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面对灾难,总有人间大爱

点击:0时间:2022-02-17 22:39:26

柏迅

“让伤员先走!”8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云南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考察灾情。在察看废墟上的救援情况时,遇到几名战士抬着刚获救的伤员,李克强主动让道,并抬起手臂护送队伍离开。(新华社发)

8月5日18时40分,成都军区野战输油管线大队官兵,成功救出被埋两天的88岁老人熊正芬。(林加华/摄)

生死营救6小时,

88岁老人被埋两天生还

8月5日18时40分,鲁甸县龙头山镇八宝村萝卜地自然村,在废墟中被掩埋了两天的88岁老人熊正芬,被救援官兵成功救出。

当日中午12时30分,成都军区野战输油管线大队大队长张玉虎得知,萝卜地村一处坍塌房屋废墟中有高龄女性被埋。正在这个村子里搜救的张玉虎,立即带领官兵火速赶到现场展开营救。

被埋在坍塌房屋下面的88岁老奶奶名叫熊正芬,这里是她三儿子李宪伟的家。房子是由黄土、木材砌墙建起的一栋两层楼房,坍塌后整栋楼碎成一团。张玉虎带领官兵赶到现场后,战士马炳昆沿着垮塌房子的缝隙往里边钻。“大妈!大妈!”小马一边往里爬一边呼喊着被埋老人。“哎!”当小马喊到第3声时,废墟的深处传来了第一声回应。

14时20分,确定了被埋老人的位置后,官兵们迅速通过刨土、挖掘、锯木梁等办法,成功地凿开了一个可容3人同时作业的缺口,大家细心地清除杂物和沙石。

16时20时,救援官兵探测发现,熊正芬老人被压在一楼垮塌的预制水泥板下面,如果继续用力敲砸水泥板就会伤到老人,官兵一时束手无策。而此时,老人被埋已近45个小时。“不能再耽误了,用无齿锯锯一个口,再沿口子切割破大……”张玉虎指挥官兵开始破口救人。很快,预制水泥板一块一块地被切割取出来。

17时40分,压在熊正芬老人身上的水泥板,终于被切开了长约1米的缺口。

18时20分,该大队三队队长李嘉磊探测清楚老人被压的空间后,主动请求冒险钻进垮塌房下面,配合外面官兵使用捆扎救援绳,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营救老人。

18时30分,就在熊正芬老人的上半身刚刚被扶出时,坍塌房一阵左右晃动。“不要动,是余震!”救援官兵一动不动地紧抱着老人,现场所有人全部屏住呼吸。

18时40分,大队官兵成功将熊正芬老人解救了出来,并把她抬上担架。医护人员迅速用纱布挡住老人的眼睛,给她输上营养液。紧接着,救援官兵将老人抬下山,送往急救医疗点。

8月5日22时15分,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老人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发现骨折等症状,只有一些小擦伤。

为了最后五公里的尊严

8月3日地震发生时,云南鲁甸地震遇难者陈明安正在山中摘花椒,滚落的飞石夺走了他的生命。原本葱翠的大山,也在震后变得支离破碎。

没找到陈明安的遗体前,儿子陈绍红急得狂打了60多次父亲的手机,“虽然没人接,但是都拨通了”。这让他心里曾抱有一丝希望,可希望最终还是破灭了。

对陈绍红而言,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给父亲一个体面的葬礼。按照当地习俗,亲属要用纸钱擦拭逝者遗体后进行火化下葬。当第14集团军工兵团的官兵带着救援设备来到山腰上搜救时,陈绍红和弟弟陈绍富向官兵说出了唯一的请求:“我们想把爸爸抬出去,送他最后一程。”

翻越塌方地段和湍急河流,徒步走了两个小时才来到这里的战士们清楚,从大山里把遗体送到镇上的火化场大约5公里,其中3公里没有路,几乎全是巨大的滚石。单人从这些滑坡体上过去都非常困难,更别说要抬出一具遗体。即便是在工兵团副团长陈代荣这个“老救援”眼里,也是“太难、太险,从来没遇到过”。

但是8月6日12时许,运送遇难者遗体的任务还是开始了。“这是一个乡亲在人间的最后5公里,我们是在维护一个人最后的尊严。”陈代荣说。

官兵们用专业救援器材,在原本无法站立的乱石堆中开辟出一条可以容纳一只脚站立的“路”。陈明安的遗体,被牢牢固定在担架上。经过几天暴晒的遗体,散发出腐烂气味。4名战士抬着担架的两头,一步一步,贴着山体向外挪。

