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讨

点击:0时间:2022-05-22 23:56:01

[摘要] 本文以我国军工产业军民融合现状为切入点,论述了当前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具有复合式业务体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重性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匹配等方面的突出特征和问题,提出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产权模式保障、区域布局优化和组织架构重构五个方面构建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并从国家层面对未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发展模式 军工产业

[中图分类号] F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4-0109-04

[作者简介] 龚健健(1986 — ),河南南阳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工程师,经济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国防经济和企业管理。

随着军民融合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层次越来越高,军工企业在军用技术转民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服务地方发展、吸纳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研制和谋划国际经营等方面都呈现融合的态势,完成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结构转变。但其融合发展模式依然封闭保守,模式较为单一,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应进行深入研究。

一、当前军工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

基本特征和问题

军工产业中的企业大都以总部为主导体系化开展军民融合,通过国家引导、市场驱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

(一)承担国家使命责任的复合式业务体系

军工产业始终承载着国家安全利益和综合实力,同时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营业务体现了极强的复合式业务特征,主要由使命性和经营性业务组成,涉及的领域立体全面,部分优势业务领域参与国际化竞争,构建了相对独立的以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支撑军、民和国际化业务补齐短板以及发挥核心优势的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业务。通过对这些主营业务进行有机组合,军工产业能够在更高维度上实现军民资源的交互利用和有效配置。

但是,对于国有军工企业来说,正是由于这种复合式业务体系的存在,且受多年军民体制条块分割、利益固化和国资委央企考核机制等影响,国有军工企业在研制和生产军工产品时,更愿意在军工企业内部和军工企业之间分包任务和分配资源,对于吸引民企这些外部资源参与研制的动力和能力均显不够。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重性发展模式

国有军工企业一般是履行军事和经济双重功能,有着特殊经营规则的大型央企,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在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生产制造企业,以及咨询服务机构等。由于受到文化价值观和历史传承的影响,军工领域依然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特征,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快速集中资源,对于军工重大项目和核心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近几年,军工央企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正在积极适应和推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改革,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但是,军品科研生产具有高资本投入、高技术门槛、小批量、多品种、长周期、单一需求方等多种特点,与民品产业规模化、多元需求方、短周期、市场回报快等特点完全不同,这就造成了国有军工企业更加适应于计划经济式的生产和分配模式,对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也同时造成民企不能更好地融入军品生产。

(三)系统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交叉匹配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先进的军工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领域,军工产业在北斗导航、安全监控、物联网、装备制造、网络安全、公共应急等领域,利用军工优势技术,结合国计民生需求,进行了大量的成果转化工作,促进了产业的变革和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在“軍转民”方面,加强与金融、电信行业合作,积极融入各省地方建设,促进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人才、技术、产品、市场的优势互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形成了一批军民结合龙头企业。二是在“民参军”方面,通过设立多项扶持发展基金、建立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的产品采购目录、完善相关服务数据库等工作,引入非军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配套任务。

但我们也应看到,国防工业体系在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对接时,还显得较为保守。没有民营企业广泛参与、不能植根于国家工业体系之中的国防工业体系显然是不完善的。因此,体制机制落后、创新动力不足的国有军工企业在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结合还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

总的来说,军工产业涉及的内外部军、民各项资源都具有极强的兼容性、互补性,亟需利用双方的兼容性,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资源,利用双方的互补性,将各自的比较优势融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融合,不断提高向国防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建设成体系提供产品和服务、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军工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构建

为了全面提升军民两用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产品向产业提升、效益与规模并举、军民相互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军工产业体系应着力以市场为导向,统筹科研条件和资源,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产权模式保障、区域布局优化、组织架构重构五个方面构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一)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突出军技转民、民技军用的融合思想,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和重组活动实现产业链的扩张,将民用产业纳入军工产业的全价值链体系,使军工产业和民用产业实现有机融合、协调配合。坚持自力更生,开辟技术合作的新途径,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产业为契合点,开展产业结构战略性重组,积极推动战略合作与产业联盟,努力扩大军民品产业链的结构性优化。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顺应“一带一路”建设要求,按照以整体解决方案和优势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本土经营业务提升海外竞争力,加大国际投资促进产业资本流动和增值,多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军民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路线,加强军民国际业务的顶层设计,加大市场布局、产品谱系、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力度,提升面向国际市场的技术产品创新力度,着力打造优势业务板块,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同时,通过统筹利用技术、资源和科研设施,建立起具有研发和生产能力、产业化平台通畅、人才队伍充裕且结构合理的军民融合型科研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引领发展的优势产业结构。

(二)支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为军民深度融合战略服务。通过成立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建立科技发展基金,与地方高校和军队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加强技术成果管理与保护,面向市场需求,重点对军工科技成果进行投资孵化,促进在物联网、装备制造、交通、公共应急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整合军工企业和地方的科技优势和资源,推动军民之间的技术转移,实现军民两个创新系统的融合,从而培育自主研发能力;逐步转换现有军民融合的管理体制,完善制度流程和知识产权体系,统筹处理军用技术转民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知识产权等工作;用规划协调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军事技术优先转化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技术,实现军民对流,特别是在新的军工技术研发初始,就开始摸索转为民用的可能性研究,并在合适的条件下,推动实现产业化。此外,关注解决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前沿技术问题,达到立足长远。

