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安高新功能区 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点击:0时间:2021-12-31 17:20:21

西安高新区,凭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成为陕西自贸区的核心板块和发动机,发挥着驱动引领的重大作用。

换言之,在全力创建陕西自贸区高新片区伟大事业的创举中,通过自贸区与自创区联动发展,双轮驱动,将成为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重要機遇。

让梦想成为现实的奇迹之地

1991年,高新区从一片农田滩涂到国际化高新技术开发区,从一穷二白的新区到陕西自贸区的核心片区……26年来,西安高新区始终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核心引领的智慧和担当,走在丝路战略的最前沿。

西安高新区是一个能让梦想成为现实的奇迹之地。

从国家层面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布局,让西安高新区站到了对西开放新的前列;从省级层面看,陕西省、西安市共建大西安进入新阶段,西安高新区又一次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领头羊和科创大走廊的交汇点和爆发点;从西安市层面看,科创大走廊和西安金融金三角等一系列地缘定位,有力地推动资源向高新集中,优势在高新放大,必将催化更大、更快地发展。

如今的西安高新区,既是西安的时尚地标,更是高新技术产业广阔发展空间的代名词。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成为西安、陕西核心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双自联动”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区功能区,是陕西自贸区各功能区中面积最大、产业基础最为雄厚、市场环境相对完善的区域,其面积占陕西自贸区西安中心片区的一半,集中了全省80%金融总部机构和对外贸易活动。

自贸区和自创区功能叠加,是西安高新区的最大特色。陕西自贸区中心片区高新功能区的改革创新,和正在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有力呼应。自创区与自贸区双轮驱动,将推动陕西走向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

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毅表示:深化“双自联动”不是简单的物理联动、区域联动,而是要形成投资贸易便利与科技创新功能的深度叠加和有机融合,从而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从伺而来?高新区功能区给出的答案是,充分发挥特色与优势,在四个方向进行突破,成为陕西、西安新一轮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

推动双自联动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发展高地。高新区将通过“双自联动”发展,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率先在“双自”叠加区域开展金融创新、人才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关试点。进一步降低创新的门槛和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在推动区域发展上有所作为。

深化行政效能革命,建设现代新型政府。高新区在服务效能提升方面始终走在最前沿,2012年就实施打造零收费园区,“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和“跨关区流转”首先在西安高新综保区实现。高新区以托管街道为支撑,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逐步将管理和服务中心下移,实现管理服务的网络化和扁平化,按照国际化标准,把效能革命进行到底。

进一步招大引强,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围绕八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新区将重点引进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瞄准全球知名企业和领军团队,着力通过优化服务提升招商的精度,着力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拓展招商维度,政策聚焦精准发力,完善产业基础设施的配套,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进一步放大战略叠加效应,在服务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以“一带一路”科技园区联盟为支撑,高新区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率先构建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和科技产业发展合作新模式。

第三次创业悄然来临

西安高新区26年发展历史,经历了“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第一次创业,完成了从诞生到初步发展,初步形成科技工业园区的基本面貌。第二次创业,实现了建设国际知名科技园、国内一流高新区、中西部最大的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西安高新区有必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启动实施第三次创业。

在2016年科技部发布的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西安高新区位列146个国家高新区第4位,是西安高新区历史最好名次。

截至2016年底,西安高新区共有外资企业1184家,占西安全市总外资企业数的49.73%;投资总额21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1100亿元,进出口额达186亿美金,其中世界500强在高新区有79家设立了170个独立法人和分支机构。

随着陕西自贸区的挂牌,西安高新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创建陕西自贸区高新功能区这一伟业的同时,西安高新区有机会书写自身的新传奇。

西安高新区有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21年,西安高新区将实现营业总收入2.5万亿元;到2025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万亿元。通过实施“五(五个引领目标)八(八个百亿强基工程)八(八个千亿产业集群)二(两个万亿级产业带)”战略措施,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一流的产业发展格局、拥有一流的开放发展水平、聚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仓Ⅱ新企业、营造一流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成为“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