陈绍红走在“路”前面,他一遍遍大声重复着:“这是我的爸爸,慢慢地走,你儿子在前面,大家送你……”

1分钟、2分钟、3分钟……7分钟,漫长的7分钟,4名战士抬着陈明安走过了一处近20米宽的塌方体。第二梯队的战士立即顶上,接过担架,把陈明安安放在一块小平地上。

陈绍红、陈绍富和母亲叶明凤,跪在遗体前抽泣。救援官兵围着他们站成半圈,面向遗体,背对山上随时可能滚落的大石,为陈明安默哀。

“向我们的遇难同胞默哀!”陈代荣带头摘下救援头盔,低下头。这一刻,山谷里湍急的河水拍打巨石的声音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大家在心里默默地送陈明安最后一程。

朴素而庄重的默哀仪式后,战士们又抬起遗体继续上路,每走几步,都要调整抬担架的姿势以躲避巨石。走了约500米后,又被一个巨大的塌方体挡住了去路。这个足有7层楼高的塌方体上,布满了直径三五米的巨石。几名战士从下面顶住担架,再由上面的战士把担架往上拉。担架每每往上一点,下面的战士就冲到高处,继续往上拉。担架下,战士们变成了“传送带”。

一处塌方又一处塌方,一路上,官兵们始终把陈明安稳稳抬着,“稳一点,稳一点!”官兵们用嘶哑的嗓音相互提醒着,从早晨到中午的7个小时里,所有官兵都只喝了一瓶550毫升的矿泉水,物资短缺已经让这种缺水状态持续了3天。

15时许,官兵们抬着陈明安的遗体走上了最后一个大塌方体的高处。“坚持住!”官兵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关。

“真不容易,我们做到了!”走过最后一块巨石,陈代荣依然眉头紧锁。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在运送过程中,山上的任何一处滚下一块石头,官兵都可能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但所有人也都清楚,自己维护了一个人在世间最后的尊严。

3公里,3个多小时,十几名官兵接力,在湍急的河流和巨大的滚石间运出了一具遇难者遗体。走出山崩后的乱石堆,又继续前行两公里后,这场4个多小时的运送任务终于顺利完成。

在镇上的遇难者遗体集中管理处,陈绍红和弟弟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用纸钱擦拭父亲的身体,整理好最后的衣物和遗容,送父亲安然离去……

年轻母亲舍身护幼儿

灾难袭来,年轻的母亲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护住5岁的儿子。8月5日下午3点半左右,经过近9个小时搜救,这对不幸遇难的母子被发现时,母亲的身体还紧紧地护在儿子身上。

龙头山镇老街是龙泉村的“商业街”,紧靠山坡,商户林立,人员密集。8月5日下午,记者眼前的老街一片废墟,尘土飞扬,两台挖掘机的轰鸣声就像两把重锤,一下下砸在焦急等待的亲属、救援人员、医护人员的心上。在高高的废墟上,医护人员已经就位,一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据家属反映,这个区域大概埋了七八位村民。”

下午2点半左右,救援人员决定用挖掘机再次深挖废墟。随着碎砖块儿被一一清运走,救援人员大喊一声:“停!看见手了!”救援人员迅速围拢,用手一点点抠开土块儿,小心翼翼地挪开石块。所有医护人员集中精力站在救援人员身后,为搜救出来的可能有一线生机的村民实施第一时间紧急抢救。周围,不时传来亲属们低低的啜泣声。

土块儿一点点被挪开,一位年轻妈妈和孩子身体的一部分出现在眼前:妈妈朝下趴着,身下紧紧护着一个小小的身躯。

3点15分左右,孩子的身体被救援人员轻轻抱出来,但遗憾的是,孩子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大约20分钟后,孩子的母亲也被搜救出来,她也和儿子一样离亲人而去。

当搜救人员把年轻母亲和孩子的遗体运出废墟后,一位女士冲到遗体前失声痛哭。随后,一位年轻男子风尘仆仆赶到,他一边劝慰这位痛哭的女士,一边和周围的村民商量着如何安置逝者。年轻男子告诉记者,遇难的是他的妻子和5岁的儿子,痛哭的女士是他妻子的姐姐。“我家住在八宝村,因孩子这几天生病,妻子带他到龙泉村输液。”

面对孩子和妻子的遗体,这位男子一直强忍着泪水。他在江西南昌打工,听到地震的消息赶紧日夜兼程地往家里赶。但因道路不畅,他于8月4日上午才回到家乡。得知妻子带孩子到龙泉村输液,他一直守在龙泉村老街的废墟旁,希望看到妻子那熟悉的面孔,听到儿子那天真无邪的笑声,可这美好的一切都被地震夺去。

