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及理论贡献
谢霄男++王让新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首先是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他们将共产主义社会划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进行了描绘,指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发展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不仅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原则性的构想,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具有多阶段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10-0004-05
[收稿日期]2014-06-10
[作者简介]谢霄男(1987-),男,内蒙古赤峰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与社会发展;王让新(1958-),男,河南灵宝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它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类社会终将会迈入共产主义,但在此期间,究竟要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科学方法论,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许多天才的构想。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性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一)“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有助于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至1846年合著的一部著作,他们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了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在第一章论述费尔巴哈的部分中,为了能够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特征,他们首先将自然经济社会与工业经济社会进行了区分。自然经济与工业经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时代以前的基本社会形态,他们具体分析和比较了这两种社会形态。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再加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书中即将谈到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似乎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然而,我们仔细推敲不难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划分具体社会形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出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而是通过分析和比较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研究资本主义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依靠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交往方式,原因在于最能代表社会发展状况的是分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在分工的程度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工的结果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所理解的“对立”,并不是相互冲突、彼此矛盾的,而是处于一种对等状态的“对立”。城市与乡村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各自承担着相应的角色,共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说:“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到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2](P556)城市与乡村相互分离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生产和交往的扩大,市民社会逐渐成长起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城市与乡村彼此分离的结果,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要建立在分工逐步扩大、城乡对立愈益明显的基础上。因此,城乡对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视角,同时也是预测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基点和历史起点。
马克思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分析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见解独到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用这一理论概括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应该是人类的本质,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为了扬弃异化、获得解放,人们就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理论,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初步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多部著作中表达了这一思想。如在《资本论》第三卷整理的马克思手稿中,记载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在这个阶段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将会消灭”[3](P928);同时,“这个阶段又会为这样一些关系创造出物质手段和萌芽,这些关系在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内,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够同一般物质劳动所占用的时间的较显著的缩短结合在一起”[3](P928)。马克思在手稿中所阐发的“高级的新形态”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马克思首次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这两大发展阶段,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称为“初级阶段”,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之前,马克思认为应该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应该有一个过渡时期。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4](P445)endprint
马克思还具体分析了这两大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其成熟的程度也不同,带有各自的特征。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4](P434)。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由于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更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为低下,因而要采取“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P435),也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配方式才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然而,共产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是相同的,二者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是相互递进的关系。没有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就无从谈起。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建立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社会尤其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刻意地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更替的若干发展阶段。人为地设定一个严格的历史发展顺序,既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也不符合客观实际。我们所应该做的,是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社会预设的总的发展趋势,灵活处理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为实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努力。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的描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格外重视中国、印度以及俄国等经济落后国家能否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伴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著名的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一)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方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同时发生。”[2](P687)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以后又重申:“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5](P655)恩格斯直到1892年还仍然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保证。”[5](P656)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出这样的设想,是有道理的。首先,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在当时落后的东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而西方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却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条件。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并不尖锐,倘使一个国家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联合绞杀该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因而一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是不具备的。最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将各国人民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
然而,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发展的。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期望由西方转向了东方。马克思撰写了一系列古代史和人类学笔记,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俄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马克思思考问题的核心在于,东方落后国家有没有可能既完成从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变,又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6](P10)。马克思首次表述这一观点是在1877年写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1877年10月,俄国民粹派政治家米海洛夫斯基在《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了曲解马克思的文章,他认为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观点,俄国的前途就是发展资本主义。马克思为了回击米海洛夫斯基的恶意歪曲,写了一封给《祖国纪事》杂志社的答辩信。在信中,马克思指出俄国可以走一条“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而“同时取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成果”[4](P464)的发展道路。然而,此时马克思还没有具体思考俄国如何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这封信未能寄出,也并未公开发表。1881年2月,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的女弟子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希望他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情况,说明人类社会是否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为了复信查苏利奇,共写了四份手稿,尽管马克思在初稿和第三稿中提到了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但直到第四稿正式发出时,马克思也没有正面回答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在笔者看来,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取决于各个国家的现实条件,马克思以俄国农村公社当时的公有制状况为基础,认为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这是马克思在第四稿复信中给我们留下的最确定的论断。我们姑且可以这样理解,俄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农村公社的发展状况,农村公社发展得成熟,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反之,则无法实现跨越。具体到各国的社会实践也是如此。各国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不带有必然性,当本国的社会发展条件成熟时,是有机会跨越的;而发展条件还不具备时,则不能实现跨越。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发展的”的现实表现。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不仅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endprint
