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产阶级画像
周媌
晋升中产阶层是不少中国人的梦想。根据瑞信标准,中国的中产阶层达1.09亿人,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位居世界第一。西南财经大学的甘犁教授也用同一标准测算,得出中国中产阶级成年人口数量是2.04亿人,约占全国成年人口的22%。
无论哪一个计算结果,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可观。而在现实中,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正在面临着从精英沦陷成“屌丝”的尴尬……
标准:中产的脸谱
按照对中产阶级的定义,中产阶级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
总结起来,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以技术为基础的体力劳动;
2.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家庭年收入在1.15万美元和4.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万—28万)之间;
3.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
4.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5.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6.他们分布在中国各大一、二线城市。
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或者我们再说具体一点,就是近20年踏入职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受到社会认同的职业人,比如说白领、律师、医生、学者、教师、记者、公务员(可能是一部分)、设计师、程序员、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等。还有一个词汇与之相当:知识阶层。在更早期,人们还称他们为“社会精英”。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毕业后,需要经历十年以上的奋斗期,直到拥有体面的工作、拥有良性的职业发展道路。因此,中产阶级的岁数大多是在30岁以上,相当一部分人已经结婚。不管是体制内的公务员,还是体制外的“高级打工者”,或是自主创业的个体户,他们都要通过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得到社会认同。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产阶级的里一般会有几个“校友群”,对他们来说,这种通过学历和知识建立起来的身份认同感,远远比地域带来的认同感要强得多。
你可以看见中产用加了一个“xx大学校友团”,但是你未必会看见中产去参加一个鱼龙混杂的“xx老乡会”。从中产的身份认同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阶层,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是中产阶级的重要特征。
中产阶级的兴起也带旺了很多产业:他们热衷国外品牌催生了“代购”;他们喜欢自助旅游催生了大量“旅游攻略APP”;他们喜爱看美剧促进了职业字幕组的发展……在互联网世界上,中产阶级也是中国第一批网民。早期互联网世界的知识共享和社区建设,是这部分人的心血结晶。
中产阶级的脸谱从以上描述可以得出个大概,“拥有财富”是成为中产阶级的必要条件;但是,中产阶级的资格,是通过每一个个体奋斗而来,甚至说,大部分是在高考这场血腥战役中的赢家。
生活:从天之骄子到就业困境
在不久前的过去,中产阶级曾经是光芒四射。1999年起大学扩招或是一个起点,从那时开始,大学生就业变得艰难起来。人力资源开始贬值,知识阶层的优势地位不再,尤其是进入2006年之后,大学生显得严重过剩,对薪金的期望值不断降低。高竞争、高淘汰率加深了知识阶层就业的困境。
1985年出生的王争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现在北京某市级政府部门工作。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是由于父母一代人口基数太大,王争也赶上了生育高峰年代,那个时候,中小学还没有提出“减负”,为了将来能考上大学,从小学起就要先努力考上重点中学,所以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业余时间全部被奥数、作文、英语等各种辅导班填满。
好不容易考上重点中学,却发现高校开始扩招,很多当年上了普通中学甚至是职高的同学,也一样进入了大学,找工作的时候又站回一条起跑线上了。
“没有赶上‘70后们毕业包分配的年代,只好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但找到的工作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王争说,终于听父母的劝去考公务员,被录取的时候以为从此端上了铁饭碗,结果却发现这些年,政府机关的福利也在严重缩水,福利分房自然早已取消多年,终身聘用制也改为合同制,绩效考核、末位淘汰一样都不少,现在,连养老金也要并轨了。
以“供求决定价格”的朴素道理去理解,就能知道教育产业化,对中产阶级而言,是致命的打击。尽管职场人总是强调,“现在的大学生水平越来越低”,但不能改变大量高学历人才涌入而导致的市场竞争。