三兄弟舍身护奶奶

8月3日下午地震发生时,18岁的陈浩和他20岁的哥哥及16岁的弟弟,在屋子里看电视,78岁的奶奶正在屋檐下清理花椒。“当时我就觉得一阵天旋地转,随后反应过来,意识到发生了地震。”陈浩说,三兄弟立刻从屋子里冲了出来,同时把奶奶抱住,用身体把奶奶护在了身下。

陈浩的奶奶回忆称,3个孙子用身体护住了她,同时还不断地说着“奶奶别怕”。陈浩的奶奶说着流下了眼泪:“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砸着就砸着了,我的3个孙子为了救我都受伤了。”

三兄弟护住奶奶后,就看到自家的土坯房全部坍塌下来,身边弥漫起了浓重的灰尘,“根本什么都看不清,对面都看不到人”。十几秒的地震过后,陈浩发现自己已经被震得滚落下了山坡,“幸亏当时一棵花椒树挡住了我,不然我就顺着山坡一路滚下去了”。

陈浩说:“当时就是一个本能的反应,我们兄弟3个都是直接就做出了这样的行动。”

两位孕妇被埋后,

相互关心鼓励获救

8月3日下午地震发生时,龙头山镇两名怀孕7个月的孕妇李朝惠、艾福玲,同时被埋在废墟下。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她们相互鼓励,熬过3小时终于被救出。

今年22岁的李朝惠与21岁的艾福玲是好朋友。今年年初,两人先后怀孕。8月3日下午地震发生时,两人正在艾福玲家4楼看电视,李朝惠急忙钻进客厅里的一张课桌下,艾福玲也顺势躲在饭桌下。“轰”的一声,房子垮了,两人瞬间被埋在废墟里。

“直到地震停下来,我才发现我还活着。”李朝惠说,除了头部被砸到,左手和左脚被石块儿压住,她的意识还算清醒,于是在黑暗中她呼唤艾福玲的名字。“惠惠,我在这里,我没事……”从废墟的另一个角落,传来艾福玲微弱的声音。艾福玲缓缓地伸出左手,试探着朝声源方向摸去,很快她摸到了李朝惠颤抖的右手。她立即安慰李朝惠:“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嗯,我们一定不放弃。”两人一起互相鼓励着。

“老婆,你在不在里面?”不久之后,外面传来李朝惠的丈夫洪树彬的声音。当洪树彬将自家卧室的天花板挖开之后,发现妻子李朝惠并没有在下面。他来不及多想,跑到隔壁的废墟旁不断地呼喊妻子的名字。很快,从一墙缝里传来李朝惠的回应。洪树彬一边用钢筋撬裂缝,一边搬去上面的瓦石。这时,洪树彬的妈妈艾如英也赶回家。3个小时后,李朝惠与艾福玲被救了出来。

孝子为救父,

攀爬10公里峭壁

8月3日傍晚,接到鲁甸老家的村支书打来电话,得知76岁的父亲被压在房子废墟下,昆明一家4星级酒店的主管、42岁的李健就几乎没合过眼。

8月4日清晨,李健开着车高速往家乡赶。第二天中午,在镇里灾民安置帐篷里,李健见到了72岁的母亲。李健和弟弟及几位朋友决定去闯“鬼门关”。

如果直通家里的公路没被彻底损坏,从镇里回家只有两公里车程。李健等人所走的村路既远又危险。山顶公路开裂,仅有靠山边的1米多宽的通道可通行,通道的另一侧是万丈深渊。走过山顶公路,是山体开裂的山路,山路路程约两公里,但大部分为坡度七八十度的斜坡,多数道路道宽不足一米,同样紧邻万丈深渊。

山路走完是长约3公里的乡村公路,几乎每隔10余米就有一处塌方,还未滚下山的碎石挂在路旁的峭壁上。李健等人一边快行,一边紧盯着熟悉的大山。幸运的是,他们在路途中,遇到了正准备前往八宝村救援的昭通市武警支队官兵。带队的一位领导听说李健要救自己的父亲,当即决定派官兵一同前往。

攀爬了10公里的悬崖峭壁,40多人的救援队伍终于到了李健家的山脚下,但往上看,通往李家是一条刚刚经历了滑坡的90度直角山路。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扛着旗帜和铁锹往上爬,在实在没法支撑的地方,往往是一名战士在后举着另一名战士攀登。

有过从军经历的李健说:“他们让我感动得没话说了。”

