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积军:从农村到城市 业已成心未改
张静
采访吴积军校长之前是通过短信的形式沟通的,说明意图后。吴校长很爽快的就答应了,这让我很意外。见面后,吴校长的随和让我没有丝毫的约束感,侃侃而谈几个小时下来,深深被他的言辞打动,对于教育,他有太多的话想说。
“回顾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处处充满着艰辛,充满着不易,我当过傻子,吃过亏,做过疯子,在执着中前行,我成长,我快乐,我幸福。”吴积军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总结自己。
他出身贫寒,却不甘落后。30多年前,他始终在追寻一个“县城梦”,而最终却超额实现了“城市梦”;他虽身为校长,却一直深爱教学研究,把上课当做一种享受;他始终给人以积极乐观的印象,与他交流就像是上了一堂哲理课。吴积军就是这样一个人:敢想、敢干、敢做、敢拼。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而从第5年开始,便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4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做教师也是一样,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多少人没有熬过那3厘米”。
这段话就是陕西省西安小学校长吴积军几十年扎根教育事业的生动总结。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世界上,成功者往往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傻子,一种人是疯子,因为傻子会吃亏,疯子会行动。”这是吴积军的人生格言。
吴积军出生于“文革”年代,家在陕西省成阳市淳化县一个偏僻小村,祖祖辈辈都生长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家中四兄妹,唯有昊积军吃上了“公家粮”。像更多的农村孩子一样,用知识改变着自己一生的命运。
在他的记忆里,吃不饱穿不暖伴随了整个童年。农村的花草虫鸟给了他生命的活力,邻居大爷家的藏书开启了他对大千世界的向往。年幼的他便有了根植于心的梦想——要做一个城里人。
第一次走进城里,是他在读高二时被选派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霓虹灯笼、高深科技、海量图书,让他向往,做一个城里人,这个梦想再一次被深深触动。吴积军知道,梦想实现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考上大学,而考上大学的唯一途径只有拼足了劲去学习。
深知这一道理的吴积军没日没夜地学习,而那时只有课本,没有任何参考用书,他唯独能做的就是把课本上的内容一遍遍地背,一遍又一遍地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不错,而在唯一能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高考中,或是由于太紧张,或许是天不遂人愿,他在数学考试时闹肚子,自己最强的学科却只考了一个中游的分数,本能上一个好大学的他,结果只达到了师范院校的成绩。为了能早一点工作赚钱养家,他报了只有两年学制的地理教育专业。吴积军告诉笔者,之所以报这个专业一是由于学制短,家里负担轻。二是可以课内课外“游览”外面的大千世界,让一个农村娃开拓视野。虽然没有真正实现他去游览大好河山的梦想,却成就了他用心与学生们探索世界奥秘的梦想。开启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事业。
“圆规可以画圆,是因为它心不动,脚在动”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是因为它的心不动,脚在动。人为什么不能圆梦,是因为心不定,脚不动反思我自己,之所以能考上大学,是我考大学的心始终没有变,用勤奋实现了我的梦想。进不了县城是因为我心在变,没有干好工作的实际行动。”吴积军这样说着自己走过的路和曾经的梦想。
吴积军说,做一个城里人的梦想虽然曾经根植于心,他也曾经为之努力过,奋斗过,然而执着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毕业后,吴积军被分配到了成阳淳化县的一个乡镇中学。他很不甘心,同班的同学都分到了县城,唯独他在乡镇。那样的年代,单纯的想,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吴积军带着不满直接跑到教育局局长办公室质问,可局长给的答复是,“因为你学的地理专业,现在高考不考这一门课,哪一年考,再把你调回县城。”
对于这样的回复,吴积军感到很无望,也曾一度消沉。但梦想并没有因此而破灭,躺在自家的床板上,他暗暗地为自己确定了三年的奋斗目标,那就是要进县城。吴积军毫不回避地告诉笔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请过客,送过礼,也找过关系,但最终进县城的梦想没有变成现实。几次碰壁后,他也想通了,没有自身的强大,要改变现状几乎不可能,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才是唯一的出路。从那时起,他就把全部的心思用到了地理课教学上。
地理课要怎么教学生才爱听呢?他发现,《新闻联播》里讲的很多事情都与地理有关,于是他就将各地发生的事件和地理课结合起来,与学生互动,不仅让学生熟知了世界地图,更让学生了解了世界各地每天发生的事情以及各地的气候、水文条件等。学生喜欢看动物世界,他就找来录像带给学生放。没想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年底评教中,学生评分他竟然是最高的。
一节地理课能上出什么花样来?学生给吴积军的打分引起了校长的好奇。一天校长悄悄来听课,没想到听完后,校长也觉得很有趣,还兴奋地与吴积军在世界地图前探讨。吴积军在赢得学校认可的同时,他所创造的教学模式更成为了典范。学校为了树立标杆,还专门给吴积军设立了一个教研组副组长的职位。这也成为了他走向教研之路的一个开始。
随着吴积军的不断进步,慢慢地就当上了学校团委书记,政教主任,教导主任,主管德育副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直到校长。即使这样,他还在农村任教,他的进城梦想还是没有实现。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而是雄心勃勃开始了名校成长之路。他认为,所有的名校除了必须有一个好校长外,更需要一批优秀的教师。而乡下条件差,待遇低,要想留住人才很难,这让他再次陷入重围。
如何突围,他在苦苦寻觅。而带给他启发的是一部电视剧《中原突围》,剧情让他明白一个道理“防守最薄弱的地方最容易突围”,这使他茅塞顿开,很快找到了切入点,那就是借助外力,先从综合实践课入手。经了解,他得知一位知名大學教授在从事“做中学”研究,他主动上门请求合作。教授的理论研究需要实践来验证,而教学实践又需要这样的理论来指导,于是双方一拍即合。endprint
经过两年的合作,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此项研究成果在申报省级重大招标课题时,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学校也因此成了全国有名、全省闻名、全县著名的“三名学校”,学校年年都被评为先进。
追寻“县城梦”,却超额实现了“省城梦”
“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它有了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没有了退路。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有了目标而持之以恒”。人生如此,吴积军亦如此。