马克思于1883年辞世后,恩格斯依据俄国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同样对落后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格外关注。恩格斯分析了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多种可能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他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公社如何能够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和社会工具而掌握起来”[7](P458)。他指出,“自马克思提出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之后,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农村公社的解体都大有进展。尽管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公社的崩溃,但残存的农村公社对实现社会主义仍有重要意义。不过要想保全这个残存的公社,[HJ2mm]就必须首先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7](P466)恩格斯在这里尤为看重保存农村公社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原因在于“公社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劳动组合,包含了某些公有制的萌芽,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拯救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它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富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缩短发展过程的道路”[5](P649)。他还强调,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7](P459)。
恩格斯试图开辟一条以俄国农村公社为典型的、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8](P13)。他强调,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尽相同,因而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也并非只有一条。恩格斯认为,落后国家要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有一些条件:在物质基础上,社会生产力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否则这种变革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停滞甚至衰落,导致一切陈腐的东西死灰复燃;在阶级基础上,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在国际环境上,必须得到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他认为,“只要欧洲和北美一实行改造,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作出极好的榜样,使各个半文明国家自动地跟着走,单是经济上的需要就会促成这一点。”[5](P480)至于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哪些发展阶段,他认为要与本国的客观情况相结合,没有也不必划设一个既定的模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着眼于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发展的,而且更关注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不仅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原则性构想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性的观点,如: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具有多阶段性和长期性等等。列宁的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一)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列宁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在其30余年的革命生涯和理论研究进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的,体现了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凝聚着列宁在分析和总结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智慧结晶[9]。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前就格外关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列宁当时对未来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更多地是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他于1917年8月至9月间所写的《国家与革命》中,明确地将马克思所划分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他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通常叫社会主义,它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同属一种社会形态,其共同特点在于生产资料已经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它们已归全社会所有。”[10](P38)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是相同的,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痕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一,在经济层面,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得还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消费品的分配不能实行“按需分配”,而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如果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中实行“按需分配”,其最终后果将是人们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惰性增强,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大幅度下降。其二,在政治层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剥削阶级自此退出该国的历史舞台。然而,国家作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机器仍然在运转,因此,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存在并发挥作用。列宁首次将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而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划分,初步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这一划分是审慎的、富有原则性的,对我们认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对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具有多阶段性和长期性。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具体分析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自身发展的多阶段性和长期性。我们首先来分析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自身发展的多阶段性。列宁明确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并将俄国社会划分为“社会主义的最初级形式”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从共产主义的观点看来,否认政党就意味着从资本主义崩溃的前夜(在德国)跳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而不是进到它的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我们在俄国(推翻资产阶级以后第三年)还刚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11](P252)列宁在这里明确划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资本主义崩溃的前夜、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共产主义中级阶段以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最初级形式”是在《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一文中,此后,列宁又多次表述了自己的这一思想。他在1920年4月指出:“我们在俄国(推翻资产阶级后的第三年)还刚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阶级还存在,而且在任何地方,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都还要存在好多年。也许,在没有农民(但仍然有小业主)的英国,这个时期可能会短一些。”[2](P154)他还在多篇著作和报告中使用了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含义基本相同的概念,如《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初稿、《关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工作》以及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等。此外,列宁还使用过“完全的社会主义”,“彻底胜利和巩固了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形容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多阶段性。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在批评“左派”资产阶级鼓吹从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错误倾向时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思想。endprint
我们接下来分析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自身发展的长期性。列宁指出:“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目前我们俄国还只是处在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阶段。也就是说,我们正处在过渡时期中的过渡时期。”[13](P409)列宁在此肯定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划分,并认为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时期。而关于过渡期的长短,列宁认为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从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我们经历着一个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最困难和最痛苦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在一切国家里都必然会是很长的,我再说一遍,这是因为被压迫阶级的每一个胜利都会引起压迫者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和推翻被压迫阶级政权的活动”[14](P414)。列宁认为俄国的过渡期很漫长,原因在于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
结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分阶段完成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因为它与实现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目标息息相关,还由于对一个国家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认识正确与否,关系到一国建设事业的得失成败。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探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进行了描绘。列宁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这些宝贵思想对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HTF]
[1]丁东宇.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论新解[J].理论探讨,2012,(3):52-5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袁秉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文晓明.列宁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思想述论[J].江苏社会科学,1992,(4):26.
[10]论社会主义[C]//.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论无产阶级政党[C]//.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王家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