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核电商业模式的优化

点击:0时间:2022-01-13 17:26:56

[摘要] 核电在国家安全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具有安全要求高、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行稳定可靠和排放少、环境友好、有全行业系统性风险等行业特点。核电商业模式需要考虑项目投资、运营成本、环境要求、竞争环境和产业政策等约束。本文对核电厂、核电集团以及核电产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全面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 核电行业 特点 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3-0037-05

[作者简介] 岳林康(1955 — ),四川成都人,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广核电力股份公司CFO,研究方向:核电经济。

核电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最大成就。理解核电技术、经济、市场、环境等商业模式要素特点,将有助于理解其商业模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核电行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按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发展核电”的核电发展方针,推动我国核电的健康发展。

一、核电的地位和特点

从国际政治视角看,能源的重要性是一个国家国防/军事力量所依赖的资源(武器用燃料,战略储备),是国家外交的支撑(资源短缺会受制于人,贸易制裁),是控制世界市场的手段(能源定价权,掠夺性定价)。除了作为一种能源供应形式,核电还在国家战略性安全作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核电作为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最大工业化应用成就,其技术的高科技特性、综合集成性、对重大装备技术等多个领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其对国防工业的支持作用,是其它能源技术所不能比拟的。

1. 核电的技术特点

“安全第一,质量第一”,集中了核电技术要求的最高原则。国家核安全监管体系和机构的建立,核电项目业主资质、设计建设单位资质的严格审批和执照发放,建设期间的设计、建造的高质量高投入,机组运行操纵员的大容量培训和国家核安全局的严格考试,执照上岗,人员终身培训、人因事件防范、应急计划等建设,核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坚持,形成了核电建设和运行的安全闭环过程。

2. 核电的市场特点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核电在国际上主要核电国家普遍受到政策支持,带基荷长期稳定运行。核电在满功率运行时,堆芯内部功率均衡和稳定的效果最好,如果参与功率调整,堆芯内部功率均衡会被打破,可能影响到安全操控和机组寿命、增加废物排放。因此,从最优运行的角度出发,各国也往往让核电在市场上带基荷运行。2015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和核电发电量占比分别为1.8%和3%,市场上电网调峰手段比较多,电网应该有能力保证核电基荷发电。核电项目开发还需面对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和民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核电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按国家最新要求,对新建核电站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3. 核电的环境特点

核能发电过程实质,是将原子核被中子轰击后裂变释放出的核能转换成电能的物理过程,是一种有控制的核能释放、收集、转换的工业化过程。在获取核能转化成的电能同时,核电厂会收集、储存、处理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放射性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此过程中有害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排放和对民众(包括核电站员工)的有害影响,国内外核电运行的经验证明核电正常运行对环境十分友好。同时,从全产业链上,在核电燃料生产的闭循环中,其产生的对环境排放的物质很少,对环境几乎是零排放的。

4. 核电的财务特点

一是核电的前期工作要求严格、周期很长。除了厂址选择、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申请报告书等一般能源建设项目前期环节及场地准备外,核电厂前期工作还涉及环境影响评价、厂址初步安全分析等核安全专有行政许可。从选址开始到国家核准开工,一般周期在4~5年时间。因此,核电厂厂址选择的过程远比常规火电厂复杂,耗费的人力和前期投入也更大。

二是核电站初始建设总投资巨大。核电厂的设计安全要求很高,无论是系统安全措施、设计安全裕度、监管要求和制造质量标准、质量保证都远比一般能源项目高得多,因而仅在设备造价这一个环节就比一般常规能源项目设备高40%~50%。另外工程建造周期长、财务成本也非常高。国内明确已建成投产的二代半技术核电机组的单位造价已达到13000元/千瓦左右,而正在建设中的三代核电机组造价预计在20000元/千瓦左右。福岛核事故后,国家对核电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为满足 “全球最高安全标准”的要求,核电企业在研发、设备和设施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单位造价显著上升。

三是核电站考虑了全成本。当前,我国煤电度电发电成本中仅考虑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设施成本,既未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后果,也未包含CO2 的收集、处置费用。但核电则在考虑运行维护费、燃料费、折旧费、财务费用外,还考虑了核电站退役、乏燃料后处理、应急等费用,并且在核燃料成本中包括了对铀矿开采后的恢复性工程支出。因此,核电成本是全成本。

四是核电站的成本构成比例与常规火电厂有较大差别。燃料成本占比相对较低,核电度电燃料成本占比约17%,考虑乏燃料后处理基金后总成本占比为25%;运行维护成本高,约占总成本的30%;财务费用高,除占总投资20%的股东资本金外,核电站投资剩余的80%资金均来自于银行贷款,建设期这些贷款的利息支出通过资本化进入建设造价;运行期折旧费用占比较高。由于初始投资总额大、运行期间持续更新改造新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较大,以及按建设投资额的10%计算的退役费,25~40年的运行期折旧费用高。

