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医”拷问医改成功与否

点击:0时间:2021-12-02 15:48:36

叶檀

打医、辱医等事件不断发生,医患双方的尊严都被撕裂了。

医疗改革是近几年的重点工程,可称为“三基工程”,即十二五报告提出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医改办公室透露,截至当时,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2.7亿人,覆盖人数占总人口的95%,全民医保的制度框架已经建立,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医保网。在2012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目标是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在2015年达到人均360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达到人均280元。

如此大的成就,却因医患拳脚相交,吹来冷风。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去医院让普通人头痛,为亲人看病早上5点排队,发现排队人员已绕了某知名医院三圈。《金融时报》中文网2011年7月披露,中国千人医生数为1.7,在世界上排第60位,高于人均GDP排名。参考新加坡(千人医生数为1.5),韩国(1.7)和日本(2.1),中国总体上并不缺医生。中国高档仪器设备和大医院设施更是超英赶美,瑞典是发明PET-CT的国家,但全国只有一台PET-CT在临床使用,实行全民医保的加拿大全国只有9台CT在使用。

政府大量出资,效率却不高。《福布斯》杂志最新报道,2009年,中国宣布计划投资1240亿美元推行医疗改革。四年以后,中国政府实际花费超过3710亿美元。单单在资助与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公立医院改革相关的项目以及强化社区医疗保健机构上,中央政府已斥资1000亿美元。政府大量拨款,但民众依然宁可排队也不愿意到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就医,这部分投入成为沉没成本。市场化的民营医院在多数情况下也不受信任,到私立小医院就诊意味着是对自己对亲人不负责任的行为。

《福布斯》发布的数据是,政府卫生部门依然是公立医院的所有者和总经理,90%的门诊和住院服务仍然由公立医院提供,即使在全国有43%的医院由非公有实体拥有。2013年开始,大资金频繁进入医疗行业,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大规模进入医疗行业的公司给出了高估值。

公立医院的信用与效率也在败坏的过程中,如果不严格控制,未来可能跟食品一样遭遇信用危机。大量的医疗资源被错配,少数人把住院当疗养,由于难以得到具体数据,只能说二八效应适应于这个行业。

公立医院拨款不足,难以取代以药养医。政府资金仅三分之一流向需求方(比如患者和消费者),三分之二的资金投入到供应方(即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方),但对公立医院营收的贡献仍不到10%。政府只动用这笔经费的2%来推行基本药物目录(公立医院将以零利润率出售这些基本药物),远不能弥补公立医院因采纳这项目录所面临的潜在经济损失——据估算,损失大约是目前政府投入资金的10倍。

医院以药养医还是常态,滥用抗生素就是典型例子。北大江宇博士质疑,中国抗生素用量超过世界平均8倍。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医疗需求增加了200倍(实际把费用当做了需求),但是,除非中国人发病率比1978年增加了200倍,否则怎么会增加200倍的需求?医院用药量大,患者也没有基本常识,动辄输液,孕妇动辄剖腹产,导致医疗资源的绝大浪费。

医疗改革与养老体制改革一样,资源不足的背后是结构性不足,浪费与紧缩并存,结构性不足的背后是公平度不够,看病难与无度占用资源并存,开拓市场资源时又无法建立信用与专业的筛选体制,导致“老军医”占据民营医院市场。

什么时候中国医改成功,养老体制改革也就成功了。动拳头不可能提升医疗质量,打向医生的拳头也在打向患者。endprint

标签: 医院 中国 医保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