当了几年的中学校长,吴积军也干出了些名堂,但他想进县城的梦想依然没有实现。本想着借学校名气,给领导申请让自己到县里当个教研主任,他的这辈子就算圆满了。可是还没等他开口,他的人生轨迹又有了新的变化。
有一天吴积军意外接到省属单位通知,安排他陪领导去调研。他糊里糊涂就跟着去了,不想调研完后,给他安排了一个写讲话稿的任务,领导讲话稿需要对基层情况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吴积军深知其中的分量,他来自于基层,对基层的情况最清楚不过,所以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当他的文稿成为了省级领导的讲话稿时,他的身心和思想随之跨越到了另一个高度。此后,他多次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能力也逐渐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后来,几次借调机会被他拒绝了,上有老下有小现状使他有顾虑。
但对工作的投入和吃苦精神并没有因为借调未成而受到影响,还是那样一如既往。经过多方审查,最终组织决定将吴积军正式调动,并安排到省教科所工作。真是世事难料,用他的话说,自己一直追寻的“县城梦”没能如愿,却超额实现成了“省城梦”。
到省教科所后,喜欢研究的吴积军好像找到了真正的领地。他痴心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出版了26ZT字的专著《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成长》,科研成果也荣获2014年全国首届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自己也成长为省内外知名的校本研修专家,在全国各地做报告300多场。
吴积军认为,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之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都是碎片化的單一方式,它认为校本研修要自觉与自愿,一要有追求高效课堂的“偷懒”之心,二要有校本研修的“取巧”之能。换句话说,教师只有将工作学习化,要从工作经历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只有将学习工作化,要把学习视作必要的工作获得感悟;只有将生活学习化,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才能真正地改变生活,获得幸福感。也要因人而修,制定不同的激励机制,才能把青年老师的成长需求、中年老师的成就需求、老年老师的尊重需求更好地实现。
心想专注做研修,却又成名校校长
虽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有准备、有能力的人往往是机会一直在等待着他。吴积军就是那个机会一直在等待他的人,他不仅是学者,更是专家、实干家。
正当吴积军专注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之时,命运又再次把他推上了校长职位。2014年6月。吴积军被任命为陕西省西安小学的校长。这样的安排。对于更想做一名研究者的吴积军来说,又是一场命运的挑战。西安小学是省教育厅唯一直属示范性小学,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实验性、示范性、特色化”,学校的发展必须与众不同。
上任后的吴积军,从学校教育的顽疾入手——“减负增效、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该校从2011年开始一直在寻求突破,而具有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吴积军在不长时间里,就把这项工作完善到系统化。他把“课程整合、作业创新、多元化评价、特色化教学”作为抓手,其中课程整合就是其中最大的亮点,成为减负增效最有效的手段。具体分为学科内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整合,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整合,学科知识与德育活动结合四方面。这一系统化顶层设计,为学校更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说到实干,学校的老师最有发言权,据一位老师介绍,自从吴校长到任以来,狠抓实干,做了很多事情。
在教科研方面,他主张以研兴教,以研促教。一方面狠抓课堂教学,结合“减负增效,创新素质培养”国家级课题的开展,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录制一堂录像课,课下互相观摩,并请专家指导、点评;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教科研论坛,迄今为止已经开展30多期,分别邀请各地名师及省市专家进行讲座,不断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两年多来,学校承担“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一项,省级立项课题三项,校级课题更是遍地开花。
在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方面,他主张重视校本专家和名师的培养。他经常说,国家要有国家梦,西安小学要有西小梦,每位老师都应该有事业的追求,要敢于做梦。在他的鼓励帮助下,有一名教师评为正高级教师,两名教师成为特级教师,三名教师成长为省级学科带头人,6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此外为帮助青年教师讲好课,他亲自参与听课、评课,并对教师的成长进行规划。
为实现学校的实验性、示范性、特色化,吴积军不断推动学校和教师走出去。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赴上海、青岛、成都、长春、南京、无锡等地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同时积极承担示范性任务,先后与榆林子洲实验小学、楼观新镇小学等农村薄弱学校开展手拉手帮扶送教活动,并承接国培校长培训班,名师之路参观交流团等百余次培训交流任务,不断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传递出去,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成就别人就等于成就了自己
30多年来的县城梦让吴积军最终走向了省城,成为了专家,当上名校校长。当今天重新回头看着自己走过的路和曾经的梦想,吴积军的内心更加清晰、从容,教育的本质是责任,是能看着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无论是作为一名研究者,还是一名校长、一名教师,教育的这个本真和初心不能变,正如西安小学的发展理念一样,“有风度、有行知、有视野”。
吴积军说,教学与研究是分不开的亲兄弟,要在研究中去教学,在教学中去研究,才能充满活力,走向更远的路。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做校长,都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出一条更好的路,为教师、为学生搭好梯子,做好台子,成就他们的人生,成就别人就等于成就了自己。这是责任使然。
让我们为一路追逐梦想和勇担责任的吴积军点赞吧,祝福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