(三)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产权模式

充分运用市场资源和资本,军工产业应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深度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军民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转化。

在综合权衡军工企业军品研制能力结构布局和军民通用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市场采用换股吸收合并等方式收购民品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构建军民一体化的资产和资本管理体系,如尝试在基础技术、原材料、装备制造平台、测验实验平台、应急产业等方面进行并购重组;构建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和国防知识产权转化体系,健全技术转移的组织机构。在内部建立“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形成自上而下的技术转移体系,逐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建立完善有关知识产权转移的评价和风险监督机制,依托现有试验环境和检测鉴定机构,建立独立、稳定的评价机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军民互动的信息平台,建立军民定期交流制度,定期组织技术产品交易会,拓宽军民成果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加强成员单位军民品技术成果的信息沟通,为内部军民品成果转化提速。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区域布局优化

在军民品发展区域中,合理的区域布局不仅有利于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军工企业应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方向,统筹规划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军民融合能力建设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军民产业的协同发展。

首先,充分比较其分公司和子集团所在地的区位功能,合理利用区域优势完善產业布局。运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科技、文化、教育等核心资源优势来布局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统筹产业发展;其次,依托二级单位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实行区域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科技企业,努力缓和区域经济壁垒。利用成员单位在技术、产业上存在的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的互补性,通过地方区域优势确定军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形成区域产业特色,逐步缓解和消除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的内部竞争,使军民结合产业间的转移和流动成为协调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合作的突破口;最后,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有选择地迎接从发达地区转移的先进技术和产业,结合地方劳动力资源和市场容量进行吸收、改造、再设计,达到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层次的目的。

(五)构建适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组织架构

通过组织体制的转型,构建以军工企业总部为主导,以子集团、事业部、骨干军工研究所为框架的国防科研生产核心体系,推动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军民技术研发与生产的相互转化,扩大系统内部军品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范围,开展研发与生产的分工协作,促进国防科技创新资源和技能的全方位军民融合发展。通过内部整合,不断强化总部的功能定位,对业务领域交叉重叠的成员单位进行组织体制上的整合,组建形成多个产业子集团,避免相同业务和产品的竞争内耗,推动优质资产的深度融合和存量资产的盘活。通过积极探索事业部制的运行模式,将同质和互补业务的总体设计和研发进行集成,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军民品科研生产体系。通过划分业务线条来构建业务管理框架,将性质相同的军民品业务组成业务单元,强调核心业务线条的划分和职责,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推进事业部、子集团为主的专业化重组,整合分散业务资源,并按照总部、业务单元、运营单元的模式来设置责任及管理层级,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从国家政策角度,应坚持需求牵引和市场化导向,着眼形成军民之间“创新、开放、共享、竞争、协同”的融合发展格局,重点建立并完善以下四个机制。

(一)建立相互促进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

军民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尽快建立国家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理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利益关系,推动形成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双向转移及共享机制。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实现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顺畅转移和产业化,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市场意识;二是评价监督机制。完善军工科研生产评价、监督制度与配套措施,完善军民深度融合项目后评价机制,有效规避风险。三是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产品、技术、资金和能力等方面信息,定期组织交流,进一步对接需求。

(二)建立共同论证机制,加快军民科技创新步伐

着眼于强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科学统筹,组织编制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目录,加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交流,避免国家资源重复投入和重复配置,加快军民科技创新进度。对重大的军民两用研究项目和战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动员能力协调保障预案,设立相应的专家论证制度和协调机构,确保军民融合科技与能力协调发展,满足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

(三)建立逐级开放机制,明确军民融合路径

按照由外及内,从基础到核心,分批开放的原则,逐步加大民品企业参与国防工业的广度与深度,渐进打破军工市场的局部垄断格局,全面推进“民参军”,促进国防工业市场竞争,从而推动进军、民技术和产品开发进度及协同发展。从现阶段的国家军事战略威慑需要出发,制定国防工业核心区,明确受国家保护和扶持核心技术或核心产品,避免“民参军”范围的无限扩大,以及军事战略威慑手段的泄露。

(四)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拓展“民参军”通道

鼓励建立包括军、政、产、学、研在内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以国家强基、强军两大工程以及国防重点项目等为牵引,引导并支持军工、民口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从预研阶段即参与项目。探索军民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模式,可借鉴美國NASA经验,推动军工单位探索使用专利技术许可“后付费”模式,加速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将军工外部协作配套率、民口配套率和民营配套率等相关数据纳入国防科技工业经济运行统计,引导军工扩大外部协作。

[参考文献]

[1] 梁清文.国防科技工业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

[2] 孙广运.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发展问题[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3] 叶选挺,刘云.美国推动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防技术基础,2007(4).

[4] 张慧军,刘洁,赵澄谋.浅析各大国的军民一体化之路[J].现代军事,2005(7).

[5] 杨越.积极推进军地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J].国防科技工业,2007(5).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 military industry such as compound business system, dual development of planned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and match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It puts forward a development model inclu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and also mak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l; Military Industry

(收稿日期:2014-06-26 责任编辑:罗建邦)

标签: 军民 军工 产业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