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体味多元文化

点击:0时间:2021-12-07 08:37:49

丽云

2007年下半年,我家由南加州的洛杉矶搬到了北加州的旧金山。旧金山是太平洋沿岸仅次于洛杉矶的美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也是高科技产业硅谷所在地,以科技人才聚集地在全球著称,又以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而闻名于世。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异族人群又以夏威夷和旧金山等地为最多。旧金山居住着华人以及印度、墨西哥、菲律宾、日本、韩国、越南、西班牙、意大利、非洲诸国等地多种异族的人民,各种文化在这里共存和汇流着。对多元文化的崇尚、包容和开放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特点。在这里,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民族节庆活动。居住在这样一座城市,有机会接触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经历多种不同文化的体验,从而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

包容性中显情怀

美国没有户籍管理制度,居民没有户口,社区没有派出所和居委会这样的管理机构,但社会并不会乱套失控。美国人换住址和换工作都很频繁,迁徙到新的地方,只要上网或到机动车辆处变更一下驾照地址,就自动成为那里的居民,自动拥有该地的选举权和参政权,自动享受当地的福利待遇,不需要办理任何其他手续。美国公民及在美所有合法居民,驾照就是身份证。另外,居民每人还会有一个唯一的、从生到死伴随着的社会安全号。各级政府凭着驾照和社会安全号,即可获取居民的一切信息,包括流动情况、收入情况和缴税情况等均记录在案,随时清楚掌握,故居民如有违法犯罪也终难以遁逃。

旧金山这座魅力之城,吸引着全球多种族裔的人民在此安居乐业。在旧金山我们几易住所,与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的族裔比邻而居着,大家都能互相关照、和谐相处。遇到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如汽车发动不起来需要接电、轮胎破了需要更换、车库门发生故障无法关闭诸如此类,邻居知道了,都会伸出援手。有一天清早,我在车库缝隙处发现一张纸条,上面用英文提醒我们:“昨夜你们忘关车库门,我们回家发现后帮助关上了,请注意安全。”原来夜间库门大开,是家人不小心触碰到床头柜里的备用摇控器所致。对门是东南亚某国人,他们每天披星戴月在外辛勤工作,只听汽车声,很难见到面。为表示感谢我也回了字条:“十分感谢你们的关照,我们为有你们这样的好邻居,而感到幸运和高兴。”在多元化的城市社区,常会碰到上门传教者。对此,我们则笑脸相迎,尊重他们的信仰,尽量以和缓语气和不带刺激的理由予以谢绝。

中华文化有魅力

旧金山唐人街是城中之城,也是重要景点。这里常住着十余万华裔。林立的餐馆、商铺及杂货店,出售的唐装、童玩和工艺品等,吸引着华人游客和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的洋人们。为迎合各族裔的喜好和口味,这里的中式服饰在色泽、尺码及样式上都作了一些改良,中餐馆的一些菜肴也掺杂了西餐的味道。每年中国春节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夹道观看的有华人也有其他族裔的人群;游行队伍中会看到不少蓝眼睛高鼻梁或黑白肤色的人们,他们也身着中国服饰,兴高采烈地参与其中。一年一度的万圣节,许多华人入乡随俗,门前也会挂起南瓜灯笼,穿上万圣节搞怪服饰……

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不仅在华人的各种节庆和活动中得到了呈现和弘扬,而且通过旧金山地区的许多中文学校,以及大学中文课程得到了大力传播。女儿小宜的前老板是个道地的美国人,其妻是法国人,夫妻俩都没有学过中文,但他们两个幼小的儿子,中国话却说得十分流利。原来他的孩子们很小就开始接受中文教育。他曾笑着对小宜说:“因为21世纪是你们中国的世纪,孩子们捷足先登,才能跟上時代潮流。”小宜的同学杰西,一个土生土长的白人小伙,小宜与他在大学同时选修一门粤语课而相识。杰西说着一口道地的普通话,很难使人相信他大一才开始学中文。极具语言天赋的他,还居然学起了地方话。杰西酷爱中国古典文学,5年前考上了复旦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赴沪时,还是小宜送他去的机场。目前他已返回美国,正在耶罗大学攻读中文博士。在脸书网站上常会看到他用中文写的诗词和文章,他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出色的中文教师。杰西对中华文化的痴迷和掌握的程度,使我这个老文科生深感佩服和自愧不如。

难融的方面也存在

交汇融合、取长补短是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但因各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特点,不可能被其他民族完全接受和认同。在美国,华人及其他少数族裔真正融入主流社会的很少,业余生活及社交活动等主要还是局限在本民族的小圈子里。我曾问过女儿:“你十几岁就来美国,为何你的外国朋友寥寥无几?”她回答道,除了母语不同,存在文化隔膜,难以与其深交外,还有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业余爱好等诸多不同因素所致。如下班后,美国人喜欢上酒吧喝点啤酒聊聊天再回家,中国人则不大喜欢;与美国人及其他族裔聊天也常常缺乏共同话题,他们喜欢的球星、明星、歌星以及一些名人轶事,我们华人有的并不了解、也不一定喜欢;周末及节假日的户外活动,美国人酷爱出海漂流、冲浪潜水等一些带有刺激、挑战性的运动,华人则喜欢岸上的活动,如徒步旅行、爬山打球之类。

