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越半个世纪的书坛情缘

点击:0时间:2022-04-01 23:10:32

王正龙

一部原本与《三国》、《水浒》齐名的扬州评话《八窍珠》,流传民间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为了传承这部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心记口述,倾其毕生心血,创造了非凡的书坛奇迹。

“话说焦老太太挨了一巴掌之后向后跌倒,没想到老太太少年时练就了铁布衫功,她虽然跌倒,一颗牙都没得的瘪嘴却牙关紧咬……”在镇江蒋乔街道凤凰家园社区会议中心内,江苏“非遗”传承人、扬州评话艺人黄俊章正在讲述扬州评话传统书目《八窍珠》中的最后一回,赢得了全场观众一阵阵掌声。

据了解,扬州评话是镇江市江苏省省级“非遗”重点保护项目之一,曾在镇江风靡一时,最鼎盛时市区就有书场36所,素有“扬州评话镇江说”之美誉。其中,可与《三国》、《水浒》齐名的扬州评话《八窍珠》,在评话界有着“慢《三国》,秀《水浒》,有钱买不到的《八窍珠》”之说。故事以明代天启年间的传世珍宝“八窍珠”失而复得为线索,讲述了忠良后代、江湖义士与魏忠贤、梁彦山等奸臣斗智斗勇的故事,也是黄俊章的三代家传书目。祖父黄干章、父亲黄少章和他,相继是《八窍珠》的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

黄俊章于2011年被江苏省文化厅列为省级“非遗”扬州评话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目前唯一能够完整讲述《八窍珠》全本的扬州评话艺术家。《八窍珠》几乎没有任何文本资料,他全凭苦心积累,一字一句在心里汇聚成“书海”,并口述由专人用文字编纂成书。《八窍珠》不仅是中国曲艺文化的宝贵财富,也记录了黄俊章老艺人为抢救、保护和传承《八窍珠》的非凡人生。

学说《八窍珠》不忘初心苦追求

现年己74岁高龄的黄俊章,身体硬朗,精神矍爍,十分健谈。他说,中国曲艺,大多讲究师承关系。而在扬州,登台说书多为家传,子承父业往往才算“正统”。说起《八窍珠》这部书,很多老书迷都津津乐道。和王派《水浒》、康派《三国》一样,《八窍珠》也有着严格的传承体系。有史可考的,就有三支传承体系。但其中有两支,已经失传,唯独剩下来的一支,由清末民初的扬州评话艺人孙干臣下传,一直到扬州的黄少章,就已经是第五代了,而黄少章正是黄俊章的父亲。

黄俊章回忆,小时候被说评话走南闯北、养家糊口的父亲耳濡目染, 十分祟拜。因此,他从小便随父学说评书,并对这门艺术的兴趣越来越大,评书技艺也日渐成熟。特别是跟着父亲到上海后,他常“溜”进扬州评话、苏州弹词、北方大鼓等书场,听“各门各派”的演出,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只见父亲一坐上书台,说笑逗唱,声情并茂的评述,不断激起听众的喝彩叫好。黄俊章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说书这门艺术,争取“子承父业”,发扬光大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八窍珠》中有上百个人物,从官场到民间,其身份、地位、方言等不尽相同,书中杀赃官、除恶霸、铲叛贼、辅忠良等情节,内容跌宕起伏,妙趣横生。黄俊章学说《八窍珠》也吃尽了苦头。1962年初,黄俊章正式拜父亲为师,学说《八窍珠》,闲暇时跟父亲在台上学,把所有的故事情节都记在脑子里,第二天再说给父亲听,让父亲悉心点拨、纠正,酷暑寒冬,从不间断。他感到书中最精华也是最难记的就是诗词歌赋,要下许多功夫苦读熟记。

1963年元旦,初出茅庐的黄俊章便在镇江市郊高资文化站开始说书,同年春节又赶到南京六合文昌书场演出,观众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在父亲悉心指点下,年轻的黄俊章开始独当一面。

黄俊章说:“为了扬州评话这项‘非遗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我不懈怠,我要坚持下去!”痴心追梦终不悔,一心只做说书人,就这样,50多年来,黄俊章勤奋耕耘,孜孜不倦,以一个扬州评话艺人的拳拳之心,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人生的答卷。

传承《八窍珠》博采众长闯新路

扬州评话鼎盛时期在上世纪初,当时说《八窍珠》的有二三十人,其中,说得最好的就是朱德春。黄俊章记得他的姑伯父、著名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曾经说过:“说书,就一定要像朱德春那个样子,那才是说书。”因此,黄氏版的《八窍珠》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朱德春的表演特长。建国初期,《八窍珠》的说书人还有五位,他们被称为《八窍珠》的“金银铜铁锡”,黄俊章的父亲黄少章就是排名第一的“金”。黄少章在1963年去世后,扬州评话《八窍珠》的传承受到严重影响,而这个重任和使命必须由黄俊章来担当。