五是运行周期长,核电站盈利能力呈现出“前紧后松”特点。相对于其他发电形式,核电站设计寿命为40年至60年,而还贷期、折旧期均处于核电站投产的前期。例如电站投产后10~15年是贷款还本付息高峰,在此期间财务费用(利息等)会占到总成本的10%~30%。因此,核电站在运营前期后期盈利能力较强。endprint

综合来看,在所有发电形式中,核电财务特点与大水电相似。

5. 核电的风险特点

核电具有全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特点。核电行业的技术复杂性和神秘性、行业的垄断性、涉及政治的敏感性、历史上原子弹的大规模杀伤性和电站灾难性事故的影响带来的恐惧心理等因素,使其发展历程中充满艰辛,有的事情就可能被人为放大和加以利用甚至妖魔化,进而给核电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严重的,会使民众、政府的信心和发展决心受到影响。

二、核电商业模式需考虑的主要约束条件

基于前述核电行业特点,在设计核电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一是控股股东可能面临的持续高强度投资的能力约束。一方面,按照国家规定,银行对于项目的贷款在核电站核准后投入,核准前的大额前期投入主要依赖于股东投入的资本金。另一方面,核电站运营前十年左右资本回报非常低。因此,核电控股股东的投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有坚强的、持续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在设计核电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核电投资者合理的投资回报路径,维持核电投资者可持续投入的意愿。

二是持续增长的成本约束。一方面是核电安全、环保标准、监管要求持续提升所带来的建造和改造成本投入的增加,二是社会发展环境带来的核电在公众沟通和反恐等成本投入的增加。

三是能源和电力技术发展和行业新政策带来的新约束。当前能源和电力技术进步较快,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持续增长,从长远看核电面临电力同行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提升,基荷运行方式、成本优势等均面临挑战。此外,随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而煤电发展的政策约束力释放尚待时日,因此核电面临竞争压力进一步提升。

三、核电的商业模式

在技术层面上,核电是一种较为封闭的工业体系,其行业内自己也称为“燃料循环”。但同时,由于其技术的高科技特点,其建设、运营过程中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备品备件和材料消耗、人员培训等对多个工业行业的高端技术带动作用强,又体现了其开放性。

在经营层面看,核电的成功取决于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安全质量的保障,以及对于建设投资的控制水平,良好稳健的运营,稳定的外部电力市场环境(电量和电价),以及投融资的长期性稳定性。

因此,核电的商业模式可分成三个层面:

1. 单一核电站层面

一方面,核电经营周期长。从电力市场需求分析、项目选址、建设、发电运营到最终退役,核电厂前前后后需要考虑60~100年的时间。二是核电站投资回报周期长。从核电站投资回报的分析看,在国家目前政策和设计的发电利用小时数条件下,核电站在投产7年后开始盈利,并保持利润稳定增长,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10%以上水平,开始了经营的“黄金时期”。但此时核电站IRR还是负值,直到从原始投资开始后约16年时才转正。投产起20年后电站设备老化带来的运行经济性下降,运行维修费用和设备改造费用增加、折旧相应增加,再加上人工成本和燃料价格可能的上升,核电站经济效益将有少量降低。

这种投资大、经营期长的特点要求核电站的商业模式考虑稳定的投资回报。因此,相对固定的电价和足够的上网营销电量是一种基本的商业模式。核电站经营者需要围绕长期安全可靠发电的要求,做好运行维护和生产,并做好长期可靠的资金筹措和偿还安排。

2. 作为核电控股股东的发电集团层面

作为发电集团既是核电项目的策划者、建设组织者、运营监督者、核责任承担者,又是核电项目的股东,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和对核电站的行政管理、安全质量监督管理责任,并与核电项目公司的其他股东一起获得项目公司盈利的分红,用于集团发展,并向国家财政上缴中央企业经营利润。因此,作为核电控股股东的发电企业集团需要全面担当起管控核电站的政治责任、安全责任和最终经济责任。

从切实防范核电系统性风险角度来看,以核电为主业的发电集团需要在相关多元化经营方面进行策划, 分散、降低、对冲风险。如在核电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上游,燃料供应(天然铀生产采购和组件加工)、新一代核电技术研发、设计技术和标准升级、核电工程设计施工、高端核电设备(如数控系统DCS、燃料装卸机PMC、棒位控制系统3R等)研发制造、退役等,同时慎重进入重大核电设备制造环节;下游,抽水蓄能(核蓄联营)、电池蓄能、售电公司、电力大用户参股、碳排放交易等。同时,围绕核心主业形成多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格局,如可再生能源建设运营、合同能源管理EMC、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环保、核技术应用、金融控股、“走出去”国际化发展等。以核电为主业的发电集团需要优化调整战略规划、经营谋划、市场开发、资源筹集和分配使用、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机制,在做好核电主业的同时实现多元化发展。

3. 核电行业层面

除了按国家授予的制定政策、组织评审、制订标准、实施监管、处理应急等职责外,核电行业的领导(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监管机构等)还需要根据我国核电行业的当前特点和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全面加强产业体制机制的研究、制定和执行。

四、核电商业模式需要考虑可持续性

从核电的地位看,核电是我国维持大国地位和保持核技术所需要的,因此,核电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核电商业模式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

