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消费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点击:0时间:2022-03-25 03:31:18

眭海霞++陈俊江

[摘要] 新常态下文化消费正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牵引着国民经济转型发展。本文以成都为实例,基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前扩大文化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以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供给以及消费保障为视角,提出了新常态下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消费 经济增长 新常态 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 F0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3-0088-05

[作者简介] 眭海霞(1979 — ),女,山西昔阳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陈俊江(1976 —),四川眉山人,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文化消费作为大众消费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也关系着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牵引着国民经济转型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业态创新,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这为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南。本文以成都市为实例,研究探索扩大文化消费的诸多问题,以探索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

一、成都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

(一)文化消费支出总量稳步增长,但增速波动较大

党的十六大以来,成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全市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成都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2002~2014年,成都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保持稳步增长,由2002年的74.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99亿元,增长了近3倍,年均增速达12.3%。然而,文化消费支出增速出现较大波动,其中2011~2014年文化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在2002~2014年中处于较低的水平(见图1)。

(二)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拉大,但差距增速下降

2002~2014年,成都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差距由49.8亿元逐渐加大至226.2亿元,差距增长了3.2倍,差距年均增长率为12.8%;然而,2011~2014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增速明显下降,低于差距年均增速(见图2)。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偏低

2002~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微降,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比每年都低于城镇文化消费支出占比2.6~7.5个百分点(见图3)。虽然至2010年跌入低谷以来,全市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比连续4年逐年攀升,总共增长3.2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02~2006年的水平。这充分说明,成都市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教育消费支出比重呈明显下降态势

2002~2014年,成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的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教育消费和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均呈增长态势,但是文化娱乐用品支出和教育支出所占比重均呈下降态势。其中,教育支出比重下降幅度更显著,由2002年的55.7%下降到2014年31.0%。相应地,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呈明显上升态势,由2002年的15.7%上升到2014年的49.6%,逐渐超过教育支出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见图4)。

测算结果表明,成都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大约1.32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教育消费和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分别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约1.58、2.09和1个百分点。

二、成都扩大文化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文化消费需求的直接动因。近年来,随着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相对较稳定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也逐步增长。但与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名城相比较,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因此文化消费水平也相对偏低(见表1)。

(二)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是决定文化消费供给的主导因素。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文化产业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目前也存在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例如,文化产业尚未成为支柱性产业,文化企业竞争实力不强,体制机制不顺畅,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深度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成都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持续发展。

(三)居民受教育水平滞后

作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城乡居民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对文化的审美能力往往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因此对文化消费的领域更广、数量更多,能够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中大学及以上程度人口占比为16.67%,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9.43个百分点,但与北京(31.50%)、南京(26.12%)、西安(22.01%)等城市相比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成都市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落后。

(四)文化消费政策亟待完善

政策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消费需求和供给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近年来,成都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和实施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成都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但为提高成都文化消费水平,亟须进一步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解决成都市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和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问题,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三、新常态下扩大文化消费和endprint

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消费能力视角:提高居民文化购买力水平

1.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而言,一是要通过促进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收入方面的难题。继续深化实施优先就业战略,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健全失业防范和调控机制等措施,降低城镇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二是要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与收入分配机制。职工工资的增长,既要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又要与单位效益以及个人效益相联系,形成科技成果参与收益分配的长效机制。三是要继续提高全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适当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和基本医疗保险水平,逐步提高退休养老金水平以及最低生活标准,从整体上提高城镇居民的购买能力。四是要正确引导居民投融资,拓展多元化的增收渠道,使可转换公司债券、银行次级债券以及私募基金产品等都成为城镇居民投资增收的工具。对农村居民而言,一是要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大规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大力度推动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使农村居民的经营向上下产业链延伸,扩大农业收益增加的空间。三是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成都新型城镇化,分步骤、分阶段有序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维护农民工权益,增加进城农民劳动收入。四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抵押物的处置机制,保障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2. 降低物质生活成本和文化消费成本。要逐步建立健全覆盖成都常住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常住人口在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保障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进城农民市民化的成本消化难题,从而降低物质生活消费对文化消费的挤占效应;要继续推进社会福利制度和救助制度改革,通过减轻税收负担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物质生活成本;对文化生产和服务类企业进行税收优惠、补贴等,促使企业降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对中低收入群体及学生进行文化消费补贴、减免费用,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二)消费意愿视角:正确引导居民文化消费

