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个地产商的建国梦

点击:0时间:2022-05-11 04:47:21

崔雯

地产商的“噱头”

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向北眺望,远处荒芜的山丘上,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已初具雏形。高层公寓鳞次栉比,排列整齐的太阳能电池板熠熠生辉,顶楼先进的集雨系统更是彰显了科技环保的设计理念。这就是斥资10亿美元、历时7年打造、被誉为巴勒斯坦首座现代化城市的拉瓦比新城。今年秋天,它将迎来第一批居民,如果进展顺利,未来10年内它还将陆续接纳4万人。

拉瓦比是巴勒斯坦富商巴沙尔·马斯里的心血结晶,他不仅要将这里建造成一座高科技现代化城市,更要将它打造成巴勒斯坦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为此,除了规划有体育场馆、学校、清真寺及教堂等常规建筑外,城中还将修筑一个可容纳5000人的大型露天剧场,既可演出戏剧,又能承办摇滚演唱会。此外,马斯里还计划兴建一座巨型多厅影院,放映国际上最新最热门的影片。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一切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在有些人看来,这些“噱头”不过是地产商惯用的炒作手段,然而马斯里却有着更大的“野心”。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建国大业不久就将实现,而举国上下却百废待兴。腐败低效的政府显然无力承担全部的工作,因此,巴勒斯坦的有志之士纷纷行动起来,马斯里就是其中一员。

他说:“长久以来,我们都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以色列人,归咎于政府的腐败,却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内忧外患不能成为停滞不前的借口,我们不能永远依赖国际社会的施舍。我们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向世界证明巴勒斯坦人有能力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拉瓦比新城便是马斯里为实现报国梦想迈出的第一步。

巴勒斯坦的硅谷

巴沙尔·马斯里出生于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的一个显赫家庭,年轻时就常常参加抗议以色列的游行示威活动。他回忆说:“我亲眼目睹过许多朋友被以色列人逮捕,我自己也曾三度入狱。”20世纪70年代后期,马斯里随家人移民美国,之后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就读,并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加入了华盛顿的一家咨询公司工作。

虽然马斯里在美国事业成功、生活优渥,却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巴勒斯坦。1994年,《奥斯陆和平协定》的达成,促使马斯里回到故乡。虽然《奥斯陆和平协定》的执行被无限期搁置,但马斯里却坚持留了下来。他成立了马萨尔国际公司,在中东地区进行保障性住房等地产项目的投资,不仅积累了巨额财富,而且广受赞誉。由于投资项目兼备巨大的商业与社会价值,1999年,马斯里被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明日全球领袖”。

而对于在家乡投建的项目拉瓦比新城,马斯里抱有更高的期待。他不仅希望为家乡解决基本的住房问题,更渴望通过现代化的生活与社区组织实践带动同胞公民意识的觉醒。他说:“我希望通过拉瓦比的实践,给我的同胞们带去希望,让他们相信我们能够过上更加平等的生活,能够自下而上地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巴勒斯坦国。在瓦砾中建设美好的家园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要利用这个机会向所有巴勒斯坦人呼吁,‘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我们的祖国不断进步。”

马斯里坚信,中产阶层对于国家民主进程的推动有着重要意义,只有中产阶层不断壮大,自由民主才可能得到发展。而住房作为中产阶级的基本需求,自然成了他关心的首要问题。然而如今,巴勒斯坦正面临着超过20万户的住房短缺,这一缺口还将在10年内扩大至40万。为此,马斯里在几年前就参与发起了优惠住房贷款项目,为巴勒斯坦人提供为期25年的住房贷款。他还成功说服当地银行,将首次购房者的首付要求降低至10%-25%。拉瓦比新城更是有望为4万名居民提供低廉而舒适的住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拉马拉的住房紧张状况。但是,马斯里也承认,仅依靠一个拉瓦比不可能完全解决巴勒斯坦人置业安家的问题,许多低收入家庭最终还有赖于政府的援助。但他希望以拉瓦比为起点,为今后的城市发展开辟新模式。

