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客家的堂号和堂联

点击:0时间:2021-10-01 10:40:05

赖广昌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由于历史原因,经过几次由中原地区向南迁徙,形成了牢固的“根”、“祖”、“宗”的观念,具有特别浓厚的怀乡意识,对先祖望族在中原的历史念念不忘,并以各种形式表达荣耀感、优越感和自豪感。这是历史形成的一种潜在观念意识。这种文化意识,对于客家人的思想、行为、心理、风俗、道德等观念起了很大的主导、规范和指导作用。客家族谱、家谱中的堂号、堂联就是典型的一例。客家人的堂号、堂联,是极富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研究客家迁徙史、发展史、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研究客家历史,必须研究客家族谱家谱,必须研究堂号、堂联。

客家人历来十分重视谱牒,产生了大批的族谱、家谱。即使蕃衍国内各省、市,或搬迁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其族人后裔都会自发续修,延绵不断,并与原故乡本族交流,以“崇先报本,启裕后昆”。20世纪90年代以后,族谱及其堂号堂联也成为客属海外人士、港澳台同胞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客家族谱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清源正本”,堂号、堂联也体现了这一原则。鉴于客家人自秦以后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社会不安定,多次较大规模向南迁徙,经闽、赣而入粤的历史,所以在客家族谱、家谱中都有堂号、堂联,以怀念先祖、弘扬祖德、光大家风族风。

每到除夕,客家人一定要将堂号书写在大红灯笼上,非常醒目地悬挂于大门;大门两边贴上堂联。这是客家人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特点。将堂号、堂联记入族谱、家谱,为的是溯渊源、报宗功、策后代,并使之能代代相传,万世不忘。

堂号是祠堂名号,是整个家族的标志,有着血统、历史的联系。客家堂号分二种:一是取自本姓氏祖先生息地,称郡号。郡号取自先祖居住地,其中又有发祥郡号和望出郡号之分。发祥郡号如王姓太原堂(今山西太原)、邓姓南阳堂(今河南省南阳)、朱姓沛国堂(今江苏省沛县)、廖姓汝南堂(起源于河南省旧汝南、陈州二府及安徽省旧颖州地)、宋姓京兆堂(起源于今陕西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刘姓彭城堂(今徐州一带)、郑姓荣阳堂(今河南省荣阳县西南)、唐姓晋城堂(今陕西省石泉县)等;望出郡号如钟姓颖川堂,是取自楚汉相争时的钟离昧。钟为项羽的重要将领,项羽战败自刎后,刘邦要杀钟离昧。钟自刎,其长子钟接避祸于河南颖川长社,为钟氏一世祖,堂号取“颖川堂”;杨姓弘农堂,是因为杨姓子孙繁衍各地,其中以河南省弘农的人数最多,居住时间最长,故杨姓以“弘农”为堂号;李姓陇西堂,陇西是秦代郡名,在今甘肃省的皋南、陇西、天水等县,唐皇李渊是陇西人,是以为堂号。

二是为纪念先祖的官衔、业绩、德行、嘉言、著述等而自立的堂号,又称为非郡号。如张姓的金鉴堂,取自张九龄所著《千秋金鉴录》一书名;余姓风采堂,引自宋余靖“风采第一”之誉。林姓忠孝堂,是在宋嘉祷六年(1061年),待御史林悦奏请回乡祭扫祖坟,宋仁宗问林悦有无家谱,林悦取家谱进览。数天后,宋仁宗写“忠孝”二字在谱首,又赐诗两首,其中有“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句。后林姓子孙以此为荣,以“忠孝”为堂号;还有黄姓千顷堂(纪念东汉黄宪)、邓姓高密堂(纪念东汉邓禹)、古姓国宝堂(纪念古弼)等。

客家堂联是贴(刻)在祠堂大门两边的对联,一般是四字联,也有五字联、七字联。堂联的内容,基本是上联包含本姓的发祥地或望出地的郡号,与堂号相对应;下联多为赞誉祖德、功绩,激励后代为人的内容。如曾姓堂联“武城世第,鲁国家声”、“南丰世第,东鲁家声”、“武城世德,沂水家声”、“省身世德,养志家声”、“三省世泽,一贯家声”等,或是以祖先发祥地或望出地(鲁国、武城、南丰)作堂联,或是以曾参的品行为世作堂联。再如林姓堂联有“九龙世第,十德家声”、“九龙世德,双桂家声”,也联出有因。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居住在九门(今河北省境内),生九子,均有文才且称为贤人,人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

