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历史生成与文本内涵

点击:0时间:2022-04-12 13:07:01

[摘要]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从思想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为人民服务》在这一政治理念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十分丰富的文本内涵。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表达的为民宗旨意识、奋斗牺牲观念、实事求是态度、人文关怀理念、制度安排办法,集中阐释了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文化,对于新形势下以优良的党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9-0022-07

[收稿日期]2014-04-10

[作者简介]刘涛(1979-),男,山东平邑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P11)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为人民服务”以其创新性的话语意蕴、时代性的话语气派、大众化的话语风格,正式在全党全社会传播开来,显示了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论话语的大众化表述,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功典范。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具有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历史生成脉络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P42)《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的主体的观点,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伴随着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他逐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而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早在青少年时期,毛泽东开始认识到了社会不平等问题。在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浪潮中,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了民众联合的思想,主张实行平民主义推进社会变革,他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见于社会方面,由少数阶级专制的黑暗社会,变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光明社会。”[3](P292-293)同年7月21日、28日和8月4日,毛泽东以《民众的大联合》为题发表了三组文章,不仅谈到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学说,而且进一步阐述了社会改造的根本方法是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民众的大联合。这些论述,表达了为了人民、团结依靠人民推进社会变革的思想,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雏形。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纲规定,党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而奋斗。[4](P115)1923年7月,毛泽东参加了党的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提出:“鉴于中国社会各阶级(工人农民工商业家)之痛苦及要求,都急需一个国民革命;同时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一刻不能疏忽的。”[4](P166)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5](P21)1926年9月至1927年3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阐明了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这标志着毛泽东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谁是人民主体的问题。在井冈山时期,1929年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开始使用“群众观点”的词语,1933年开始出现“群众路线”的概念[5](P68-274),毛泽东在实践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保护了革命人民的利益。毛泽东格外强调要接近群众、动员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革命工作与解决群众困难、改善群众生活结合起来,1934年1月,毛泽东提出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6](P138-139)。这一时期,虽然在理论上没有使用“为人民服务”的概念,但在实践中无时无刻不在为实现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从形成走向成熟的时期。1937年10月,毛泽东论述了“两个先锋队”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7](P42)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民主的,应该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942年3月,毛泽东谈到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使用了“为人民服务”。1943年10月,毛泽东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1944年9月8日,毛泽东鲜明地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追悼张思德,标志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正式形成。十天之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举办的八路军模范学习代表及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题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10月30日,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文中,再次强调了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这与他一贯倡导的大众的文化是一致的。12月15日,毛泽东又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中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响亮地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深刻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8](P1096)这标志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样,毛泽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毛泽东始终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总之,从思想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为人民服务》一文在这一政治理念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文本内涵解读

毛泽东发表的《为人民服务》,不仅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张思德,而且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人民服务》文字精炼、文风朴实,体现了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为人民服务》的文本内涵十分丰富,集中阐释了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文化,体现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创造性。

(一)树立牢固的为民宗旨意识。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开宗明义,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牢固的为民宗旨意识,这既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外受帝国主义奴役侵略,内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治国、平天下”、“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具体表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奋斗,这成为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时代最强音。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不仅成为检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派别的试金石,而且成为影响各阶级奋斗目标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虽然发动了人民群众,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也难逃失败的命运,而忽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更是错误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弘扬中华民族“民为贵”、“民为邦本”的传统民本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群众观点上升为政治观点、政治路线的高度去认识,在革命过程中反对脱离群众的单纯军事斗争思想,主张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宣传、发动、武装、帮助群众建立政权,时刻注意维护群众利益。因此,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开篇明确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8](P1004)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要求全党树立牢固的为民宗旨意识,而且使党的为民宗旨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典型化,为全党树立牢固的为民宗旨意识树立了标杆。

(二)提倡正确的奋斗牺牲观念。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格言,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牺牲观念。一方面,要勇于奋斗、敢于牺牲。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沉沦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奋斗史,在分析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的对象不仅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官僚资产阶级,毛泽东形象地把革命任务的艰巨性比喻为推翻“三座大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毛泽东认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解除人民的痛苦、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得其所,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8](P1004)另一方面,要善于奋斗、减少牺牲。这是毛泽东思想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光辉。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这个原则,在革命战争中是直接地和基本的政治原则联系着的。”[9](P406)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明确强调:“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8](P1005)这表达了要善于奋斗、减少牺牲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关于勇于奋斗、敢于牺牲,善于奋斗、减少牺牲的论述,准确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观念,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英雄人物辈出的重要原因,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进一步阐明了要把革命精神和求实态度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首先,要有务实态度。列宁指出:“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10](P89)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准备不足,党内一度盛行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实践中带来严重曲折,毛泽东以独特的眼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率先反对主观主义,认为想问题办事情不能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应该从客观存在的具体事实出发,以此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主张对待马克思主义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毛泽东提出要坚持务实的态度,要正视存在的缺点,要认真听取各种意见甚至批评,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他在《为人民服务》中明确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8](P1004)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务实态度。其次,要有辩证观点。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面对“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强调,分析形势、思考问题要有辩证思维方式,在成绩面前要谦虚谨慎,在困难面前要迎难而上,他指出:“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8](P1005)可见,务实态度和辩证观点,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表达的重要文本思想。