跟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的,是中产阶级竞争力的下降。近两年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了巨大的技术革新。很多中产阶掌握的技能,在科技更新浪潮中被边缘、被遗弃,而一部分中产阶级从“脑力工作者”沦为“普通技工”。
A君原是一位熟练的编辑,但因为传播方式的改变,他的技术已经跟不上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意味着,他必须要重新经历一次技术上的更新,才能重新获得竞争力。因此,他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攻读一个博士学位。很可能,A君攻读完博士学位,新闻传播又换了一个新玩法,毕竟像现在的直播、小视频的当红人士并不都是高学历,但都是年轻人。
近十年来,很多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教师开始实行以论文为指标的评价体系,编辑记者则要适应新媒体的写作,程序员的技能要求不断被更新,服务行业更是全面互联网化。对于很多知识阶层而言,必须面临艰巨的探索任务。
面对各种压力和前途危机,“再学习”成为了部分中产阶层的共识。从1991年中国9所高校开始正式招收MBA新生起,MBA迅猛发展,无数具有危机感的中产阶层选择将MBA作为自己的一个战场和跳板。同样的,在职研究生也越来越受到职场人士的青睐。在双休日,总有中产者的轿车密密麻麻停在大学校园的林荫道上。
价值观:从主流到逐渐被否定
与物质上的窘迫相比,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崩溃,才是他们焦虑的真正原因。
上升的途径无法打开。这一点是比较早期遇到的。中产阶级中的佼佼者,他们已经跨过了最大的几个陷阱,但在通往上层、顶层的步伐中遭遇了困境。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官场上、事业单位中,他们举步维艰、步步为营。中国的富豪阶层与特权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先天基因还是后天营养,都不足以让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上层社会有过多的交集。在涉及到权力与利益的交换中,中产阶级发现道路极其狭窄。那是一个更讲关系、资源、潜规则的世界,“背景”、“后台”、“靠山”等游戏规则,并非中产阶级所擅长,就算是有路子的企业家,要打通这样的关系,也不是容易的事。
知识崇拜的破灭。“知识就是力量,奋斗可以带来成功”,对中国的中产阶级而言,这是他们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中产阶级笃信知识的价值,他们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运用知识获得机会和财富,并且大多通过专业知识在所处的领域得到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但是,由于知识贬值,让他们竞争力下降。
此前一度消失的“读书无用论”,重新在农村出现。当知识无法兑现为财富时,农村人不再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承担更多费用。大批农村孩子辍学、弃考,据2015年华龙网的报道,重庆地区高考人数比例一度创下新低。“知识无用论”在某种意义上,否定了中产阶层所坚持的知识崇拜。
真正打击中产的,还不仅是“读书无用论”,而是与中产信仰背道而驰的“厚黑学”横行。在多个行业中,潜规则已经摆在那里。一些行走在灰色边缘的事,比如收回扣、收红包、敲诈勒索、刑讯逼供等,成为很多职场中人难以避免之困。
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中产阶级,普遍支持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中产阶级对西方文化比较认同,同时也具备不错的外语能力,甚至不少人也有过西方国家留学的经历,他们受益于全球市场竞争而带来的红利。大量的中产阶级任职于外企,这种打开国门自由竞争的方式,使得知识和智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也使得中产阶级得以更好成长。
但是,近些年的国际形势是保守势力开始抬头。底层民众开始表达自己的愤怒,反全球化思潮已经出现。
从英国公投脱欧、“伊斯兰国”卷土而来、土耳其“伊斯兰化”到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的强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利弊取舍,全世界开始进入一个自我意识复苏、排斥全球化的逆转时期。这个时期的到来犹如在寒冬里下了一场雨,对全世界的中产阶级而言,他们可能将要面对的,是不断萎缩的国际市场,还有在“本土意识”绑架下的精神困局。
在中国,由于南海问题引发的爱国热,就显示了中产与底层民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当草根民众开始高调爱国、转发“一点都不能少”的图片之时,遭到了中产阶层、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嘲笑。他们以撰文等方式,讥讽“抵制什么都不如抵制蠢货”。同样的,他们也遭到了草根民众的围攻。而人数更为众多的草根阶层,则显然在这场撕X大战中占有绝对优势。难怪有网友评论称,“中产阶级似乎已经站在了时代的对立面”。
资料来源:《凤凰周刊》、《经济学人》、百度百科、网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