在旧社会,曲艺界同行都是冤家。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说书艺人都要靠说书门票养家糊口。自己的绝活,千万不能让同行学去。然而,黄少章在世的时候,就曾对黄俊章说:“自己说《八窍珠》也有说不好的时候,你真该听听朱德春是怎么说《八窍珠》的。”尽管如此,黄少章也不好意思前去学习。一次当黄少章在镇江茶馆喝茶时,被朱德春慷慨地邀请进书场,黄少章在听完朱德春的评话后,吸收了其风格和技艺,使自身得到了提升。

黄俊章和王筱堂是亲表弟兄。王筱堂把黄俊章带到镇江后,经常在业余时间,和他切磋技艺。比如为了琢磨一个扎枪的动作,王筱堂对黄俊章总是手把手的点拨、传授,直到把黄俊章教会了他才离开。

黄俊章还找到了学识非常渊博的学者、父亲的拜把兄弟沈应龙(著名扬州评话女艺术家沈荫彭之父),尽管他不说书,但对黄少章的评书了如指掌。得知黄俊章说书的时候,沈应龙也是每场必到。黄俊章说错的地方,他都会当面提出意见,并一一指出不当之处,对其前因后果,分析得头头是道。

有了这些老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努力,黄俊章的评书,自然说得越来越好。去外地说书,几家书场同时开讲,到最后黄俊章书场里的书客往往是最多的。

但是,到了“文革”时期,书说不起来了。他也进入了镇江市搪瓷厂,成为了一名工人。虽然很辛苦,每天叉着很多器皿,站在数百摄氏度的高温炉前烧制搪瓷,但他仍心系《八窍珠》……直到1980年春节,一生酷爱说书的黄俊章又“重操旧业”,登台演说起《八窍珠》。他神采飞扬,声音宏亮,听众们个个叫好。

为传承和弘扬扬州评话这项民间传统艺术,三年前,黄俊章正式接收了来自扬州电台一位节目主持人祝乐为徒。令他欣慰的是,现在祝乐评书技艺日渐成熟,已能登台演出。另外,他还从镇江市少年宫物色了9位中小学生,对他们进行基础训练,每周其中一位会在镇江甘露寺书场为游客们演一段扬州评话。

抢救《八窍珠》书坛守望半世纪

2009年,镇江市久负盛名的“扬州评话”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从明末开始,到清代中叶达到鼎盛,流传于苏中、苏北和镇江、南京、上海以及安徽等地。为保护、传承这个项目,镇江市民间文化艺术馆自2013年4月开始,特邀黄俊章在镇江“文心书场”花费了半年时间连续开讲了40场,每场两小时的全本《八窍珠》。在向书友和市民提供免费听书的同时,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还组织专人在书场进行录像保存,2014年又面向社会招募了10位文化志愿者,对该录音进行电脑文字稿的输入和核对工作,并邀请了吴林森、方范等本土著名民间艺术家根据黄俊章的口述材料,整理成为100多万字的文字稿。前后历时3年,终于在2016年国庆节前夕正式出版发行。

《八窍珠》的出版,是镇江市抢救濒危非遗名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江苏省在抢救与保护”非遗”工作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对此,黄老深有体会:“我是一个说书人,人都说‘说书人能说会道,可今天在这样的场合我激动的心情却不知从何说起,为了出版这部书我足足守望了50多年啊!”他又说,扬州评话《八窍珠》是他家三代的祖传书目,旧社会十分保守,你想听别人说书都要经过别人的允许才能够听到。而如今,这部书能够由这么多人参与,集体创作,实属罕见。

新书出版后,在省、市内外文化教育界引起极大反响,点赞连连,好评如潮。扬州著名文化学者韦明铧在给黄俊章的贺信中说,《八窍珠》的问世,此乃扬州评话之幸,镇江文化之幸,中国曲艺之幸。他还为黄俊章作诗一首:“黄氏一门艺,书坛八窍珠。祖孙三代舌,化作百年书。”镇江篆书名家、篆刻大师汤真洪将由裴伟(镇江教育文化学者)作句、本人亲书的两副藏名楹联赠予黄俊章,其中两句是“翘俊一时随品藻,辞章万选即英豪”。

黄俊章欣慰地说:“《八窍珠》的问世,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努力,而是一次多人参与创作的智慧结晶。我没有愧对我的祖先父辈,也没有辜负历年来文化部门领导对我的培养,更是对广大爱好扬州评话的听众们有了一个满意的交代!”

(责编 陈 啸)

标签: 评话 扬州 镇江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