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带村民趟出致富路

点击:0时间:2022-04-21 11:32:23

高旭天

人生因奉献而美丽,事业因拼搏而辉煌。从成为驻村第一书记那天起,我就把村民当作家人,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家事,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绘蓝图、跑资金、立项目,努力当好村民的“主心骨”,无愧于党和政府,无愧于父老乡亲。

——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范四窑村第一书记 那 顺

图中右一为那顺

见到那顺时,他那辆破旧的雪铁龙轿车里塞满了成盒的杂粮、豆腐、土鸡蛋,挤得坐不下第二个人。作为清水河县宏河镇范四窑村第一书记,那顺从去年初开始,就通过手机为村民推销农产品。为了打开销路,他向市里的买主承诺免费送货上门,每次回呼市前,他都会像这样拉上一车的东西,先送货再回家,有时买家的地址不好找,他得到晚上11点多才能回到家里。

“只要能帮乡亲们把产品卖个好价钱,我自己辛苦点没什么。”那顺对记者说,“我们的产品其实都是好东西,只要让市民认可了,一定能打开销路、做大做强。”说话间,他的手机提示音不断响起,年关将至,不断有市民发来五斤十斤的订购信息。现在,全县各村的驻村干部建起了联合推销农产品的群,作为这项工作“创始人”的那顺,是群里接单最多的人。

掐指一算,那顺已驻村4年多了。他今年49岁,当兵十几年,后转业到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厅。2014年9月,他被选派到宏河镇前梁村驻村,随后前梁村并入范四窑村,他成了范四窑村的第一书记。

范四窑是个大村,面积41平方公里,一道道山沟沟里分布着12个自然村,全村有800多户、2000多人。村里不通自来水,村民吃水难;灌溉设施缺乏,大部分耕地是靠天吃饭;村集体无企业、无收入,集体经济薄弱;以种粮养畜为主要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增收困难……这就是那顺刚来时面对的村情。

“既然组织派我来当这个第一书记,我就要在村里干出个样儿来。”那顺说。一上任,他就给自己布置了一项任务:在老支书张在平的陪同下,挨门逐户地和老百姓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了解他们的困难事。

通过调研,那顺发现,范四窑村村民与清水河县大多数村民一样,增收困难的关键还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于是,他因地制宜提出了发展“三小”产业,即小型肉羊养殖、小杂粮种植、小型“三白食品”的思路。

担任第一书记短短几个月,那顺就为村里争取到3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为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他与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开会商讨,最后决定购买6只种公羊和8台饲草粉碎机,这些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委托给农户代管。2016年,有村民试种藜麦120多亩,这种新作物经济价值较高,但村里缺少加工设备。为抓住商机,那顺向市政府争取扶持资金,购买了脱粒机、碾米机、抛光机、真空包装机等5套设备,同样将之作为村集体资产,承包给开办小型杂粮加工作坊的村民。那顺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作品屡次获奖,为了更多地帮到村里,从2016年起,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连续两年举办个人摄影作品义卖活动,用筹得的善款为村民购置了一批食品加工设备,这些也计入村集体资产。就这样,在那顺的带动下,范四窑村的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除了帮助村里发展产业,那顺做的另一件事是帮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种地。去年春天,那顺去山东省农村考察当地种植業发展情况后,就萌生了这个想法。他在撂荒的耕地上种上庄稼,前前后后投入两万多元,钱是从他摄影作品义卖的善款里出的,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村里的扶贫工作。头一年,他种了30亩藜麦、70亩荞麦,有人对他说:“你一个牧区长大的人,能种得好地吗?”但他不在乎,自己边干边学,种得有模有样。

一直以来,因为种粮收益低,村民们缺乏种粮积极性,这从旱地转包价格低至每亩20元就可见一斑。在那顺看来,以前种地不挣钱,是因为没跟市场搞好对接。

“我要给大伙儿做个示范,让大家看到种地也能赚钱,树立起种粮致富的信心。”那顺说。他也并不讳言,第一年种地,因为缺乏管理经验,庄稼歉收不少,好在藜麦的售价较高,村里的杂粮又刚打开销路,一年下来不赔不赚。不过那顺并不灰心:“只要能为村民趟出致富路,就算投的钱全赔进去了也值得,今年我一定要争取拿出更好的示范效果。”

夜幕降临,那顺领着记者来到村里,到这家问问粮食加工作坊的情况,到那家留下几盒代购的药品,就像是在走亲戚。“今年,我还要接着在这儿干,带领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再给村里培养个好的带头人。”那顺信心满满地说道……

(责任编辑/许美芳)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