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日作家萨苏:让抗战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点击:0时间:2022-03-15 05:43:33

张群

采访萨苏,纯属偶然。那是在采访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时,吴馆长透露的,他说最近打算请旅日作家、中国抗战史专家萨苏先生来宁讲抗战历史,因为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设立了一个“抗战大讲堂”。

铜陵的老虎也“抗战”

萨苏说,中国赢得抗战胜利,国共为首的抗日统一战线是主导因素。事实上很多力量都加入进来了,人不分老幼,地无分南北,都在守土抗战,就连中国的野生动物也在帮着“打鬼子”。

抗战时期的安徽铜陵的丛山密林中,华南虎经常出没。以往,这里从未发生过老虎袭击人的记录,自从日本人在铜陵设立据点后,就发生了哨兵被老虎咬死并拖走吃掉的事。据点里的鬼子被老虎咬怕了,出来扫荡收敛了许多。

萨苏解释说,为什么铜陵的老虎不咬中国人,而专门去咬日本人?他推测有两个原因:第一,日本兵出来都戴钢盔,当地老虎从来没见过人戴这么个东西,觉得奇怪;第二,日本兵的鞋子和中国人穿的鞋子不一样,他们大脚趾和其余四个小脚趾是分开的。这样,走在路上留下的印记像一头牛的脚印,所以老虎有可能认为,这些鬼子是一种特殊的“牛”而不是人,因此就扑上去把他们吃了。

这件事传到日军高层,高层还专门给日本东京的上野动物园写了封信,信中请教如何才能打死老虎。在得到上野动物园专家的指点后,日军派出了100多人的队伍全副武装从据点里出来打老虎,并且围住了一只。那天恰巧冒出了两只老虎,一个搜索的鬼子被从外面进来的一只老虎给扑倒了,为被围的那只老虎打开了一个缺口。最后,两只老虎里应外合,双双成功脱逃。

萨苏还和记者说起了一件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广东崖山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抗战的故事:抗战兴起,宋太祖后人中一位一边开报馆,一边在澳门做生意的“土豪”赵其休召集族人300多人,不但在陆地上组织游击队和日军作战,还把自己做生意的武装机帆船“海鲤号”改造成所谓的“装甲炮舰”,并改名为“岳飞号”,舰上的“大炮”竟然是明代红夷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

后来成为四邑游击队队长的这位报馆馆长,在与日寇决战中,居然击毙过一名日军少佐。日军战史还记载了这支游击队袭击日军的路线,以及宋太祖后人的“岳飞号”装甲炮舰和日军巡逻艇在广东崖山激烈的战斗经过。记载中称,日军打“岳飞号”装甲炮舰时未曾奏效,而他们反攻日军时,却抓了日军的一条巡逻艇。为此,当地军政首脑张发奎还为他们写了一副对联,内容是“毋忝于国,毋忝于宗,两代河山留正气;不屈于元,不屈于日,三江风月吊忠魂。”那么多抗日将领中,大约也只有此人的身世和这副对联珠联璧合吧。

电脑工程师变身抗战史专家

萨苏本名弓云,汉族,原籍河北,1970年生于北京。原本是位电脑工程师,按他自己说,不知道怎么就稀里糊涂成了个作家,而且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抗战史研究专家。

萨苏说,在对比中日双方的史料时,在日本可以看到很多历史真相和细节。比如一位八路军干部,中国史料中只是记录他牺牲了,没有什么细节。可是日方却记录下来他被俘后在押送的途中,高呼着“共产党万岁”跳进一口枯井而死,这就增加了历史的悲壮性。

在日本,萨苏还意外地搜集到了许多“抗联”的老照片,还将自己淘来的45张与“东北抗联”相关的照片捐赠到东北抗联纪念馆。由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匮乏,国内留下的影像资料极其罕见。而日本人的史料则记载很细,至今仍留有侵略东北的大量图片、文字、实物乃至活着的参战者,这对研究“东北抗日联军”弥足珍贵。萨苏捐赠的相关照片反映了日军在东北一面坡围剿赵尚志烈士、抗联密营等相关珍贵史实,这在国内属于首次披露。

历史的真实靠细节体现

中国人对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了解很深的人并不多,充其量只是个梗概,年轻人更是听之惘然。萨苏告诉记者,这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70年前,约1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始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3年间,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一笔。

是什么触动萨苏去写这段历史教科书里读不到的历史的呢?说起来又要从他旅居日本说起了。因为,在日本,日本人能为中国远征军出大画册记录这支打败他们的军队,我们自己难道不该也做些努力?因此,这才有了这本《突破缅北的鹰》的出版。

