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社大食堂兴起与没落

点击:0时间:2022-03-07 12:12:52

戚正欣

我家住在江苏泰兴县口岸镇上,从1957年秋季开始,我就进入了距家5公里的刁铺民办初级中学读书,吃住在学校,每周回家一趟,改善一下伙食,顺便拿些上学所需的钱物。

到了10月1日,口岸人民公社成立,随后,公社组织的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投入到全民炼钢和深翻土地的运动中,一时间,农村劳动力显得异常紧张,连回家做饭的时间都没有,有些老人和儿童的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根据上级布置和学习外地经验,口岸公社的各生产队普遍都办起了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刁铺的学校放学回家,母亲告诉我生产队已经发了通知,每家都不准烧饭了,都要到公共食堂去吃。我当时觉得这一切很新鲜,踊跃地跟随家人一起去了我们生产队的公共食堂。

食堂位于庆元桥东团结街中段,坐北朝南,三开间四进。这里原是一座私营杂货店,1956年底公私合营后,商业网点撤并,房子就空了下来,被利用来办起了公共食堂。

食堂前三进里每进摆放着从各家拉来的六七张八仙桌,两侧的墙上贴着写有宣传公共食堂优越性的标语,如“吃饭不要钱,想了几千年,如今实现了,快活似神仙”“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等。

食堂开办后的头几个月,我每周回家都要到食堂吃饭。当时食堂的伙食,早饭是稀饭馒头,中饭晚饭是大米饭,吃饭时的菜基本都是炒青菜,间或有点荤腥,另外还有可由人自取的冬瓜汤。虽然显得有些单调,但我在学校食堂吃饭也不过如此。何况逢到节日,每人还可以分到一勺红烧肉或半条红烧鱼。说实在的,吃食堂前我在家吃饭也没有吃得这样好过。

后来,国家粮食供应的形势日益严峻,粮库已不再像当初那样无限制地给食堂供应粮食。最让我難忘的是1960年的那个春节,当时公共食堂已难以为继,趁着过年正好宣布停灶一周,让大家各想各的办法,各自回家起火。

再后来,国家出台了一项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一夜之间,宣布所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一律作废……

摘编自《钟山风雨》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