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看,核电是国家能源自主化的必要组成。能源专家认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内涵认知有所不同。我国认为能源供应不但要稳定可靠,而且价格还应低廉。但中国目前石油战略的脆弱性,在于进口石油占60%,对占电力供应70%的煤电所带来的环境、运输问题10~20年不能解决,可再生能源也还不能起到显著的替代作用且成本较高。核电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核燃料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看,我国是世界核俱乐部的成员,核电发展不会在核燃料领域受制于人,风险较可控。endprint

从电力市场需求和核电的经济性看,核电与其他电力形式一样,上网电价对自身经济性最敏感。根据国家主管部门的意见,与核电发展阶段相结合,在未批量化生产阶段,核电主要成本项目受外界特别是国外市场影响较大处于不稳定时期,应采取政府管制体制定价,2013年6月发改委已经确定核电0.43元/千瓦时的标杆电价。因此,节能减排的压力和电网对稳定且经济性好的电源的偏爱,国家政策的固化,决定了核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电力市场中的稳固地位(国际上,日本、美国核电成本只有煤电的3/4)。

从核电技术发展轨迹看,二代半已经成熟,技术经济性能好;三代甚至四代核电技术正在研发和实施,其有效性需要在建成投产后得到验证,造价高但经济性仍有保障。从安全与经济性的均衡来看,在二代半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达到三代技术标准,同时造价合理有经济性优势的技术路线,应该是可以与三代技术同时开发利用的选择。

因此,中国的核电的商业模式有其自身的基础和优势,虽有短板,可持续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保证的,其商业模式具有很大的价值,是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资金愿意参与投资的目标。同时,又由于其技术特点、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特点,使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需要理性的认识风险、承担风险,才能获得稳定的长期回报。

五、关于建立和完善可持续

发展核电商业模式的几点建议

1. 正确认识核电特点

尽管核电发生严重事故后的潜在后果比较大,但人类已经认知相关风险并有足够的风险控制和应对手段。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已是各国共识,但确保安全并不是无休止的投入,需要综合评价和平衡剩余风险控制与收益问题。如一味追求无限大的保险系数,即完全没有风险,就只能停止使用核电。而人类开发和使用核电是进步的表现,停止使用核电则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2. 行业内要注重研发,持续创新,坚持打造核心竞争力

从国际产业竞争的角度看,国内核电行业要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在注重核电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加强基础可研能力建设,紧跟国际上先进反应堆设计理念,研发市场有需求、高性价比的堆型,如模块化堆、小型堆、移动堆等,力争实现引领国际产业竞争。

从国内发展来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必须要核心竞争能力的支撑。核电企业要在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国际核电技术的同时通过创新发展,形成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发展基础。

3. 进一步谋求保持核电的经济性优势

一方面继续推行核电标杆电价,保证核电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二是要通过标准化建设、批量化建设来努力控制并降低三代核电造价,实现造价学习曲线;三是在三代核电技术发展培育期间,可以考虑一些特殊的产业政策,延长折旧期(如40~60年)、阶段性财务处理(如递延,融资租赁)等手段,渡过三代技术开发初期的高成本关口。

4. 防止系统性风险

坚持严把行业准入高门槛;核电技术路线适度多元化。为避免单一技术路线可能带来的设计、制造、建造等方面的共模故障,建议国家能够适度考虑核电技术路线多元化,只要符合国家核安全要求的新一代核电技术路线都可以开发、应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应争取以合适的规模和节奏保持核电建设,突破规模瓶颈。因为在大规模下风险可以被对冲,类似保险的大数原理。可以结合“走出去”,避免产能放空、人才散失、科研中断局面;加大行业保险,形成行业自保机制;根据发展阶段,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如价格、税收、专项规划、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等;企业集团的相关多元化发展。

5. 打造核电的“生态圈”

传统的产品服务竞争、价值链竞争正在向产业“生态圈”竞争转变,实现产业利益共享正逐步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流。因此,一是要在核电行业层面共同达成共识。在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制定完善行业规则,防止业内恶性竞争,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要与利益共同体达成共识。核电行业企业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把核电与公众的关系放到关系核电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地位,在切实保证公众、环境和员工的辐射安全的同时,加强相关沟通、促进达成共识。三是核电企业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经营行为。要充分认识三层次商业模式的特点,把自身的发展与行业乃至国家安全联系起来,杜绝为了自己企业的利益而罔顾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如为了获取项目而夸大乏燃料的危害,从而危及整个行业的生存)。

On Optimizing Business Models of Nuclear Power

Yue Linkang

(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nuclear power industry is extremely unique. The nuclear power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ole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has som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ecurity standards, large investment,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stabl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environment friendliness, and high systematic risk.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nuclear power business model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project investment, operation cost,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competitive market and government policy. Based on a three-hierarchy structure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groups, and industry, the article gives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 for nuclear power.

Keywords: nuclear power, characteristics, business models

(收稿日期:2016-05-26 责任编辑:廖令鹏)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