我所了解的涉外婚姻虽也有融洽的,但存在问题的也真不少。我有一台湾朋友,其女儿与白人结婚并生了孩子,外婆想去看外孙,必须趁女婿不在家才行。因其女婿明确表示,不想其他人打扰他的小家庭生活———尽管他们现住的百万豪宅还是女方全款所买。在购房问题上中美家庭的夫妻大多持有不同的观点,华人喜欢买房置产,许多美国人则喜欢租房,不想当房奴。他们认为无房更自由,说走就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对一些华人家庭可以忍受数月甚至数年的长期分居,他们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人到哪里,家就必须迁移到哪里,绝对不可以分隔两地,绝对不可以为了事业而不顾家庭。从这方面看,美国人要比中国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重视家庭。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与其他族裔打交道,产生磨擦和碰撞也是在所难免的,我和家人就曾经历过。那时,我们租住在大学附近的公寓里,房东是个名叫约翰的犹太人。我与女儿前去租房时,他十分热情客气,和蔼又易接近。故签署租赁协议时,我就没有过多考虑,仅小宜一人签了名。一次,我和老公刚从国内返回,还在倒着时差。因家里水龙头不出热水,看到门口走过的约翰,便上前向他提出报修。两日后的傍晚时分,正在大学图书馆复习迎考的小宜,接到了约翰的电话,只字不提报修之事,劈头盖脸说,“难怪最近公寓楼的水费涨了三百多元,原因是你父母来了!”“租约上并没有你父母的名字,他们不能在此长住!”事后想想,约翰的指责也许有章可循,但粗野的话语实在无理,便想尽早搬离。

不久,我们在附近找到了公寓,房东是华人很好沟通,便向约翰递交了搬迁信函。数日后收到了回复,他提出五六项搬离须知,其中包括必须请有资质的公司,负责地毯的清洗和墙壁的粉刷,以发票为证;使房屋恢复租前的原貌,否则押金不退……我们在美租房和退房也已多次,还真没碰到过这么苛刻的房东。华人房东看信后说有几条明显违法,可以投诉。结果,负责房屋租赁的政府部门官员向约翰明确指出有两三条违法。我们清洁房屋并搬离公寓半个月后,收到了约翰退还的押金支票,约1500美元他分文未扣。我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奉献的善举是主流

在居住的不同区域,我们看到,许多人把志愿服务看作是应尽义务,把回馈社会看作是主要信念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旧金山有一位隐士型慈善家,名叫查克·费尼。他有75亿美金的财产,与妻子一直住的是一居室的房子,衣着十分普通,戴着低廉旧表,出门没有名车,挤坐公共交通车。在过去的30年间,他一直低调行善,已将62亿悄悄捐到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科技、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剩下的十几亿,他将在有生之年全部捐给社会。他对5名子女并不娇宠,假期里与普通孩子一样,也要到旅馆、餐厅和超市去打工。费尼说,他这么做,就是要为富人做个榜样,“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作出馈赠”。提到裸捐,费尼回答得很简单,“因为裹尸布上没有口袋”。

费尼的的善举,影响和带动着旧金山硅谷的一大批富人加入慈善行列。微软的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以及脸书网站的扎克伯格等人,受他的影响很大。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善良,是世界通用的語言。”这种爱和善的种子在各个社区生根开花,不同肤色的义工、志愿者随处可见。我家所处的社区有一潘姓华人,他的博士女儿在医院从事药剂工作,年薪十分可观。但数年前她把这份工作由全职改为兼职,每周有薪工作只有两天,腾出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做义工上。女儿小宜的同学海伦研究生毕业后,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先去非洲义务支教英语1年。小宜也是公益志愿者,三年多来每周六上午都到附近的学校免费教中文,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赠发文具及小礼品,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勉励他们学好中文、了解中国;她周围的不少同学朋友也自愿加入诸如募捐、环保、报税及选举双语翻译等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的行列。

在社区,我们有时看到一些义工不辞辛苦,挨家挨户为低收入者或非洲难民募集款项和衣物。我们也予以配合:把干净的旧衣物品提前准备好,放到固定的街边路口,等待前来收集的汽车运走。我看到身边的一些朋友,自己是义工,他们的孩子也跟着做义工,既传承着奉献精神,又传授着义工的做法和经验。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活跃在旧金山湾区的义工和热心公益活动者的人数约占60%。当我看到公益活动者那充满笑意的脸庞时,很自然便会联想起伟大作家雨果“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的名言。我想,心中有着“善”这轮“太阳”的人,才会展现出加州阳光一样明媚的神情。

(责编 冯春富)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