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购买保险,你足够理性吗

点击:0时间:2021-09-18 22:08:47

王芳

林女士的宝宝刚出生,保险销售的电话便纷至沓来,极为热情地向她推销各种适合宝宝的险种。经朋友推荐,林女士接待了一位销售人员,对方滔滔不绝,不断强调人生充满变数,保险是防患未然的必要手段。见林女士还在犹豫,销售人员强调,保险还具有理财功能,可谓一举多得。林女士最终决定,为孩子购买一份费用不低的教育金分红保险,不仅涵盖重大疾病、身故意外等保障内容,还有每年的高额分红和升学阶段的教育金返还。合同的签订让林女士舒了口气,觉得总算给孩子提供了份保障。

三年后林女士急等用钱,询问保险公司如何退保。和当初销售人员宣称的便捷和低手续费不同,中途退保会让林女士损失近60%的本金,而到目前为止,每年的分红不到当初销售人员宣称的20%。林女士细看合同,才发现许多条款语义含糊,理赔的条件苛刻,深感自己当初投保过于草率,轻信了销售人员的话。

保险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消费项目,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也有不少人在购买保险后,因为保费过高、理赔不顺、分红业绩不佳等原因,感到后悔或不满。诚然,一些保险公司和销售人员过于追求业绩而罔顾客户需求,虚假宣传造成了客户冲动投保,为日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但作为成年人,在购买保险时,是否可以理性判断自己的需求,并做出恰当的选择呢?

未曾细思的判断

对投保意愿不强又有理财需要的客户来说,结合理财功能的保险无疑能够强化客户的购买动机。但大多数人并不是精算师,可以算清投资收益,摸清市场起伏。那么人们依据什么做出投资决策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者卡尼曼指出,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判断或决策并不理性。一个人投掷6次硬币,如果出现4次正面2次背面,他可能就会将这个结果“推论”到投掷1000次的情况。忽视整体事件的发生比率,而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是常见的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客户认为,保险公司过去三年的理财收益都很可观,未来应该也会不错。在林女士的案例中,好友的推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信任的人推荐给我的项目也是值得信任的。”“大多数人都做的事即使有错,也不会太离谱”、“受骗上当的事只会发生在那些愚蠢的人身上,我不会做这样的蠢事。”从众使人们避免了独自选择的压力,盲目乐观则导致了轻率的决定。另外,强烈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感恩酒会”、“答谢旅游”是近来保险销售的常见手段,销售人员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客户兴高采烈,再趁机介绍产品如何划算和稳妥,亢奋的情绪无疑成了非理性决策的催化剂,客户更容易认同销售人员的说法而投保。

无意移植的安全感

针对保险需求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购买保险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份安全的保障。母婴关系是最早的安全感来源,家庭成长环境、生活变迁程度、身体健康状况、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个人的个性、知识、阅历等都是构成安全感的重要成分。人们倾向于从继往的经验中去学习和应对未知的将来,可以说,随着个体的成长,影响安全感的因素变得复杂了,也可以说,早年个体对安全感的体验,会在日后的关系中部分的移植和复制,得以不断地重复体验。

过分保护的环境给予人充分的安全感,但也无意中削弱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被父母事无巨细照顾的孩子,依赖父母已成为一种习惯,以至孩子意识不到自己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能够理性地意识到父母已不再能包办一切,他们还是会习惯性地寻找一个强大的“依靠”,伴侣、公司福利或保险制度等都可能成为这种替代。

一些销售人员会刻意将保险夸张为一种无所不包的保障体系,触发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初为人母的林女士,有着产后女性常见的彷徨和无助,这些情绪会降低她对自己育儿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的判断,更依赖于保险给予的安全感。过度匮乏关爱的成长环境,会让人缺少安全感,而一直处于对安全感的渴求中。这种内在对安全感的需要,也会外化成一种对稳定关系的过度追求。正如有的人愿意投保各种新险种,只有尽可能多的保障才能让其心安。

急于摆脱的焦虑

当人们的心智逐渐成熟时,就会意识到个体存在相对历史洪流的渺小与脆弱,生命历程发展的偶然和随意,人生结局不可回避的恐惧和哀伤。这样的认知无疑使人惶恐无助,心生焦虑。这种与个体存在相关的焦虑体验每个成年人都有,只是未必能清楚意识到。在我们的社会习俗中,很少有人愿意去承认这种情绪的存在,更不会公开讨论像意外伤害、身患重疾、猝然离世等可能发生的风险。正如有的人从来不买保险,认为买保险是“触霉头”的事,只要自己不接触就不会倒霉。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负性情绪经常被当做一种必须摒弃的糟粕或必须战胜的仇敌,对其避而远之的大有人在。大多数人对这种存在焦虑有一定的意识,虽不至于处事极端,但当焦虑被强烈唤起时,也感到如坐针毡。只有充足的安全感,才能抵御生命的不确定状态带来的焦虑。保险业内有一句行话,“开发客户的机会,每一次都是在恐惧之后”。在林女士的案例中,销售人员一再强调生活中未知的风险,林女士内心的焦虑被强烈唤起,销售人员再将保险衍生为一种缓解“焦虑”和提供“安全感”的法宝,更易为客户所接受。

显然,在人们决定投保时,要做出理性的决定并非易事。除了更全面地了解保险项目外,通过对自身的理解与接纳,可以让人们在决策时更趋于理性:

1.接纳焦虑的状态:焦虑作为存在的本质,是与生命存在相伴相生的情绪,无法彻底地将之克服。站在岸上的人克服不了对水的恐惧,也不可能体会徜徉水中的乐趣。与其殚精竭虑地祛除内心的焦虑,不如放开心胸,更好地包容这种焦虑,接纳生命的不确定状态,与之握手言和,融洽共处。

2.理解非理性的想法:即使具有了相当的学识与阅历,非理性的想法还是会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脑海中。以偏概全、以小见大、轻信盲从、盲目乐观等都是常见的非理性心态,反思和理解自身针对保险的非理性想法,更利于发展出理性的想法。

3.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情绪与理性恰似一个天平的两端,心智活动中的情绪体验越强烈,理性判断越难发挥作用。无论是愉悦、彷徨或焦虑,体验与接纳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一份警醒,就不会被情绪过度左右,冲动地做出决定。

综上所述,学会理解与接纳自身的情绪与想法,改善不良情绪,调整非理性想法,我们就会将保险合同更单纯的视作一份商业合约,对其保障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对投保作出审慎理智的决定。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