导。此后,丛德滋在兰州地区抗日救国会负责宣传,并创办了民众通讯社,亲任社长。
在狱中壮烈牺牲
1938年秋,经谢觉哉和伍修权同志介绍,中共中央直接批准丛德滋为中共特别党员,并任命他为中央军委情报部甘肃特派员,从事隐蔽战线工作。在谢觉哉同志的安排下,丛德滋打入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任政治部主任曾扩清的秘书。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曾扩清找丛德滋谈话,态度十分反常。丛德滋预感到,敌人已经怀疑他是中共秘密党员。1941年1月20日,敌人将丛德滋秘密逮捕,关押在兰州郊外大沙沟秘密监狱。在狱中,丛德滋被关在站着伸不直腰、躺着伸不开腿的小铁笼子中。1942年4月19日,丛德滋发高烧,要求一直不给他水喝的敌人给他碗水。敌人就给了他一碗下了毒药的污水……
丛德滋中毒身亡后,敌人将他的遗体扔在了白塔山下一个破窑洞里。当时,党内不少同志和他的生前好友,冒着敌特监视的危险,将他的遗体装殓后,葬在了兰州郊区五省义园墓区。解放后,党和政府将其遗骨移至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
毛泽东亲笔签署第00001号烈属证
丛德滋牺牲时,他的女儿丛丹才3岁。一直到了1951年,丛丹还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丛德滋。
解放后,中央军委联络处多方打听丛德滋烈士一家的下落,谢觉哉更是不忘丛德滋这位早逝的革命战友留下的孤儿寡母。谢老经过许多努力,得知丛德滋的遗属在兰州,他马上亲自写信给丛德滋的遗孀王竹青询问情况。
1950年冬天,中央开始落实烈士遗属的政治待遇,谢觉哉想到了与自己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丛德滋,立刻把丛德滋烈士遗属的有关情况上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听了汇报后说,在“西安事变”时,他就知道丛德滋。于是,毛泽东亲笔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00001号烈属证。
1951年春天,兰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人员,敲锣打鼓将一张烈属证送到王竹青家里,并在门口挂上“革命烈属”的牌子。
女儿丛丹难忘跟“邓伯伯”的见面
1977年10月,带着给被诬为“苏修特务”的父亲平反昭雪的心愿,丛丹专程到了北京。就是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令丛丹终生难忘。
一天傍晚,丛丹陪伍修权夫妇在院子里散步时,伍老说领她去见一个人。于是,丛丹跟着伍老来到了另一个四合院。一进门,穿着白色短袖、一脸慈祥的邓小平正站在院子中间。伍老走上前去对邓小平说:“今天我给你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她就是丛德滋的女儿。”小平同志走过来握住了丛丹的手,上下打量了一阵后,说:“你长得真像你父亲。”卓琳抚着丛丹的肩头,安慰说:“孩子,别难过。”但小平同志却说:“你别劝,就让孩子哭个痛快。”
邓小平同志是1937年与丛德滋在山西认识的。1937年8月13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丛德滋曾经到山西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在八路军总部与邓小平等一起共事,并任八路军115师团级文职干部。
丛丹临出门时,小平同志还不忘给她留下地址,说:“孩子,以后有什么事就直接跟我说。”虽然从那以后丛丹再也没有见过“邓伯伯”,但是她说那次会面她终生难忘。
(摘自《党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