此外,客家族谱中还记载了不少长联,也是堂联一种,主要贴在大厅,包含内容也比较广泛。如丰顺冯族有一长联:“系自始平来,周室分封,开国承家垂百代;源从西汉发,骊山衍派,文章德业版千秋。”据冯姓族谱载,其先祖居始平郡,即今陕西成阳市户县以西,堂号始平。长联对冯姓渊源作了详细交代。再如,平远县韩姓祠堂也有一长联:“文章起八代之表,谏佛骨,驯鳄鱼,养士治民,昌黎德教千秋在;相业定两朝之策,铭彝鼎,被弦歌,丰功伟绩,魏王声名万古传。”上联是赞颂韩愈(768一824年)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潮州后关心人民疾苦的事迹;下联则敬仰韩琦(1008--1075年)为相历经两朝受人尊敬的史实。

客家族谱中的堂号、堂联反映了客家人的文化意识:

一是反映了客家人的崇实精神,尊重历史,注重以史为鉴,教育子孙后代不忘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忘本族的历史。可以说,每一个堂号、每一对堂联都是一部微型的、浓缩型的历史、族史,都提供了客家社会的发展史。

二是反映了客家人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正统观念。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是相一致的。历史上,客家人历经多次流离迁徙之苦,对外族入侵、社会动乱深恶痛绝,追求民族团结、政局稳定、人民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不忘自己的先祖是中原望族,以堂号、堂联的形式,真挚地表达了怀念中原乡土的感情。同时,千百年来,客家人保持坚定信念,不为汉族其他分支同化,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原风貌的语言、习俗、文化、观念、意识等。客家话、民间习俗、服饰、吃酿豆腐等饮食习惯,以至民间二次葬习俗,都与中原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同时,不少堂联树立了本族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典型形象,鼓励族内子弟代代以此为榜样,为之奋斗。如卜姓堂联“诗礼世德,助民家声”,是有关西汉大臣卜式的事。汉武帝时,匈奴屡犯边境,卜式上书朝廷,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同时以20万银钱救济家乡贫民。汉武帝令其治县,卜式有政绩,被赐爵关内侯,后官至御史大夫。廖姓堂联“三州世德,万石家声”,就是褒扬抗金之臣而产生的。古姓有国宝堂,指北魏时的古弼任吏部尚书,曾冒死谏君,深得魏孝武帝信任,被视为社樱之臣,称为“国之宝也”。左姓堂联有“羽翼圣经,匡襄国政”,是表彰左雄敢于揭露统治者的残暴无情、勇于匡正国家政治制度的胆识、德行。

三是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社会责任与参与意识。客家人祖先多为中原望族,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与影响。他们以堂号、堂联的形式,宣扬历史上本族人对社会贡献大、作用大、影響大的代表人物的事迹,借以提高本族、本家的社会地位,更深更广地介入社会生活。所以堂号、堂联都是经过精心总结、句斟字酌而形成的,既经过历史的演化,又经过历代人的总结,言简意赅,含义丰富,年复一年,将历史上本族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本族的象征,昭示天下,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是反映了客家人的多种美德,如尊祖敬贤、爱国爱乡、家族和睦、幼勤创业,重视文化教育,以及重视名节品质、家风族风等观念。客家人具有团结共进、顾全大局、相亲相爱、互为照应的品质。钟姓有长联“钟史永留芳,千里相逢皆叔侄;姓名期远大,万年欢会是宗亲”,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至今客家人仍有频繁的各类宗亲活动,而不分省内外、海峡两岸,以至国内外。特殊的围屋几十家人、几百人住在一起,因此几代人同堂的现象多有出现。这是一般传统客家人所期望的。陈姓堂联有“义门世德,岐国家声”,是指南宋时,江州德安陈防家十三世同堂,被朝廷立为“义门”;张姓堂号有“百忍堂”,堂联有“堂开百忍,鉴著千秋”、“两铭世德,百忍家声”,“百忍”是指南北朝时,张公艺九世同堂。北齐东安王永乐特遣使粱子恭慰扶表其门第,齐高帝还亲临其居所,问其所以,公艺书百余“忍”字上进,帝封“百忍堂”。

五是反映了客家人讲求实际,注意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教有术。客家人从孩提起就熟悉自己家世的渊源,对堂号、堂联朗朗上口;对本族历史上的名人、闻人也十分熟悉。客家人无论走到那里,那怕远隔千山万水、大洋彼岸,都有寻根问祖的强烈欲望。

应该说,这与客家人的族谱、家谱及其堂号、堂联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堂号、堂联、长联文字精炼,排列对偶,富于诗意,含义丰富,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优点,是一种启蒙教育的好形式,也反映了客家人较高的文化水平。每一个堂号、每一对堂联,都是一部“微型族史、家史”,内涵丰富,老少通读,终生难忘。

当然,有些堂号、堂联宣扬了封建宗法、伦理思想和旧文化观念,一些内容也有牵强附会、炫耀虚荣、过份渲染“人杰族灵”的成份。这些都应辩证分析,科学评判。

(责编 张圣荣)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