1. 培育居民文化消费理念。通过多元化手段进行文化主题宣传和互动式宣传,编制和发放全市和各区县的文化消费指南,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理念;鼓励出版、广播影视、演艺、艺术品、数字动漫等企业到社区和各单位开展文化消费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鼓励各社区、各种体制的单位组织开展书法、绘画、棋类、球类等健康文体娱乐活动,积极为社区成员和单位职工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培养文化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环境。

2. 引导文化消费转型升级。积极开展文化专业知识教育培训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文化鉴赏水平,从整体上提升成都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提振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引导城乡居民重塑文化消费理念,由消遣娱乐型文化消费转移到发展型、智力型文化消费(例如教育消费);在社交型文化消费方面,倡导文明简朴新风,遏制人情消费、跟风消费以及铺张消费等非理性、不健康消费现象。

(三)消费供给视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形成由市场决定、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监督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改革,搭建面向全市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推动形成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常态。充分把握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构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继续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体资源,深化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丰富新兴文化业态;优先扶持融合发展的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文化骨干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壮大成为骨干企业。三是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按照公平与效率原则,延续和规范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及时完善和更新不符合实际的旧政策,探索和制定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政策,妥善处理各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

2. 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是满足基本文化需求和个性文化需求。通过“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国际熊猫灯会”、“武侯祠大庙会”、“人日游草堂”、“金沙太阳节”、“成都美食节”等品牌活动,促进大众文化消费,坚持让大众文化唱主角。兼顾区域文化差异,继续开展“一县一品、一村一特”文体活动;同时构建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市场,满足高品质消费和个性化消费的需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无息、低息以及可分期付款的信贷产品,活跃文化消费市场,激发中低收入群体的潜在文化消费需求。二是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上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鼓励数字文化产品研发生产;在营销上开拓低成本的数字化新型流通渠道,以创新供给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的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文化消费升级;积极开展文化市场调研,不断挖掘市场新需求,以此推动供给再创新,构建供给升级与消费升级相互提振的新格局。三是优化文化消费结构,推动教育消费升级。加强对教育消费市场的检测、预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给比例;加大对教育类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以“更求知、更互动、更数字化”的新理念,助推培训项目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教育培训项目,用新产品、新理念助力成都教育市场打开新的消费格局。

(四)消费保障视角:抓好文化消费软硬环境建设

1. 积极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全市已有公共文化项目的改建扩建,规划新建一批公共文化项目。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改进政府筹资、用资方式,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借鉴北京市促进文化消费的做法,对于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的文化消费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可根据项目规模、质量和功能,申请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同时,加强公共管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与数字化,扩大文化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影响力。endprint

2.规范文化消费市场。完善维权机制,加强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文化市场公平竞争,健全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和设计发展的产权制度;规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正确引导市场定价,逐步建立由文化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定价机制和调价机制;构建文化消费市场监测、管理与评价体系,为准确掌握全市文化消费状况、防范社会舆情风险、维护公平交易和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研究制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增长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 2016-3-18(1).

[2] 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成都市统计学会.成都统计年鉴(2015)[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 余梦秋.成都市文化产业呈现的新特点及其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A]. 《成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成都城市发展报告(2013—2014年)[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343-344.

[4] 万众颖.中国文化消费区域分布研究[A].中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消费报告 (2014)[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2.

[5] 陈锡文.六大措施提高农民收入 让有条件农民落户城镇[EB/OL]. (2016-01-28).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391.html.

Case Study on Cultural Consumption as New Economic Engine

Sui Haixia, Chen Junjiang

( Chengdu Academ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72 )

Abstract: Under the “New Normal”,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becoming a new growth engine for China's economy, and lead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e consumption in Chengdu and major problems affecting the expansion of culture consump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expand culture consumption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 terms of consumption ability, willingness, supply and protection.

Keywords: cultural consump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Normal, Chengdu

(收稿日期:2016-05-21 责任编辑:垠 喜)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