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疆之美
张永军
国学大师季羡林这样说道,“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今天,我们带着憧憬、怀揣好奇,深入博大新疆,来探究和发现新疆的美。
民族之美
多元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大美新疆的独特气质。
新疆是一个民族种类多样和民族文化丰富的大融合地区。新疆共生活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47个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占全疆总人口的60%左右。全区98个县(区、市)中,没有一个只存在单一民族成分;也没有一个民族只居住在一个地方。
丰富多样的民族种类造就了新疆异彩纷呈的民族历史、民族歌舞、民族宗教、民族建筑、民族文学、民族服饰、民族教育、民族饮食、民族体育、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戏曲、民族工艺美术以及民风民俗等民族文化。
聆听“华夏瑰宝”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驻足吐鲁番坎儿井、龟兹石窟、小河墓地,仰望穿越万丈悬崖的“达瓦孜”、饱经风霜的北庭故城、玄妙无比的恰尔格尔鹿石,抚摸造型别致的铜壶、技艺精湛的摇床、音色传神的纳衣……不禁令人赞叹新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既卓然独立、各树一帜,又深沉博大、古朴鲜活。
文化之美
新疆民族文化的悠久性和影响的深刻性体现着新疆的文化之美。
今天,新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无数次证明:新疆从来就不是一块孤立、封闭的土地。她与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西亚早期波斯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希腊文明的联系,很早就开始了;她不愧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荟萃之地。
新疆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在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吉日嘎勒、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台地等均发现了旧石器遗迹。公元前2000年,新疆各地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东疆地区青铜文化的来源主要与其东面的甘青地区较早阶段的青铜文化有密切关系。北疆地区的青铜文化遗存,是中亚哈萨克斯坦和南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文化的产物。伊犁河流域的青铜文化来源于中亚七河地区和伊塞克湖地区的青铜文化。帕米尔及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青铜文化,是以楚斯特文化为代表的中亚费尔干纳及南塔吉克斯坦的青铜文化不断东进的结果。这一时期,新疆多源性文化结构系统并存、多种发展模式并存的格局开始形成。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新疆光彩夺目的民族传统文化,留存了众多令人目不暇接、不胜枚举的珍贵文物古迹:距今万余年塔什库尔干吉日嘎勒遗址的木炭灰烬地层标本:公元前5-4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塞克人的香宝宝古墓群;阅尽3000余年沧桑、晶莹光洁依旧的和田玉斧;逝而不朽3000年、享誉世界的“楼兰美女”;震惊中外的西域汉代文物极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高昌故城;出土于1800多年前的楼兰、极具中原文化风格的木彩棺图;始建于公元6-8世纪、面积不足4平方米、曾沿用400年的于闻佛国遗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小佛寺——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创作于11世纪的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典籍;“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它们为世人触摸璀璨耀眼的西域文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开启了一扇扇斑斓的门窗,已经并将长期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和旅游观光的热点,在国内外产生深刻的影响。
风光之美
新疆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新疆拥有无数美景奇观。在天地造化之间,新疆的大地之美、河湖之美、生命之美令人心驰神往。
新疆的大地,包容了浩瀚的沙漠、戈壁。地质的变迁,崛起了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三条亚欧大陆的巨大山系,围成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以及无数的山间盆地。山地与盆地相间、荒漠与绿洲对峙,形成新疆与众不同的地貌。温宿大峡谷曾是通往南北天山古代驿路夏特古道的必经之地。它呈现了世界地质史上独有的盐丘喀斯特地貌。行走其中,视野时而开阔,时而郁闭;峰回路转,万仞攒空,极具震撼力。而天山大峡谷的迷人之处,更在于神秘的阿艾石窟。石窟距谷口不足2公里,高悬于绝壁之上。据考证,石窟建于盛唐初期。窟内三面皆有残存的壁画,其上竟然罕有地出现了汉字!而乌尔禾魔鬼城、罗布泊洼地的雅丹地貌群,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自然地理一绝。那里鬼斧神工的丘陵造型、幻如魔境的日出日落,莫不使人惊叹赞绝。
