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个全覆盖”展开农牧区新画卷

点击:0时间:2021-06-28 20:24:47

2014年以来,乌拉特前旗按照“典型引领,分层推进,群众主体,长效管理”的思路,因地制宜、不折不扣落实好“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把生活环境改善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把保民生兜底线与促增收奔小康相结合,适度增加任务总量,拓展延伸建设内容,最大限度补齐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短板,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十个全覆盖”3年计划总投资10.9亿元,改造危房7554户;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4处、解决6000多人的饮水问题;硬化嘎查村街巷417公里;改造升级农村电网1043公里;安装电视“户户通”设备3780套、广播“村村响”设备152套,新建地面数字覆盖工程1处;新建大佘太镇幼儿园;新建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41个;配套完善文化活动室94所、便民连锁超市45所,并新建日用品配送中心1处;为40722人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为4258名高龄低收入老人发放高龄津贴。

经过两年建设,“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效明显:一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主要交通干道沿线村庄,村容整洁、院落整齐、色调鲜明、道路通畅,小游园、小广场星罗棋布,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二是农牧民文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各嘎查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精心打造文化宣传长廊,农牧民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增强,健身广场舞广泛推广,文明乡风得到弘扬。大佘太镇红明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三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被有效调动起来。部分乡镇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及群众代表赴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观摩学习,拓宽了群众眼界,转变了观念,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改善人居环境的热情空前高涨,群众的家园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四是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更加彰显。在工程实施和村庄整治过程中,立足本地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更加突出地域特色、民族风格,集中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集镇、生态宜居村庄。牧区苏木深挖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乌拉特民族文化。西小召镇公田村开发河套农耕文化,使地方文化记忆得以保存。乌拉山镇、大佘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公田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