为了在巴勒斯坦人中推广现代民主观念,马斯里计划在拉瓦比成立业主委员会,所有居民都必须加入。业主委员会将通过自由选举成立一个代表小组,就社区的各种议题进行协商,小到垃圾清理、花园修缮,大到社区商铺的管理。虽然这样的组织形式在现代国家中司空见惯,但在约旦河西岸地区还从未出现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实践。”马斯里说,他希望通过切实的民主实践,逐步促进同胞们公民意识的启蒙。

除此之外,马斯里还希望将拉瓦比打造成巴勒斯坦的硅谷,进而改变巴勒斯坦高学历青年持续外流的现状。年轻一代的巴勒斯坦人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但却面临着高达20%的失业率。为此,马斯里和他的同事正在狂热地进行公关工作,试图吸引诸如微软、苹果、谷歌等高科技公司入驻拉瓦比。“我们真的希望可以像以色列、埃及和约旦一样获得高科技公司的青睐,”言谈中,马斯里的热忱与恳切表露无遗。然而,要让科技巨头相信此时正是投资巴勒斯坦的好时机并非易事。

乌托邦式的梦想?

投资者的谨慎态度不难理解。巴以双方积怨已久,和平协议的达成仍然遥遥无期。美国国务卿克里的斡旋失败后,这一地区的局势更加紧张。过去几个月间,巴以双方的暴力行动都在增加。另一方面,巴勒斯坦高层间内部斗争日趋激烈,法塔赫与哈马斯的长期对立也使巴勒斯坦的前途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在如此动荡的局势之下,拉瓦比新城无论怎么看都更像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就拿最基本的城市生活用水来说,约旦河西岸地区的供水完全被以色列人控制,他们多次无故推迟供水管道建设协议的达成,导致拉瓦比新城居民的入住时间也一推再推。

让马斯里头疼的不仅是以色列人,他的巴勒斯坦同胞对拉瓦比也是百般成见。他们称拉瓦比为“以色列制造”,有些人甚至嘲笑它为“巴勒斯坦人定居点”,讽刺马斯里过度依赖以色列人的供给,更有人诋毁他借此中饱私囊。对此,马斯里则无奈地表示,除了以色列的产品外,自己其实别无选择,一切都是迫不得已。

不仅普通民众抱有成见,巴勒斯坦官方对这一项目也态度冷淡。迄今为止,巴民族权力机构仍未兑现其2008年许下的、为拉瓦比修建基础设施的承诺。而据马斯里估计,如果单纯依靠民间力量,则需要1.5亿美元的巨额投入。

“政府行动迟缓的原因有很多。以色列人还在入侵我们,克扣的税收也尚未还清,政府还存在严重的腐败,”不过,马斯里说他对此表示理解,巴勒斯坦政府还很年轻,疲于应对也是正常的。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对巴政府如此宽容。一位拒绝透露身份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前高官说:“总统阿巴斯长期以哈马斯分裂为借口占据高位、滥用职权,上次大选已经是8年前的事情了。虽然我们现在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但这不能成为专制统治的理由。网络上对于政府的反对声浪日益高涨,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对于这个专制的政府是异常反感的。”

而对马斯里做出的努力,这位官员认为是无奈之举:“如果我们只是束手等待哈马斯和法塔赫达成和解,经济的发展和民主的实现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他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立足民间,用自治的方式弥补政府的无能。”

美国中东问题专家乔纳森·尚策,用“无奈”一词概括了对目前约旦河西岸地区局势的看法。“巴勒斯坦政权需要为新的政党和民众的呼声提供开放的空间,”他说,“马斯里为促进民主发展所做的努力固然令人感动,但是没有政府的配合,拉瓦比最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令人怀疑。”

虽然困难重重,但马斯里依旧抱持着乐观的态度。他回忆起《奥斯陆和平协议》签订时,幻想着会有成千上万名巴勒斯坦侨民同他一样重返故土,共同建设自己的国家。然而,现实远不如他所愿。

“1994年我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发现和我一样回国的只有一百人左右。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到了今天,恐怕只剩下了三十多人。”马斯里不得不带着些许无奈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艰难前行,因为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途径能够实现建国梦想。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