在东北,从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日本投降,“抗联”从未停止过抵抗。一支原本5万人的队伍拼到最后只剩下约1000人了,接连两任总司令都牺牲了。这场漫长而坚韧的抵抗,令人动容。在研究从日本得到的细节中,萨苏还有一个新发现,那就是东北从来没有全境沦陷过!这一点,打破了一般公众的认知。

支撑萨苏这一结论的是他从日本搜罗回来的几张当年日军地图,其中有一张有“五常山区有‘双龙残匪,尚未被剿灭”等字样。而令日军头疼的所谓“双龙残匪”,即“东北抗联”第十军军长汪亚臣的部队。

骄横的日军还曾经以八路军为师,这个细节是萨苏从日军后勤史专家青木孝治所著《陆军铁帽物语》一书中找到的,此事就发生在1944年的山东境内。青木孝治在书中写到:那一年他还只是日军第五十九师团的一个兵,后来在作战中负了伤,他的旅团长被八路军一名神枪手一枪毙命。原本应付国民党军队绰绰有余的日军,竟然被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打得焦头烂额。因此日军也学八路军打起了游击战。

另外萨苏还发现有一本叫做《支那边区研究》的书,从这本书中能看到日军对八路军的战法研究很细致,他们将八路军能征善战归结为“军政素质好、荣誉感强、组织体系特别”。“有了这样的史料记载,那些认为八路军小打小闹、游而不击的观点自然不攻自破,遗憾的是,这些在国内史料中很少提及。”萨苏说。

萨苏所搜集的日本史料,另有一类属于“日军灭自己威风”的史料。例如,在一本名为《春兵团战斗记》的书里提及,八路军曾经消灭过一支日军坦克部队,用的是火攻智取。后来萨苏在查阅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的军史时,读到了同样的内容,这些互为印证的史料细节最终使萨苏确认这件事情确实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萨苏还有一张照片,记录的正是日军的这场惨败,而这张照片正是日军自己当年打扫战场时所拍。

萨苏的研究十分广泛,细到日军的伙食也涉及到了。据记者所知,目前中国似乎还没有关于日本二战野战食品的研究介绍。中国大陆以为二战期间日军的口粮很差。实际上,日军的饮食是一个完整而且科学的体系,比当年的国军的伙食先进了几十年,比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敌后游击队的伙食,那更是无从可比。

日军的压缩干粮在整个二战中更是独树一帜。记者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部队服兵役时参加攻打一座无名岛屿的演习,才尝到这种压缩干粮,可见当年日军后勤的先进性。

日本人很喜欢鲜肉,他们每到一处就把中国农民的牛、猪、羊、鸡、鸭扫荡一空。日军所食用的新鲜蔬菜都是在中国当地强行抢来的。在汪伪政权控制区的城市,日军采用军票购买的方式来获取。实际上日军军票并不容易兑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堆废纸。

至于中国军人和八路军的伙食,说起来真是可怜。国军主食为一顿三两米饭,米也不是大米,能找到什么米就是什么米。再说,国军在抗战期间,根本没有一天三顿饭一说。战斗期间国军士兵伙食就更差了。日军的饼干、肉罐头这些,国军绝大部分士兵连罐头啥样子都没有看过,有的人一辈子没吃过饼干。比如淞沪会战打了3个月,国军后方伙夫烧好了饭,然后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由于日军空军强大,陆军炮火猛烈,白天送饭基本不可能,所以一般也就是黄昏时送一次饭,士兵一天只能吃一顿。

在著名的万家岭战役中,到处都是山地激战,伙夫几乎是爬着一点点前进。往往一顿饭送上来就要一两天时间,饭到国军士兵手中已经是发霉变质,有的甚至都已经长了毛。勇敢的伙夫们为了送这顿饭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日本写抗战故事

至于怎么想起来写《国破山河在》这样一本书,是萨苏在一次到日本某个佛寺访问时,偶然看到一个日军步兵少佐的墓碑而缘起。碑文说明,这个叫福井义的军官1933年战死在齐齐哈尔附近。结果发现,这位福井义是1933年年初在“讨伐马占山之役”中被击毙的。在萨苏找到的文献中,有日军和马占山将军所部交锋的大量史料和照片,显示在日军侵占黑龙江的过程中,中国军队进行的艰苦顽强的抵抗,这些都是在国内不曾见到的资料。