(四)倡导先进的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追求,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鲜明地倡导先进的人文关怀理念,他指出:“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8](P1005)毛泽东倡导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理念,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早在古田会议通过的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毛泽东就专门详细分析了“废止肉刑问题”和“优待伤病兵问题”,认为在部分军队干部中存在的用肉刑惩罚士兵和对伤病兵的不理不问行为,不仅伤害了当事人的感情,严重削弱了党和军队的战斗力,而且败坏了党和军队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必须坚决予以废除和加以改正。废止肉刑和优待伤病兵政策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大力倡导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彰显了人文关怀,极大地融洽了军民关系。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极为关心革命队伍里的普通同志,毛泽东闻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消息后,亲自撰写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以示纪念。毛泽东亲自出席张思德的追悼会并发表演讲,这种行为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党的领袖对普通战士、普通党员的关心和爱护,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平等待人、以人为本的先进人文关怀理念,由此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增强了政治公信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资源。

(五)探索合理的制度安排办法。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8](P1005)制度是行为规则、办事程序、常态化的约束性安排体系,广义上的制度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运行体制和运行模式,狭义上是指组织对其成员行为准则、办事程序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安排。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谈到的制度问题是狭义上的具体制度建设,具有可操作性的特征。这清楚地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微观领域认识到了党内生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纵观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为人民服务》基于在微观领域思考党内生活制度建设而明确提出的追悼会制度化问题,在毛泽东著作中及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体现了毛泽东制度建设思想的一贯性和创新性。在四卷本《毛泽东选集》中有62篇、八卷本《毛泽东文集》中有138篇文章谈到了制度问题,绝大部分是在宏观的视角、广义的意义上运用破旧立新的话语体系阐述的,论述内容涉及封建制度、国民党实行的不合理制度、新民主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等。毛泽东在狭义的意义上思考具体制度建设,在井冈山时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军队党代表制度、士兵民主制度、纪律制度等军事制度建设,以及以制定土地法为标志的土地制度法制化等社会制度建设;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强调建立党内的学习制度、调查制度,对党内工作制度进行了合理的安排设计。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的追悼会制度化问题,是在微观领域思考党内生活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对于进一步推进党内生活民主化、规范化、程序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当代价值诉求

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12)“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1](P28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调动起浩浩荡荡的群众队伍,“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1](P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文本内涵,弘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于以优良的党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

(一)强化价值认同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价值认同,是个体、组织或社会成员对国家倡导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基本价值的积极、主动、自觉地认可和接受的行为,价值认同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基本前提。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利益格局多样化,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诉求日益大众化,加之网络的普及及其快速、巨大的传播功能和放大效应,人们思想的主体性、自由性、变化性、特殊性日益增长,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在实践中面临巨大考验,反映在党内表现为党的核心价值观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强化价值认同,成为筑牢党的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是强化价值认同的基础性工作,思想建党仍然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一环。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思想建党问题,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党的历史教育,特别是运用党史上的先进典型人物的英雄模范事迹教育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善于运用白求恩、张思德等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对工作的极端负责、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公私分明、奉献人民的精神。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9](P660)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党员干部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善于运用网络、手机终端等现代媒体手段,实现传统资源和现代方法的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多途径传播、多平台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政党文化。习近平指出,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可见,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认同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P505),坚持群众路线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路径。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认识路线、工作路线,是哲学上实践和认识、一般和个别关系原理在工作实际中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毛泽东详细阐释了群众路线,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8](P899)毛泽东把这条路线称之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毛泽东认为群众路线的实质是在工作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和领导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真正的英雄,领导干部只有善于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的智慧,才能承担起领导的责任,当群众的认识落后于实际时,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宣传、发动群众的领导责任;坚持群众路线要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根据群众的现实需要和自觉自愿,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方法是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倾听群众意见,科学决策,推动实践发展,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毛泽东以身作则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全党调查研究的楷模,为全党树立了在调查研究中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有力举措。总之,在新形势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办好事,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路径。

(三)加强作风建设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保证。作风是在群体或组织生活中,个体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诸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作风问题,认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认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思想方法、理论态度、工作态度,他指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这类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为它们脱离群众。”[8](P1095)毛泽东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重要思想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长期执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党的作风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根本基础是加强党性修养,关键环节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基本要求是自觉接受监督,根本目的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1](P46)为目标,按照新一届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2013年4月19日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全党大力倡导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切实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严格遵守的党的纪律,这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利实现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历史的长河中,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应时而生、家喻户晓、震撼人心、穿越时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表达的为民宗旨意识、奋斗牺牲观念、实事求是态度、人文关怀理念、制度安排办法,集中阐释了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文化。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全党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不断凝聚中国力量,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查昆岩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