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山深处的一个人升旗仪式

点击:0时间:2022-04-25 10:22:46

阿友

在安徽省石台县大山深处一个不足百人的小山村里,每天清晨6点,激昂雄壮的国歌会准时奏响。在国歌声中,一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此刻,无论是路上学童、田间耕者,或操持家务的山民,都会把目光投向那面五星红旗,并致以崇高的注目礼。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11载。而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共和国敬意的,是一位名叫余先华的67岁山民。11年来,余先华老人先后用坏了5根旗杆,更换了20多面国旗……

妻子患青光眼双目失明,县政府精准扶贫送温暖

余先华,1949年出生于安徽省石台县丁香镇西柏村。他自幼家庭贫寒,只读完小学一年级就辍学,13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竹篾匠手艺。长大后,他用大山里的毛竹扎编成箩筐等农具,到集市出售以补贴家用。

1970年,余先华与邻村大他3岁的张荷枝结婚,几年后他们有了4个孩子。为供孩子读书和赡养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余先华独自到江苏无锡打工。为节省路费,他每年只在春节期间赶回老家团聚,而照料老人和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在妻子身上。

1998年,52岁的张荷枝突患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为给张荷枝治病,余先华花光了家中积蓄,带妻子到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求治。可花了一万多元医疗费后,张荷枝病情仍不见好转。万般无奈,余先華不得不留在老家照顾妻子。他一边打理5亩薄田,一边还要拉扯4个孩子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异常困顿艰辛。

张荷枝双目失明后,生活不能自理,一度对人生失去信心。余先华明白,妻子此时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与治疗,最关键的还是给她进行心理疗伤。余先华怕妻子想不开,每天至少抽2个小时陪她到村外山坡小路上散心,一次次鼓励她坚强面对疾病,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信心。他对妻子说:“阿枝啊,有你在,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让我们抱团取暖,相互搀扶着白头到老,走完最后人生路!”面对不离不弃的丈夫,张荷枝热泪盈眶:“我眼睛瞎了,可心里一片光明。有你做拐杖,我不害怕今后路上的风雨。”

2005年,石台县残联实施“残疾人千元就业工程”,余先华家被列为救助对象。县里派人专程给余先华夫妇,送来了1000元就业扶持资金。余先华夫妇激动得彻夜难眠,因为当时他们累死累活一年纯收入也不到2000元。夫妻俩用这笔钱在家里开了个小卖部,卖点日杂百货以及农资,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小山村不大,朴实的乡亲们为了照顾余家,都把日常生活开销,选择到余家小店消费。每月几百元的盈利,大大改善了余家因病致贫的窘境。乡亲们的关怀,如甘霖般滋润了余先华夫妇的心灵。

后来,当地政府不但将余先华夫妇纳入低保范围,还把村里一条机耕路以每年1000元的标准让余先华承包管护。从此,余先华一家慢慢走出困境。

为表达热爱祖国的心情,每天坚持升国旗仪式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余先华抚今追昔感慨良多。他常对孩子们说:“现在农民不交粮,免了农业税,种田国家还给补贴;小孩子读书不要钱,残疾人还发给就业补助金。是国家的惠民政策,使我们家走出了困境。你们任何时候都要懂得感恩,都要热爱我们的国家!”

2005年9月下旬的一天,余先华从电视上看到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他心潮澎湃:对呀,我也可以在自己家的院子每天升国旗,这样不但可以表达自己感念祖国的心情,也可以熏陶、培养乡亲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说干就干,余先华带上柴刀进山选旗杆。他在深山里找到一棵修长笔挺的6米多高杉树,放倒扛下山,削去树皮再用桐油抹过防腐。然后,在院子里挖深坑立好旗杆,又用水泥垒砌了一个坚固的正方形旗台。为了让升旗仪式庄严隆重,余先华去县城用节衣缩食省下的850元钱,买回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一只大喇叭及一套音响设备。

一切准备就绪,2005年10月1日早晨,余先华和老伴洗漱好穿戴一新,两人并排在旗杆旁站好后,他按动音响设备开始播放国歌。雄壮高亢的国歌声通过高音喇叭,立即传遍了小山村每一个角落。接着,余先华细心地将国旗铺展开来,在空中挥舞了几下,然后双手拉动绳索,一面鲜艳的国旗迎着朝霞冉冉升起。两位老人昂首注视着国旗迎风飘扬,眼含热泪高声合唱起国歌……

考虑到老伴的身体不好,以后余先华没再让老伴参加升旗仪式。而他自己,无论严冬酷暑、风霜雨雪,坚持升旗仪式,成为他每一天最重要的任务,从不落下一次。

2009年国庆前,余先华在外打工的小儿子,为了父母能及时收看国庆大阅兵,给父母买了台液晶彩色电视机。那天,余先华看到北京天安门升旗时间是早晨6点,此后,他便把夏秋两季升旗时间固定在早上6点。考虑到山区天气变化和乡亲们的作息时间,他把冬天和春天的升旗时间定在早上7点,而降旗时间,一年四季都固定在下午5点半。

11年用坏了5根旗杆,更换了20多面国旗

为确保升旗仪式万无一失,余先华在家里准备了5面大小不一的国旗。碰上刮大风的恶劣天气,余先华升小国旗,因为此时升大国旗不仅旗面容易破损,旗杆也容易折断。11年来,他先后用坏了5根木质旗杆,更换了20多面国旗。乡亲们每天看着国旗在村子上空飘扬,大伙都觉得非常自豪。每逢路人问路,他们都会这样介绍:“飘着国旗的就是西柏村!”对那些换下来的国旗,余先华也像呵护传家宝一样精心叠放起来,等到阳光晴好的日子就拿出来晒晒,保管好留作纪念。每逢国庆或“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余先华还会在家门口挂彩旗、放烟花和鞭炮,周围邻居都会自发结伴前来观看。

从2010年开始,每年的10月1日,余先华不仅燃放烟花和鞭炮,还用松枝在村口扎了彩虹门,挂上“庆祝国庆”的横幅,让全村老少在国旗和彩虹门下留影纪念。

2014年9月,为迎接建国65周年,家中经济状况逐渐好转的余先华,没给自家买件像样的家电,而是用省吃俭用挤出来的1600元钱,到县城定制了一根12米高的标准不锈钢国旗杆。从此,飘扬在西柏村的这面国旗,升得更高,也更引人瞩目。

如今,余先华上初中的大孙子,也已熟练掌握了升国旗的全套流程和规范动作,并加入爷爷升国旗的行列。每当余先华身体不适或有事外出,他的大孙子就代替爷爷按时升降国旗。

在大山深处的西柏村,余先华用11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庄严升国旗仪式,表达了一个普通百姓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热爱的真挚感情。他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传为佳话,成为村民教育子女热爱祖国的生动教材。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