李父被压在篱笆墙的屋内,40多人一层一层地挖篱笆。两个多小时后,李健悲痛地看到了已经去世的父亲。

众人将李父抬出了倒塌的房屋。官兵们制作了担架,把李父放在上面,扛在了肩上……

震后孤岛村的互助自救

鲁甸龙头山镇银屏村,位于震中西北方向约18公里处。由于地处深山,而且道路被山体塌方阻断,造成救援进不去、伤员出不来的震后困境,近乎成为一座孤岛。

从翠屏村到银屏村的山路上,一处山体塌方滚落下来的碎石堆满了山路。而且在这条仅够一辆大车通行的山路上,从山脚到悬崖边,碎石形成了一个坡度,来往人员需要冒着跌落悬崖的危险翻越这座石山。这道障碍阻断了前往银屏村的道路,让前往银屏村说的人员只能徒步跋涉。

在银屏村执行救援任务的部队是某摩步旅的两个连,一共105人。这些官兵是由直升机空降在临近翠屏村的地方,然后步行10公里山路抵达救灾地点。而当他们分头展开救援时却发现,由于到处是山体塌方的碎石,每赶到一个搜救点,消耗的体力甚至比此前走那10公里山路还要大。物资停放点距离银屏村还有至少5公里的山路,而且地形险峻难行。尽管如此,村民们自发开展互助自救,大批男性村民背着背篓赶来,义务将一共200箱盒装方便面运送回村——他们把食品背到村里的指挥中心,在那里统一分配给全村的8000多名村民。

在震中龙头山镇,像银屏村这样成为震后孤岛的村庄,村民们亲帮亲、邻帮邻。地震摧毁了家园,却没有摧毁人们坚守家园的意志。成百上千的龙头山人都走在了回家的路上。无论是在哪里打工,无论是在哪里求学,“回家”“救灾”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这些骑着摩托车,背着竹背篓从昆明、从鲁甸回来的故乡人,成为灾后发放物资、重建家园的主力军。

在鲁甸,从崎岖山路旁不起眼的农家小饭店,到断壁残垣间临时搭起的粥棚,每个经过的人都能免费在这里吃到热粥热饭。守望相助,凝聚起大家团结一致战胜灾难的决心。

灾区大学生

“8·03”志愿小分队

18岁的米登位是今年昭通市的高考文科第一名,已经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录取。他家住鲁甸县昭阳区,8月4日,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就动身前往重灾区当志愿者。8月8日记者见到他时,他说:“我们3天没洗脸了,既然选择了来灾区支援,就顾不得许多了。”

在鲁甸地震灾区,还有不少像米登位这样的年轻志愿者。米登位说,8月4日,前往灾区的路不通,而且还有余震,社会车辆不能进入,他就和同学步行前往震中龙头山。“大约走了四五个小时吧,我们在路上遇到另外一队志愿者,他们都是大学生。我们就合成一个队伍,叫‘8·03志愿小分队。”连日来,“8·03”志愿小分队用奉献爱心的实际行动,给灾区的孩子带来快乐,给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增添开始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吴茜是这个小分队中为数不多的女生,她是巴黎高等商学院的学生,趁放暑假回昭通老家探亲,却遭遇地震。她没有犹豫,背上一个简单的书包便徒步赶往震区当志愿者。

女生在震区当志愿者生活上有诸多不便,但她们的出现给灾区村民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温暖。在县团委的安排下,“8·03”小分队的志愿者们,被分到沙灞小学灾民安置点的医疗救护队工作。吴茜说:“主要是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还有就是巡查村民有没有在帐篷中用火等。男同学挺照顾我的,但凡是重活,都是他们抢着去干。”

在震区当志愿者的这段时间,“8·03”志愿小分队没少吃苦。面包就矿泉水是他们的主食,头一天晚上用纸板当床睡在露天。“医护人员那么辛苦,我们把帐篷让给他们,自己找个地方和衣而卧,到灾区吃一点苦没啥说的。”

在连日的采访中,记者在龙泉村、骡马口、沙灞都见过像米登位、吴茜这样年轻的志愿者。他们在救灾物资仓库、医疗站等地方,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8月8日上午9点来钟,记者在龙泉村村口,看到两位年轻人举着牌子招募志愿者前往重灾区运送物资,其中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现在不少重灾区缺乏物资,救援部队大多在废墟上搜寻幸存者,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重灾区村民的燃眉之急。”

(据《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京华时报》《新快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重庆晚报》等媒体有关报道整理,本刊编辑特向在抗震救灾现场采写这些报道的白皓、苗飞飞、林加华、吴婷婷、曹晶瑞、薛雷、孙静等作者致敬致谢。)

标签: 官兵 遗体 鲁甸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