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说民企进入军工领域是“双赢”

点击:0时间:2021-11-23 14:24:41

花熊

战机的黑匣子无疑是一种较为高端的装备,但对其进行简化与修改,以及剔除所有涉及军事秘密的技术后,其也可以被应用于中国快速发展的高铁列车领域。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意见提到,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封闭,推进军工企业专业化重组等内容。

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意见中明确写到“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转给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从这个角度来看,民企步入军工领域之路,显然比以前要宽了不少。

客观来说,中国军工产业向民企开放大门的时间并不算晚,基本是在2000年前后。然而直至今天,民营企业在军工领域中的地位与重要程度依然极为有限,且其所生产的产品大都停留在较低端的层次,如头盔、军靴、防弹衣等,抑或是某个大件装备中的零件与子系统。

在很多中高端领域,民企的参与度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这些地方貌似最应被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譬如笔者之前曾对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进行了一些分析,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长期指导思路类似于当年的苏联军工业,即“计划经济”思维。

计划经济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依托政府的支持,国家可以对某一领域不计成本地进行持续性投入,以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可满足条件的产品。

不过反过来看,尽管这种指导思路有利于我们集中各种资源对某一领域全力攻关,但也会带来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即出于国力的限制,国家难以同时对多个相同领域的军工企业进行投入。

虽说是“不计成本”,但成本依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国家不可能对这种负担视而不见。所以,即使是国家掏钱,其也只能对极少量的同类型军工企业投入。而且,越是复杂性高且成本高昂的军工产品,政府对相关国有军工企业的数量限制,就会愈发严格。

而一旦同类型企业数量过少,那必然难以产生高强度的竞争,而缺乏竞争的结果,就是产品质量和成本都不易被有效控制。

我们不难想象,在没有激烈竞争空气的氛围下,某些军工企业极易产生不负责任的随便心态,与得过且过的懒惰状态。

长此以往下去,“最好”或将被抛于脑后,“够用”则会被很多人当成尽力争取的“最高目标”。

殊不知,“够用”往往仅是国家和军队对某一产品的最低要求。显然,如果没有在市场竞争体制中拼搏多年的民企的加入,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一些企业“无所谓”的态度。

同时,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对于研发和生产那些复杂且成本高昂的军工产品的企业,政府会很严格地控制其数量与规模,因为其昂贵的成本都被“转嫁”到国家身上。于是乎,其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部队的装备来源被严格地限定在了极其有限的范围内。

众所周知,世上没有从不出故障的武器,大到军舰飞机,小到一颗颗子弹,莫不是如此。若是和平时期,某一装备或军工产品出现问题,我们还用不着太慌张,可以慢慢查找原因和解决。但如果是分秒必争的战时状态,一旦装备出现致命性缺陷,且部队缺乏备选产品,即没有可生产同类装备的企业厂家,那可真就要了命!

以美国空军为例,我们可看到其与大多数国家大为不同的一点,即它的同型号军机航发,往往并不局限于一种。

F-15和F-16战斗机既有装备通用动力公司的F110发动机的,也有装备普惠公司的F100发动机的。这样带来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一旦战时某一种发动机出现重大问题,那另一种可用的发动机能够迅速顶上来,补充缺口,以防止战机大批停飞。

反观我国,尽管我国拥有成发科技、中航动力、中航动控等几家航空发动机公司,但依然未能改变一型战机被单一型号发动机“统治”的局面。

导致发动机供给源过少,缺少备选余地,假设涡扇-9发动机出现短期难以解决的故障,中国的歼轰-7战机必将被停飞,而这意味着解放军将丧失大半的空中对地支援能力。

此外,在笔者看来,军工领域对民企开放其实并非是单方面的,其应该是双向的互通有无才对。对于国有军工企业来说,仅仅依靠来自于军队的订单是很难吃饱的。毕竟,在和平年代下,部队的装备换装需求与换装率都不会太高,依靠生产军事装备盈利,是一件十分细水长流的事情。所以,一旦民企得以进入军工领域,反过来看的话,其也等于向国有军工企业,打开通往了民间市场的大门。

在很多外国举办的军事装备展中,坦克、飞机、火炮等无疑都是重量级的明星。但实际上,一些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产品,往往也都是军用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笔者就曾在某次军警装备展览中,看到一家以色列公司的军用快速止血绷带,这种止血绷带深受以色列国防军的好评,被大量订购。同时,这家公司也颇具头脑地将这一产品投放到体育用品市场,从而获得了比本国军队更加丰厚的订单。

事实上,不仅是这种小东西,一些更高层次和价值的产品,同样在打开思路后被应用于民用。

战机的黑匣子无疑是一种较为高端的装备,但对其进行简化与修改,以及剔除所有涉及军事秘密的技术后,其也可以被应用于中国快速发展的高铁列车领域。每辆高铁都必须装备黑匣子,而中国正积极拓展海外高铁市场,黑匣子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必然是一块不小的蛋糕。

显然,只要对自身产品定位有足够把握,且注意保密原则,以保证相关技术不会被泄露,国有军工企业在民间市场绝对是大有作为的。

反过来看民企进入军事领域。以往军工产品往往被视作是民企的“军事禁区”,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担心保密程度不高的民企有泄密的可能性。

不过,笔者以为这件事情或并不十分难以解决。对于民企来说,一旦其涉足军工市场,尤其是高端军工市场,它的产品销路基本就被牢牢限定在国家和军队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民企的产品销路等于被政府所攥住,毫无别的出路。暂且不论法律制裁等最终手段,单就销路这一商业命脉,政府就足以让涉嫌泄露机密的民企永远别想叩响军工市场的大门,其更会失去国家的信赖——这种商业惩罚的绝对性与严厉性都会是空前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为何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大军事强国普遍充斥着民企参与军工领域的现象,因为它们都被政府和军队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管制”手段牢牢控制着。

于是乎,韩国的三星集团与LG公司才会普遍出现在坦克、舰船、雷达、鱼雷、导弹等领域,日本的川崎重工与三菱重工除了生产家用轿车、摩托车和空调等民用产品外,也为自卫队建造潜艇、军舰、战斗机等重装备。

标签: 军工 民企 领域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