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志愿军遗骸漫漫“回家路”
商西+朱嘉磊
3月28日上午6:30,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43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
在仪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说,60多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志愿军将士,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迁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最深厚的情感。为国牺牲的志愿军烈士虽然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赶来不知是否有父亲遗骸
去年访华期间,韩国总统朴槿惠主动提出送还埋葬在韩国的360具中国志愿军遗骸。这个消息在一个名为“志愿军后代寻先烈墓园”的QQ群里迅速传播,几位志愿军遗属一拍即合,当即决定赴韩中国志愿军墓地凭吊。
寻父四十多年的苗务才,正是在异国墓地暗暗许下愿望,待这些志愿军遗骸归国那天,一定要亲自迎接。
当第一辆车驶来时,现场的老兵立刻脱帽肃立,家属后代眼圈瞬间红了。刚开始现场安静极了,只有军车一辆一辆驶入陵园的声音。当看到有的军车挂着“迎接英雄回家”“烈士永垂不朽”的红色横幅时,家属终于悲痛难抑,开始号啕大哭。
“父亲安息吧,我们终于等您回来了”,邓菊平一边轻轻说着,一边把手中的白菊花插在路边泥土中。但她随后告诉记者,还要到韩国去,寻找父亲牺牲的地方,捧一把土回来。
“实在控制不了,从来没有这么大声哭过”,邓其平也从哀嚎中渐渐平静下来。“我也是个军人,非常顽强的军人,从来没在任何困难面前掉过眼泪,就为我的父亲掉过。”
从上海赶来的李海放讲起去年赴韩国凭吊时的情形:“我也不知道哪一个是我的父亲,所以把墓碑周围所有的草都拔了,一边拔一边问,爸爸你在哪儿”,李海放说“这次回来有437具遗骸,也不知是否有父亲的遗骸。”
苗务才远赴朝鲜寻父墓地
来自河南的苗务才小心地展开贴身带着的革命烈士证书复印件。他的父亲苗维忠1923年出生于河南济源县,牺牲前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司令部侦查参谋。1953年2月9日在隐山前线战斗中牺牲,生前曾立一等功三次,安葬在朝鲜汤原道金化郡地井地区。
父亲牺牲时,苗务才年仅5岁,未曾见过父亲一面。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苗务才的父亲一直在战场上。1946年曾探亲回家,之后就没再回来。
直到7年后,他母亲突然接到丈夫牺牲的消息。
从前线寄回来的遗物足足有半人高,里面有父亲手绘的山川地形图等,字体娟秀,一笔一画标注得一清二楚,但因家境贫寒连小学都没上过的苗务才不怎么看得懂。他迫切地想知道父亲埋在何处,15岁就走上寻找父亲战友的漫漫长路,曾背着土豆、红薯从河南一路走到安徽,几经周折最后到了新疆。
2010年,苗务才的母亲突然不能动并且失去意识,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他远赴朝鲜,想找到父亲墓地,但父亲当年牺牲的地方不被允许前往。他只得在志愿军烈士陵园带了一掊土,带到母亲病床前。身边有人对他母亲说这土来自苗维忠的坟前,病危的母亲听到后竟然醒了过来,哭了起来,在坚持两个月后逝世。
“我要再去找,找到父亲,真正取土后再让父母合葬”,昨天在烈士陵园前,苗务才是唯一披麻戴孝的烈士后代。“这是我自己做的,2010年去朝鲜前就做了,我来自农村,是农民的代表,这是我们的几千年来的风俗。”
邓其平母亲孕中送走父亲
邓其平和邓菊平的父亲邓仕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187师559团团长,曾参加过腊子口、平型关等100多次战斗,12次负伤,9次荣获“战斗英雄”“特等战斗英雄”的英雄团长,血洒洪川江。
父亲赴朝鲜战场时,邓其平年仅2岁多,妹妹邓菊平还在母亲肚子里,但邓其平却记得慈爱的父亲。“我为什么非常怀念我的父亲,我可以讲好几件事情,他很爱我”,邓其平说。
邓其平记得,小的时候父亲白天不在家,晚上到家后把睡着的他叫起来,“当时我们在陕西住窑洞,好多老鼠,他穿个白衬衣、白裤衩去抓老鼠”。邓其平记得,父亲经常背着他到团里的马厩去看饲养员,“我父亲很爱战士”。
“直到现在父亲把我背着的样子我都记得”。父亲的警卫员如今还健在,邓其平两年前曾和他见过面:“我问我爸爸是不是有个呢子衣服,他说对了”。
邓其平还记得他爸爸因工作没回家时,他非要叫妈妈去找爸爸,“那时候下着雨,母亲刚出门一屁股坐地下了,这个场面记得很清楚”。他也记得母亲抱着他去看父亲跟战士们打篮球,“刚把我放下,我就跑过去,在篮球场上差点被战士们踩到,很危险”。
邓其平对父亲最后的记忆,是赴战场前的挥别。“我母亲抱着我,挺着大肚子,在一个小土坡上,父亲他们是一个马队,我们一块挥手告别”,邓其平说,父亲去世后,母亲很少讲起父亲,这件事也从没有人对他说起过,当他长大后把记忆讲给母亲听时,母亲很意外。
康明父亲出征当天一家合影
康明的U盘里有许许多多照片:战友拍下的父亲安葬地的照片、朝鲜和韩国中国志愿军陵园的照片、近20位烈士的遗像、在韩国瞭望台看父亲昔日战场的照片。然而其中最珍贵的,无疑是父亲生前留影,尤其是父亲前往朝鲜战场当天,拉妻儿在家中院子的留影。
“那个时候我和我父亲照了最后一张相片,还不到两岁”,康明的父亲康致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军7师19团团长,1953年6月26日在临津江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反击战中遭轰炸牺牲。
康明的母亲告诉他,1952年12月31日那晚,父亲康致中突然回家,刚进屋就问“明明呢”,母亲说“刚睡着别叫他”,康致中却说“叫起来,照相”。“就在院子的窗下照了几个相,照完相跟我妈说,部队要走了,如果我回不来,你带着明明回西安去”。
这张最后的合影上,一家三口都穿着棉服,小小的康明好奇地看着镜头,父亲康致中一只手握着康明的小手,一只手搂着儿子的肩头,笑得很开心,母亲淡淡的微笑里透出几丝哀愁。
几经周折,康明找到了把父亲从坑道里抬出来的战士,“当时父亲正在开会,整座山头都被炸了,所有团职干部全部牺牲”。一个月后,两方军队根据协议要各自撤退2公里,指挥所正好在2公里内,如果不挖就带不走这些战友,连夜挖开坑道,“我父亲穿着军装,躺在那里,当时他肯定知道没有生还的希望了,政委趴在桌上,电话听筒压在脸上,都变形了”。
去年赴韩国时,康明来到“三八线”附近,登上瞭望台,看到了父亲生前的战场。据同行的文国林说,当时康明泪流满面。但康明只对记者提到,那些山头如今“满山都是树,密密麻麻,这些山上可能都是志愿军遗骨”。
链接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据记者了解,437具遗骸已被放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临时搭建的一个恒温室中,并有人24小时守护,不会对外开放参观。目前陵园正在修建可安葬900具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设施。
而据韩联社报道,3月28日的交接仪式中,国家民政部优抚安置局邹铭局长表示,中韩双方已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今后在韩国发掘的中国军人遗骸都将按照此次的程序移交给中方。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951年落成,占地24万平方米,安葬着123位一级战斗英雄和志愿军烈士,包括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等。
(源自《京华时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