高峻绵延的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蜿蜒起伏、峰峦叠嶂,犹如三座巨大的“湿岛”,为新疆提供了生命之水。由托木尔、科克萨依、音苏盖提、天山一号等中国一半的冰川组成的“冰川王国”,为我们呈现了热烈的“冰上嘉年华”。冬日,在天山深处,白的冰雪、绿的松杉,牧村小屋、农家小院,雪野中徜徉的牛羊、冰河上汲水的姑娘……如同一幅幅水墨丹青,恬静动人。神秘惊艳的喀纳斯湖、博斯腾湖,纯净高贵的塞里木湖,同为中国最知名、最美的湖泊。天山之南,走过200万年沧海桑田的罗布泊,至今仍没有一人能够只身穿越,是探险家最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被新疆人深情地唤做“生命之河、母亲之河”。号称“无缰之马”的塔里木河流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河道曲折、汊流众多、芦苇水草浩浩荡荡,俨然“水上迷宫”。塔河两岸胡杨林浓荫蔽日、沃野千里。塔里木河流域,还是世界四大古代文化体系汇集之地,被视为“世界文化的摇篮”和打开世界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
生命之美
新疆的生命之美充满传奇。远古的暖湿海洋性气候,赐予今日新疆大面积硅化木和恐龙化石群。随着地壳运动,海水逐渐退去,荒漠大面积生成,“沙漠之魂”胡杨如期而至。作为世界上古老、珍稀的树种,胡杨被称做植物界的“活化石”。秋日,在蓝天下,在金黄色的沙海上,大片大片的胡杨林飘浮着金黄色的云朵,托举起金黄色的生命。“活着昂首一千年,死后挺立一千年,倒下不朽一千年”,胡杨传奇、伟大、向死而生的生命品格已深深融铸在新疆厚重的文化底蕴中。而火洲翡翠——葡萄、森林神殿——云杉、柏拉图的徘徊花——玫瑰、恋乡之果——香梨、树下的美人——沙枣、绿洲上的银柱——白杨、紫色的期待——薰衣草等等无数传奇的植物,又像一盏盏灯,在新疆的高原、河谷、荒漠、绿洲间,点燃了令人迷醉的光。新疆的动物世界同样特异。野马、野骆驼、野牦牛、野驴、雪豹、藏羚羊……在戈壁、在荒漠、在高原、在河谷,在它们怡然自得的家园各领风骚。
风情之美
新疆的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锡伯、满、俄罗斯等民族的音乐歌舞、礼仪习俗、服饰装束、节日庆典、风味佳肴、体育运动等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歌舞艺术,它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蜚声中外、名扬天下,不愧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于阗乐舞就已传入中原,深受人民喜爱。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生动反映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而各民族的歌舞艺术都具有本民族极其鲜明的特点。维吾尔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新疆歌舞集大成者,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巨大的艺术成就、丰富的思想内涵举世瞩目。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哈萨克谚语说“歌和马是哈萨克的翅膀”。哈萨克族民歌悠扬、高亢,在冬不拉乐器的伴奏下,草原意境分外强烈;哈萨克族舞蹈极富动感,多用“动肩”、“马步”。柯尔克孜民歌节奏明快、热情活泼,舞蹈中以“挑肩”最富特色,女性舞蹈中常有吹“口弦”的动作,这在其他民族中是没有的……
不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还是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回族,大家在见面的时候都以右手抚胸,频频点头行礼,说声“萨拉姆!”“萨拉姆”包含“您好”、“向您问安”的意思,表达了尊敬别人的心意。无论在城市、乡村,到处都可以见到少数民族群众谦虚、恭敬、诚恳相待的动人情景。
飘逸的艾得莱斯、小巧的维吾尔花帽、彪悍的哈萨克羊皮大氅、大气的乌孜别克衣裙、粗犷的蒙古袍、艳丽的塔吉克少女装……五彩缤纷、花样繁多的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散发出别样的西域风情。
新疆不愧为民族节日的海洋。除了传统的开斋节、宰牲节,一年中维吾尔族还要欢度诺鲁孜节、白雪节、拜拉特节、圣纪节、法蒂玛忌日、盖尔德夜、喝水节、撒拉节、播种节、萨依勒节等;除了传统的春节,一年中蒙古族还有麦德尔节、塔克恩节、点灯节;锡伯族还要欢度杜因拜专扎坤节(也称“西迁”纪念日)……
新疆的清真饮食文化以传统风味小吃和特色菜最具代表性,如风靡全国的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饭、大盘鸡等,它们不但体现出各民族的智慧,更体现了新疆民俗风情和伊斯兰文化。如今,直径1米、如车轮般的库车大馕及五颜六色的新和彩色大馕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竞技与游戏。赛马、叼羊是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酷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姑娘追”是哈萨克人特有的民间马上活动,它既展示了青年男女们精湛的骑术和健壮的体魄,又抒发和传递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被人们称为“勇敢者游戏”的维吾尔族“达瓦孜”绝技,在南疆已世代相传420多年。
这就是新疆,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民族的多样、文化的多元、风光的多维、生命的多重、风情的多种,还体现在它的经济活力、精神品质和文明荟萃,这就是新疆之美,—个来了就不想走,—个令人神往,—个令人胸怀广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