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的教育”——我成长的摇篮

点击:0时间:2022-05-04 17:52:28

赵舒龙

得知《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开设了“我与党的教育”栏目,许多往事像过电影一样从眼前掠过,让我一下子又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

2002年8月,我有幸考入当时还名为党的教育杂志社。报到第一天,编辑部主任就与我亲切长谈,给我讲述了杂志社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教我如何干好党刊的宣传工作。他告诉我,前不久杂志社与辽宁《共产党员》联合采访报道了廷懋将军之子廷·巴特尔扎根草原28年,从一名下乡青年、高干子女,成长为牧民群众的带头人、贴心人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中宣部和自治区党委将廷·巴特尔作为“三个代表”重大典型进行宣传。随后,他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现在就布置给你一项重要任务,到锡林郭勒去采访廷·巴特尔,撰写一篇“廷·巴特尔效应”的文章。刚上班就接受这么重要的任务,我既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也感受到巨大压力。

到了锡盟一见到分管此事的盟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就挨了一通批评,他非常生气地对我说:“我们早就规定,不准让人再来打扰廷·巴特尔了。”“这样接二连三地来人,给他带来很大麻烦,耽误生产不说,连他爱人都累得心脏病发作了。”

听完组织部同志的话,我对他说:“深入报道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是重大任务,但不一定非得打扰廷·巴特尔本人。我可以住到苏木,先从周围嘎查采访,到时廷书记愿意和我聊一聊我就去采访。但您得先带我去和他打个招呼。”对方很痛快地答应了。在去廷·巴特尔家的路上,他给我讲了很多重要情况,使我对尚未谋面的廷·巴特尔有了初步了解。到了廷·巴特尔家里,组织部同志先跟他解释了一番,我同廷·巴特尔握手问好,只字不提采访的事。

组织部同志走后,我就留在了苏木,每天跟苏木达到周围各嘎查采访。在深入牧民的采访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牧民群众勤劳淳朴的品质、牧区干部为民务实的作风、干群关系的融洽和谐,也深切感受到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对我的教育终生难忘。

采访进行到第五天,一大早,苏木达就高兴地找到我说:“廷书记今天想跟你谈谈。”我立即跟他赶往廷·巴特尔家中。廷·巴特尔告诉我,他已经知道我在周边采访他的事了,令他很感动。这几天,家里的活儿忙得差不多了,想跟我聊一聊。由于有了之前采访的铺垫,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廷·巴特尔谈了很多他的最新感悟和想法。结束采访已是中午,下午我就搭上顺风车,到旗里、盟里继续采访。

那几天,我一采访完就认真整理采访笔记,不断揣摩文章构思和内容,回来后很快赶出两篇稿子:一篇是规定任务,即《廷·巴特尔效应》。文章以述评的形式,对廷·巴特尔事迹在草原深处产生的强烈反响,促进牧民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在草原上掀起学比赶超先进的热潮等方面,作了全面反映。另一篇是根据和廷·巴特尔谈话的记录稿整理出的采访实录《廷·巴特尔坦言话未来》。文章主要反映了廷·巴特尔对父辈的认识、对荣誉的态度、对今后的打算、对草原后代的期望等,让读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思想和本色。

这两篇文章交稿后,受到编辑部主任和杂志社领导的热情鼓励和表扬。这是我上班后接受的第一次采访任务,也是我在“党的教育”最难忘的一次采访。此后的日子里,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采访任务,在深入基层采访中,我不仅成熟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写作能力,对基层的实际情况也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后来,我离开杂志社入职机关工作,很多都得益于当年杂志社对我的培养与锻炼。每当想到这些,我都由衷地感谢“党的教育”—— 我成长的摇篮。

标签: 巴特 采访 苏木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