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沙漠荡起绿色的风

点击:0时间:2021-12-07 20:25:45

孙甲

七月流火,塞外虽然已经在准备迎接清秋,但沙漠上依然是热浪滚滚。这时候走进大漠,首先想到的是防暑。而当真正踏进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时,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有6000多平方公里的绿洲,满眼绿色透入心里的是惬意的清凉。

7月底,为时三天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美丽的七星湖畔召开。这个论坛是中国倡导的全球唯一国际沙漠论坛,每两年一届,永久会址设在库布其。

论坛选址库布其,是因为亿利资源集团在这里坚持治沙29年,在修复生态的基础上,发展沙漠绿色经济,人工植树种草,织出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创造了5000亿元的生态财富,被联合国授予“全球治沙领导者”称号。

全球公认,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专家称亿利库布其实践为“库布其模式” ,這里荡起的生态文明绿色之风,在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力推的“全球荒漠化治理库布其行动”下,正吹向世界。

库布其绿色无垠,这里只在森森绿林里摘一片翠叶,让大家感受一下沙漠里的清凉。

在库布其沙窝窝里熬了一辈又一辈,辈辈美梦被沙埋的沙区人,谁都没有想到,漫天荒沙地上还能种活树,种活草,种出新生活。

创造奇迹的是亿利人,他们包租沙区农牧民的荒沙地,而后种树种草,发展沙漠绿色经济,沙里淘金,带领沙区父老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大学教授们讲经济学,说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生活质量。亿利的库布其实践和随之而来的库布其沙区人的命运变迁,把这些深奥的理论化成了活生生的画面。

在库布其沙漠,经常看到有人开着轿车去种树,人们称他们是“沙漠金领”。这些人大多是本土农牧民,在亿利集团旗下,长期从事沙漠生态修复,随着沙漠绿洲的一天天扩展,治沙人也一年富似一年。

目前,在库布其跟着亿利种树治沙的民工团队有200多支,本土种树治沙大户有2000多家。民工团队的领头人,年收入基本在10万元以上,百万元户不在少数。种树治沙大户年收入也大多在10万元以上。“沙漠金领”就是他们的时髦别称。

生态修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渐渐成了库布其大漠上的主题词。与之同行的是,沙漠治理方式的创新,企业发展沙漠绿色经济的创新,农牧民走沙里淘金致富之路的创新。

一种沙产业创新模式在库布其悄然形成: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农牧民以沙漠荒地入股企业,企业以公益与商业相结合方式租赁经营沙漠,农牧民在企业旗下以劳务有偿种树治沙,形成沙漠生态修复和沙漠经济产业链。

在沙漠生态修复和沙漠经济产业链条上,农牧民有收入,企业有钱赚,生态有改善。这样,企业与当地农牧民便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企业从生态修复入手,发展起了沙漠绿色经济。29年拼搏,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打造成功了6条生态产业链:

——生态修复链。种树治沙,人工织出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绿洲,形成一整套沙漠生态修复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经成功地输出到河北坝上、甘肃武威、新疆南疆、西藏山南、云南昭通等地,正在走向新丝路沿线荒漠化地区。

——生态工业链。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大力发展有机饲料、有机肥料等生态产业,形成低碳、循环、无污染的生态工业链。到2020年,有机肥料、有机饲料的年生产规模将双双达到1000万吨。

——生态光能链。首创“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实现了生态与能源的良性互动。亿利在库布其规划建设1000MWp生态光伏治沙项目,既有益于沙漠治理,又有益于周边农牧民稳定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生态牧业链。依托生态建设成果示范养殖,实现“农、林、牧、草”良性互动。规划到2020年,养殖1000万只地鵏、100万只羊、100万头牛,带动3000平方公里的植被种植修复。

——生态健康链。依托库布其220万亩GAP甘草基地和30多万亩苁蓉中药材,建立甘草、苁蓉等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沙漠生态健康产业链。

——生态旅游链。依托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亿利29年生态建设成果,开展体验、认知、教育式的沙漠生态旅游。

六大生态产业链吸引10万沙区农牧民参与其中,由此,农牧民的角色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既是企业的股东,又是治沙的民工,还是其他项目的经营者,确确实实在沙里淘到了金,“沙漠金领”一族应运而生。

在“沙漠金领”中,高毛虎排在前边。这个沙漠硬汉,57岁,种了20多年的树。库布其的风沙给他的面额勾画出硬朗的线条,一脸阳光。按照他的话说,种树让他在茫茫大漠看到了“生的希望”。

库布其沙漠,30年前“一毛不拔”,没有路,没有交通,没有通讯,没有学校,没有医院,几万农牧民星星点点撒落在沙窝窝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就连生存都成问题。

上世纪末,一个企业改变了高毛虎们的命运。亿利资源集团要在库布其沙漠种树了。对这个事,上岁数的人大多摇头: “大沙祖祖辈辈不长毛,没听说荒沙地里能种活树。”而当时30岁,当过5年村长的高毛虎算的是另一笔账,跟着亿利打工种树,种1穴沙柳挣2毛钱,种一棵杨树挣8毛钱,手快一点,1天能挣30多元,还不误种地,挺划算。2004年,高毛虎当上了承包种树的工头,每年雇工一二百人,承包种树几千亩。树越种越多,越种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年收入由2万元,到5万元,再到8万元,2008年突破了12万元,2011年达到20万元。种树15年,挣成个百万元户。

近30年,库布其种树大军发展到了10万人,种出了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绿洲。沙漠变绿了,人也变富了。昔日赤地千里、黄沙遍野的死亡之海变成了无垠绿洲,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治沙与致富并举,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的多赢之路。

当地农牧民不再谈沙色变,一改往日靠天吃饭,开始拥有多重致富“身份”,收入倍增。可以无偿从企业拿到甘草苗去种植,再以市场价卖回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沙荒地租赁给企业代为治理,获得固定收入;企业建设牧民新村、提供培训,使牧民成为企业员工和生态工人,引导农牧民直接参与植树种草、沙漠旅游服务等;除此之外,企业还出资建设学校,为上千名学生免费提供食宿,让农牧民安居乐业,没有后顾之忧。

环境变了,牧民们的身份也变了,“身兼数职”成了寻常事。道格陶,蒙古族,土生土长的沙区牧民,也是靠种树治沙致富的沙漠金领,笑称有六重身份:把荒沙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成了企业的股东;以劳务参与企业沙漠治理,成了生态工人;在企业赠建的半亩大棚中种菜,到集市上卖,又成了菜农;在企业赠建的标准化棚圈中养羊养牛,成了新型养殖者;闲暇时,偶而到七星湖旅游景区为游客牵马、拉骆驼,当起景区临时工。当然,他永远不会忘了自己的根是牧民,只不过在前边要加个“新”字,最大的新,就是由生态难民蜕变成了生态建设者。

如果时空倒转17年,道格陶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一辈子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说,他家现在年纯收入达到了20万元,3口人,人均6万多。按一些专家推算,进入中产阶级行列了。

高毛虎,道格陶,是库布其由生态难民变成生态新牧民的典型缩影。

实践证明,无论是企业,还是农牧民,走绿色化之路,在沙里确确实实能淘到金。我们看到,“沙漠金领”正站在生态文明的标高线上,向人们推荐着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刘 佳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