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面对“高反”,你Hold住吗?

点击:0时间:2022-05-07 21:19:50

黎淑贞

6月,是进藏旅行的好时节。可是不少人表示Hold不住!

50%至75%的人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失眠、手足发麻等症状,俗称“高原反应”,简称“高反”。

“高反”分急慢

以3000米海拔为界限,海拔3000米以下,空气的含氧量为21%;海拔3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百分之十几。在缺氧后,人体反应最灵敏的器官就是大脑。一旦缺氧,脑动脉扩张,心脏把更多的血液运送到脑部,引起脑充血,相继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脑水肿。

除了脑部,肺脏也会出现缺氧。最初表现为呼吸急促、胸闷、心慌,严重则发生肺水肿。所以,“高反”轻则各种不适,重则有生命危险。

其实做到以下两点,人体是可以逐渐适应高原气候的:一是不要从低海拔迅速升至高海拔地区。二是应在高海拔地区适应2至3天后,再开展相应活动。

一般来说,“高反”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的高原反应,人体可以逐渐代谢掉,而慢性高原反应表现为红细胞增多,最主要原因就是缺氧。众所周知,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氧气运转到身体各处。一旦人体缺氧,大脑会发出一个错误的指令,让红细胞增多。原先的血红蛋白由12克增加到20克以上。

越来越多的红细胞非但不能起到运送氧气的能力,反而使得血液变得黏稠,流动速度更慢,进而变成一种新的疾病:红细胞增多。

“高反”可适应

同样是在缺氧的状态,为什么在高原生活的人不会发生“高反”呢?这是因为千百年来,高原地区的人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他们的基因,决定了人体缺氧时不是增加红细胞的数目,而是增加每一个红细胞的带氧能力。

科学家还发现,缺氧可以增加人体的促红细胞生成数量,甚至能以此提高运动成绩。有些运动员在比赛前都会特地前往高原训练。在一定的海拔高度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由于缺氧,人体就会短暂地引起红细胞生成数分泌过多,带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数目时,正好参加比赛。从高原到平原进行比赛,他就比普通人带氧量更多,这样他的成绩就比以往好。

“高反”巧治療

那么,哪些人群容易发生“高反”呢?一般的“高反”人群中,老年人比年轻人少,女性比男性少,瘦的人比胖的人少。这是因为新陈代谢强的人,耗氧量也大,所以在高原地区,一旦氧气缺乏,就容易产生高原反应。因此,在前往高原地区旅游前,不建议进行体育锻炼。那些天天健身、处于代谢旺盛期的人,一旦进入高原,缺少氧气,不适症状会马上出现。

去高原前,是否有什么药物可以治疗高原反应?药物分为两种:一种是中药预防,提前吃如红景天、丹参,可以让人体血液流动加快,从而增强带氧能力,也可抗疲劳。此外,中药里的黄芪、党参具有补气的作用,也可抗疲劳。第二种是西药治疗,如利尿片。一旦在高海拔地区发生水肿,可及时通过排尿以防肺部水肿。如果“高反”严重,则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刻撤到低海拔地区,并经过高压氧舱治疗。

“高反”有真伪

曾有一位去四川九寨沟黄龙旅游的姑娘,在海拔3900米处感觉头晕、心慌,等到吸氧后又“生龙活虎”了。然而,没走几步,她又感觉不适。于是,有人建议她用空的塑料袋罩住口鼻往前走。就这样,胸闷气急的症状消失了。

塑料袋为何会有如此妙用?实际上,3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对这个姑娘并没有造成高原反应。她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恐惧。人一旦恐惧,二氧化碳会呼出过多,在医学上称为“呼吸性碱中毒”,同样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所以,当把塑料袋套在头上,她会把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重新吸进去,于是很快地调整了人体二氧化碳的平衡。这样的反应属于伪“高反”,是由于精神紧张引起的。

此时,应放松心情,并适量摄入高能量的食物,补充体力。如果还是感到不适,就要引起警惕,下撤到低海拔地区缓缓吧。

(责编 陈 啸)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