萨苏告诉记者,《国破山河在》这本书的封面照片是一张日本记者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是中国的一辆六吨半重的战车冲向日本军队的照片。在这本书后面的页面里就有这辆战车被日本军队击毁的照片,他们把这辆战车击毁以后,从驾车者的胸口的口袋里取出一个证件来,此人为中国装甲兵团第二连的一个排长,姓钱,是个满族人,我看了这个以后非常感动。

萨苏的老家是河北,在那片土地上,八路军冀中十七团、十八团曾威震幽燕。活了103岁的原河北省高等法院孙光瑞院长曾是当地抗击日寇的英雄。萨苏的祖母说过一段远比传奇要沉重的事情:“孙光瑞的部队打鬼子,八路军招兵500人,同时就要做250 口棺材。一仗下来村里许多家成了烈属。可是再招兵,还是招多少有多少!”可见国人的血性!

寻访中,萨苏发现了一位叫做稻垣三郎的日本老兵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到过一个“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这件事。当时,稻垣所部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在淮北某地的顽强抵抗,占领我方阵地。他们在我方阵地上,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这具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见到这样的情景,日军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说明中国士兵作战是怎样被迫的,以此来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日军还找了几名被俘的中国伤员询问,中国伤兵说出的话,却完全出乎了所有日军的预料:这个“少年士兵”是一名机枪班长,他的家就在阵地后面的村子里。战斗开始前,他招集阵地上的弟兄们,对大家讲:要么打退日军,要么战死,丢了阵地自己无颜回家。说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铁索,将自己锁在了机枪的支架上,不顾长官的劝阻,将钥匙远远地抛入了河中。

萨苏其人和他的家

萨苏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读的是图书情报系。萨苏的父亲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写军史受舅舅影响较大,因为舅舅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历史学家。

萨苏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保利大厦做侍应生,后来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中共中央办公厅西苑出版社出版顾问等职。曾出版过《梦里关山走遍》、《与"鬼"为邻》、《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尊严不是无代价的》、《突破缅北的鹰》、《铁在烧》、《退后一步是家园》、《兵进北边》、《世界海军史探奇》等与军史相关的著作;还写出过其他如《中国厨子》、《嫁给太监》、《北京段子》等多部著作。

至于萨苏这个笔名还引起了一些误会,有人问萨苏是不是清朝海军大臣的后代。萨苏告诉记者,用此笔名与写一个北京机场的真实故事有关(不宜用真名),也与自己搞研究和创作用的都是业余时间,不想让老板造成误会。取笔名的时候,旁边一位日本同事正在看一本书,他用日语说这本书“不错”,这个“不错”的音就是“萨苏”这个音。萨苏说:“我听着觉得挺响亮的,而且萨苏两个字都有草字头,自己不就是个草根吗?两个草字头就更好了。于是随手用了萨苏这个名字直到现在”。实际上,萨苏之前也用过其他的笔名,如“敌后武攻队”,因为当时他在日本提供了很多抗日的史料,而且敌后武攻队是他老家故乡的一支队伍,但是后来发现还是萨苏这个名字更适合。

萨苏的夫人是位日本女性,记者忍不住询问为什么找日本女性做妻子。萨苏的回答挺有趣:“我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老婆,只好在日本找了。”至于说到为什么会在日本工作、定居时,他说这纯属偶然和顺其自然的事情。现在,萨苏就在北京和大阪两边跑,并不固定在国内或是日本,看需要而定。

至于说到怎么娶到日本妻子时,那还真的是有缘人千里姻缘一线牵呢。那是1995年萨苏到中国上海的嘉定讲课而和现在的夫人相识的。那时的她是萨苏所供职的公司医疗部的客户,萨苏讲课时,她自然在场。讲课时萨苏为了提起大家的情绪,就讲了个有关日本人的笑话。众人哈哈大笑。萨苏并不知道会场还坐着个日本人。这位日本人下课以后来找萨苏聊天,萨苏还以为邂逅了一位江南佳丽呢……就这样,天生的一对年轻人相识了。

其后,他们暇时一同骑车出榆关,游北戴河,走津门,十分投缘。

对方是扶桑之女,关系要不要继续发展?多谋善断的奶奶详细问过两人相识经过,并见面“考察”后,告诉萨苏,对他这位日本女朋友印象不错,至于哪国人并不在意,人好最重要。

如今,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女儿爱佳今年也有10岁了。夫人贤惠、女儿漂亮、丈夫智慧,令人羡慕的一家人!

标签: 日军 萨苏 日本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