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的“战略威慑”作用
花熊君
虽然受制于发动机和机载主动相控阵雷达等相关领域的差距,目前歼-20在综合技术水平上,可能还难以达到完全同F-22相当的程度。不过,必须看到的是,歼-20的出现和未来的批量服役,必然会让美国空军战斗机队的优势,打个不小的折扣。
8月25日,国内某知名军事论坛曝出消息,称歼-20疑似已小批量生产并交付部队服役试用。
随后,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军事频道,针对此事制作了图集策划报道,并对相关消息进行分析解读。
在官方尚未对此事进行证实之前,任何人都不敢保证这条消息一定是准确无误的。
不过,对于心系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的广大军迷来说,其依然有着极大鼓舞作用。
倘若该消息为真,其不仅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自行研制并生产装备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还为中国打开了迈进下一代空中战力的大门。
更为重要的是,歼-20可在相当程度上起到“战略威慑”的作用。
提起战略威慑力,通常是指某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核武器、生物武器或化学武器,常规武器往往很难被称为“战略性武器”。
不过,这一点对于具有跨代意义的武器来说,意义标准似乎又显得有些模糊。那么,一型五代战机真的能够起到战略威慑作用么?
在笔者看来,歼-20批量服役(即使只是小批量服役试用)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削弱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的“技术压迫”。不仅是F-22,近期美国还将在日本部署F-35战斗机,日本自行组装的第一架F-35J也已完工。未来,韩国空军也极有可能成为F-35的亚洲海外用户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空军战斗机部队在质量方面或许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太大优势。
目前,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中国的军事力量确实尚不足以对美国构成威胁,甚至尚无法完全打破美军在亚洲对中国的军事威慑与封锁。但可喜的是,中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军力的飞速发展,已经让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未来难以做出准确预测。
美国著名的智库兰德公司,曾在21世纪初做过推算,称中国的隐形战斗机要到2020年才会造出原型机,结果则是歼-20的现身时间提前了约10年!
虽然受制于发动机和机载主动相控阵雷达等相关领域的差距,目前歼-20在综合技术水平上,可能还难以达到完全同F-22相当的程度。不过,必须看到的是,歼-20的出现和未来的批量服役,必然会让美国空军战斗机队的优势,打个不小的折扣。
放到东北亚领域来看,这里毕竟离美国距离遥远,即使美军在此有大量海外基地,其也不可能将所有F-22或F-35都部署于此。不仅是保卫自身国家安全之需,美国也需兼顾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海外利益。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了美国在亚洲部署的先进战机数量必然是很有限的。
当然,尽管美国在亚洲部署先进战斗机的规模有限,但通过进口美制F-35战斗机,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都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五代机俱乐部”中的一员。
当前,研发隐形战机的国家几乎全部集中于亚太国家,这种“扎堆”的现象,绝非巧合。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地区集中了联合国安理会中的3个常任理事国,“金砖四国”中的3个国家,而且这一地区不乏朝鲜半岛、南海等国际热点问题,而这些问题还都和中美两国有关。
所以说,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正因中国在一块不大的区域内,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各国集中军事部署和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想方设法进行抗衡。
中国需要有相应手段以缓解和战胜不断加大的压力,因而歼-20战斗项目的推进就更加迫在眉睫,在众多专家的预期时间前疑似服役,就是为了尽快打破不利的战略格局。
笔者之前曾提到过,从最坏的角度去想,为了在东北亚有效对抗F-22和F-35,未来歼-20的生产规模,恐怕要达到至少500架才够用。从外国相关领域专家的预测来看,歼-20的预期采购单价大约在1.1到1.3亿美元之间,堪称最为昂贵的中国国产战斗机。这与F-35战斗机的出口价格差不多,不过要低于F-22战斗机最初的采购价。
从钱的角度来看,中国空军的预算环境,比起上世纪90年代要好太多。尽管中国近年来的国防军费开支在GDP中所占份额依然相当低,但因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军费即使长年保持在仅占GDP的约2%的水平,其也可以达到每年至少增长7%,长期接近约10%。如此看来,中国军费、以及可拨付给空军的费用,还有相当程度的上涨空间,可以承担起较大的歼-20生产量。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歼-20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付部队试用的消息为真的话,那说明其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接近或达到最终定型的程度。歼-20既是一种战术武器,也可被视为是一种战略威慑力量。因为它的出现,使得中美空军武器装备重新回到确保相互摧毁的短暂平衡状态,这是一种有力的回击。所以,其起到的作用绝不亚于战略武器的威慑能力。
摘自“军迷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