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径选择

点击:0时间:2021-07-30 17:41:15

朱越浦+黄新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了生态恶化、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等困境出现。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一并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此,欠发达地区应认真贯彻党中央改革精神,摒弃“唯GDP”论,推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从发展生态产业、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构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等多路径入手,全面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好、经济实力强的双赢发展目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9-0050-06

[收稿日期]2014-05-10

[基金项目]2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12&ZD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中部和东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机理与对策”(71263037)。

[作者简介]朱越浦(1989-),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黄新建(1953-),男,江西抚州人,南昌大学中部发展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企业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

在国家开发战略层面上,我国先后经历了东南沿海开发、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四个阶段。经过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地区间、省域间发展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东南沿海发达省份GDP富可敌国,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存在省会“一城独大”、整体经济落后、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于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形成“五位一体”布局,为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指导。2014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湖北、重庆、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横贯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串联起来,为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此,欠发达地区应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坚持科学发展,把生态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现代化发展。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生态发展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东部发达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已达51.3%,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占20.2%、19.8%、8.8%。在人口集聚度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东部地区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5%,却拥有全国总人口的38.2%。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方面,东部地区占全国的47.4%,解决了7225.3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就业,中西部地区仅为43.7%。将31个省(区、市)按人均GDP降序排列(详见图1),前十位中西部仅内蒙古进入,后十位除海南外均为中西部省(区、市),最高的天津市约为最低的贵州省的4.73倍,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即西部地区12省(区、市)、中部地区6省。

图12012年31个省(区、市)人均GDP

下面本文在经济发展方面选取GDP总值等五项指标,在生态水平方面选取水资源总量等五项指标,分别考察中西部18个欠发达省(区、市)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现状(详见表1)。经济发展方面,2012年GDP总值达到20,000亿元以上的省(区、市)仅有4个,10,000亿元以下的省(区、市)仍有6个,总值上与发达省份差距明显。中西部18个省(区、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0亿元以上的地区仅有8个,总额也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异。居民消费水平普遍在一万余元,最高的内蒙古也仅为15,196元,最低的西藏为5,340元。产业结构方面,也存在第三产业比例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特征。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经济总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总量偏低、居民收入与消费不高等问题。生态发展方面,除少数几个省份如宁夏、山西外,都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尤其是西藏、江西、云南、四川等省的人均水资源量在全国都位居前列。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除少数因自然地貌原因,如新疆、青海等省外,均拥有较高的百分比。因此,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体上拥有较好的生态资源,部分省(区、市)如江西、云南、四川、湖南等,还拥有较大的生态优势,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中明显的短板。

表118个省(区、市)生态与经济发展现状(数据来源:2013中国统计年鉴)

综合来看,现阶段我国欠发达地区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经济落后。虽然近年来大部分中西部省(区、市)具有较高的GDP增速,但由于基数小,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全国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压力有增无减。2.财政力量薄弱。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欠发达地区财政普遍较弱,这直接影响到欠发达地区用于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继而导致欠发达地区城乡建设项目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面貌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3.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整体偏弱,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大部分省(区、市)第三产业比重在40%以下。其次,部分省(区、市)过度依赖工业,如河南、青海等省工业增加值已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 这都直接导致了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的出现。4.人才流失率高,人口集聚度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域辽阔,拥有众多良好的教育资源。但由于经济落后,收入偏低,大型企业偏少,就业面窄,直接导致人才向东南沿海省份流失,人口集聚度也明显弱于东南沿海省份,这直接影响到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根据现阶段生态水平与环境保护状况的不同,可以将我国欠发达地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态良好地区,拥有生态环境优势,人居环境较好,如江西、云南、广西等,但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是这些地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类则是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资源匮竭、土壤侵蚀等问题较为严重,如陕西、甘肃、山西等,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扭转生态进一步恶化的态势,是这些地区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稳定经济发展速度,强调经济发展质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的首要目标。endprint

二、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难点

(一)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区域生态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重经济轻生态模式,也称为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该模式下的地区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经济的代表模式。一方面,虽然短期内地区经济可能会有较快的增长,但付出的代价往往是资源枯竭及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恶化,继而失去可持续发展动力,面临严峻转型压力,即经历了由繁荣到衰退到转型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发展过后需要投入的治理费用巨大,导致治理目标难以完成,且易造成治理主体缺乏治理动力,治理积极性下降。因此,这种以生态换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

第二,重生态轻经济模式。该模式指导下的地区政府,过分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经济活动,导致三次产业发展缓慢,使得地区失去经济增长来源,造成经济增长缓慢、停滞甚至倒退。在该模式下,由于地方经济增长速度过慢,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造成人才资源、生产要素外流,进一步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这种生态与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欠发达地区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该模式强调发展绿色经济,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统筹考虑,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成功地解决了模式一带来的环境恶化困境与模式二伴随的发展缓慢困境。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

(二)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难点。

1.技术水平约束,产业结构具有粘性。

首先,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人才资源相对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整体技术水平偏低,而技术水平的落后又进一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技术水平与经济水平两者间形成的正反馈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化发展。其次,由于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采用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未进行有效筛选,导致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出现,存在二次产业比例偏大、质量不高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升级,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而这正是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1]。因此,在短期内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粘性,如没有外部因素影响,改变难度较大。

