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不同阶段的校园暴力

点击:0时间:2021-07-29 12:04:36

十年前,国内对“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这类词还是非常警惕的,学校会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词,我国法规中还存在将其“事故化”的倾向。而在国外,“School Violence”是一个很常用的概念,主要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不仅限于身体暴力,还包括精神暴力、性暴力、歧视等行为。

但现在,《通知》明确指出,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姚建龙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来,我国对于校园暴力的关注重心,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比较关注外侵型校园暴力。“当时,我们强调校园安全,是筑好围墙,做好保安,阻止校外人员侵入校园,伤害师生,以及破坏校园管理秩序。”姚建龙表示,2010年,福建南平郑某砍杀小学生案,使国内对外侵型校园暴力的关注达到了顶点,“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公安部发布了维护校园安全规定,要求配校园保安,当时重庆还配了校警。”

第二个阶段,关注的是师源型校园暴力,即侵害的加害人是教职员工,形式以性侵为主,也包括体罚和虐待学生,尤其在农村偏远地区大范围出现了这种情况。该类型的顶点是海南万宁小学校长带幼女开房事件。

第三个阶段,就是目前的校园欺凌,这在早前并不是关注的重点。在姚建龙看来,当前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焦虑,某种程度上因为过度关注而被夸大了,“现在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具有很强的‘孕妇效应的色彩,即原本是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变得像是普遍现象——例如当一个人怀孕了在街上走,就会发现满街都是孕妇。”

姚建龙进一步解释道:西方发达国家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一般均在80%以上,相较而言,我国的校园欺凌发生率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根据他今年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当然,超过30%的校园欺凌发生率,仍然是值得警惕的。”

对此,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受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强调遵守纪律、服从,强调集体主义;国外(欧美)还是强调个性,强调孩子自己去单独面对问题”,所以总体而言,国外的校园暴力发生的情况肯定比中国更为严重。

杨雄同时指出,从时代来看,由于现代的改革开放,巨大的人口迁移导致很多家庭破碎或者分离,从而产生了六千万留守儿童,几千万随迁子女,甚至还有几百万的流浪儿童,“家庭的分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心理极易发生扭曲,会变得孤独、冷漠,攻击性也会变强”。

杨雄根据长期的跟踪总结发现,农村偏远地区校园暴力发生率本来就高,这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关系;而在城市里,校园暴力更多发生在那些因高考失败、中考失败,或者是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身上,“在上海也是这样的,技职校的学生抽烟、吸毒、校园暴力都比一般学校严重。所以如果抽样调查的是这类人群的话,校园暴力的比例当然就是很高的。”

而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从总体情况来看,上海的校园欺凌发生的绝对数量不多。近三年来,上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几乎没有接到过关于校园欺凌的投诉;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亦反映,虽然目前没有关于校园欺凌的分类别统计,但就整体情况而言,这一类的投诉数量比较少。

但市教委表示,虽然上海校园欺凌发生的绝对数不多,但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加强预防和处置。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