2.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体系不合理。

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集聚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发达地区。2012年城镇化率中西部地区除内蒙古、湖北、重庆三省(区、市)外,其他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差距更为明显,城镇化率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西藏的3.9倍。由此可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大部分人口仍居住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压力较大。另外,与东部地区完善的城市群、城市圈发展模式相比,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省会城市“一城独大”现象,缺乏由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合理城市体系,缺乏城市群发展带来的城市规模效应、城市联动效应、产业集聚效应。

3.地区间协同发展存在瓶颈。

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造成各省(区、市)所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无论是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还是人才资源等软件资源,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均存在不小的差距,使得双方合作协同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由于缺少政策或法律上的约束,发达地区主动联系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因为自身财力较弱,我国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普遍依赖国家转移支付及政策支持,但由于国家转移支付金额及支持政策有限,加上部分地方官员“政绩升迁”、“唯GDP论”因素影响,均期望实现率先崛起,使得欠发达地区省(区、市)“争金额”、“拉政策”现象出现,这也导致欠发达地区间的竞争关系出现。以上几方面,也成为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

4.协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针对欠发达地区已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但有关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如生态建设税收政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政策等,仍有待完善。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的法律制度较为完善,但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考虑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如对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补偿制度仍在试验摸索阶段,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还不具有强制性,使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给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欠发达地区应根据地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尤其是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传统农业大省如江西、湖南、安徽等,可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绿色食品体系,提高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巩固第一产业地位,同时减少种植、养殖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以保护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在第二产业方面,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山西、河南等地应严格控制粗放型工业发展,对现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有效转型,并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在生态工业建设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水平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用以评估生态工业发展的质量[2]。具体可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根据资源集约、资源再利用优先原则,优先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并注重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减少对接中的资源消耗,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第三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经济贡献大等特点,欠发达地区未来应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发展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产业,如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成都可着重发展金融业,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新疆、西藏、云南等旅游资源大省,可充分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endprint

(二)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提高开放程度。

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应体现产业互补,避免产业雷同造成的区域竞争。也可进行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促进地区间的人员流动,增加就业。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合作可采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模式,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坚持生态化发展原则,拒绝一切污染产业落户。也可采用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合理地向发达地区输送,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人才、高新项目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模式。在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的基础上,有条件的欠发达地区还应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如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等边疆省(区、市)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做好外经贸、外事工作,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促进国际贸易,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边境国际贸易中心。内陆省(区、市)如重庆、湖北、江西、安徽等可依托长江等重要水系,最大限度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带动腹地发展,通过对接洋山港等国际海运港口,提升对外贸易水平。

(三)构建多元化资金渠道,加大协调发展力度。

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转移支付与本级政府财政支出,渠道单一、资金有限等问题十分突出。在多元化资金渠道运作模式下,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资金可通过企业直接投资、商业银行贷款、国外政府贷款、社会团体组织投资等渠道直接获得。同时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对接,或成立欠发达地区政策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智能,完善市场机制作用[3]。也可尝试成立地方生态经济股份公司,通过政府、企业、组织、居民等多主体共同出资,长期、持续对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投资。待发展到合适规模时,通过公司上市,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

提高资金可利用量,保障资金利用的可持续性,充分服务于欠发达地区。同时,欠发达地区政府还应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完善全省(区、市)资金网络,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使得金融资源全面覆盖基层,促进民间的非官方主体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投资。在此基础上,欠发达地区政府还可渐进式提高资源价格,一方面可通过价格的提高,限制资源的开发,促进节约资源,有利于集约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价格的提高,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增加生态与经济建设投入。

(四)构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提升人口集聚度。

人才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短板所在。首先,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地区内丰富、优秀的高等教育、科研院所资源,培养符合地区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强化“产学研”合作。其次,应加快各地区生态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建立和完善,构建由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职业发展机制等机制组成的人才工程,使得自身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愿意留下来,知识技能能有所发挥,同时吸引发达地区人才回流,夯实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软实力。最后,在技术工人层面上,欠发达地区政府应与企业配合,加大落户政策的吸引力度,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两种模式双管齐下,在提升城镇化率的同时,使农村富余就业人口向企业、向产业、向城市集聚,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政府、用人单位可利用宣传教育、岗后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五)完善生态经济相关政策、法律,为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生态补偿法律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出台,欠发达地区可尝试通过水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补偿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经济发展上的支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在招商政策方面,欠发达地区应在环境优先的前提下,在土地政策、企业落户、公司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第三,在人才、技术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可以出台有力政策,鼓励发达地区的高新人才和科研机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完善人才吸引政策和技术引进政策,吸引更多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企业和精英人才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四,在城乡社会保障政策方面,欠发达地区应加快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全覆盖,同时应着重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使农民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第五,制定“增绿”政策,欠发达地区应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尽快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出台,加快污染企业退出、新兴产业培育。明确制定地区、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同时出台生态建设、环境优化政策,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中. 低碳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的挑战与应对[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4): 109-113.

[2] 李树. 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持[J].经济问题,2008,(11):24-27.

[3] 何德旭,姚战琪. 政策性金融与西部大开发[J]. 金融研究, 2005,(6):17-32.

责任编辑刘绛华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