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快江苏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建设

点击:0时间:2022-05-25 14:54:35

吴国玖++张斌++罗媛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预计未来10—20年,我国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压力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应当通过政策和技术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经济发展朝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在具体实施手段方面,面对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原先的区域创新系统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进行相应的拓展及延伸,即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江苏作为全国的经济强省,同时也是高碳排放的省份,更应当在把握和分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立足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需要,着力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

构建江苏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条件和基础

江苏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1%,耕地面积469万公顷。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086.2亿元,全省人均生产总值95259元,突破1.4万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4:44.5:50.1。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江苏大致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领先于全国总体上所处的工业化中期阶段。2015年,江苏城市化水平达67.7%,远高于全国平均值。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显示,江苏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广东省,列第二位。江苏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861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5年的30235.3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为8.73%。

一方面,江苏高碳排放由诸多因素造成。一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江苏的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典型的富煤、少油、缺气特征,从2000—2015年的江苏能源消费构成可以看出,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在78.24%—90.12%之间波动,石油比重介于9.50%—13.49%之间,而二氧化碳排放较少的液化石油气所占比重较少。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江苏的碳排放量从1990年开始迅速上升。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加速发展。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582.7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6086.2亿元,年均增速15%左右,高于全国1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也导致对能源需求的大量上升。这一时期,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重化工产品形成了巨大需求,进而需要更多的能源,而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构成更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三是产业结构决定了目前的能源结构。不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不同,其中第二產业对能源的需求量最大,属于典型的高碳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江苏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由1990年的25.1%下降至2016年的5.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16年达到50.1%,超过半壁江山。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在2005年所占比重达到最大值56.6%,此后略有下降,2016年为44.5%。即使在工业内部结构中,相对而言,高能耗的重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56.8%迅速上升至2011年的75.3%,之后几年呈现小幅回落,2016仍在70%以上。这些重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结构比较单一,大量依赖煤炭,致使江苏能源消费的“高碳”特征较为突出。这一能源结构形成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路径依赖以及基于现实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经验是以低成本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江苏仅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方面拥有比较优势,采取招商引资、加工贸易等方式来发展经济可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资源禀赋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再加上江苏的产业集群大多集中于制造加工环节,必然带有明显的高碳特征。此外,从工业本身的技术特征看,我国工业总体上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增加工业投资和扩大工业规模仍然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也是近年来江苏重工业快速增长的经济学根源。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在短期内,寄希望于通过改变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来迅速减少碳排放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江苏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又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各级政府的全方位支持。2000年以来,为引导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江苏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多达100多项。既有省级层面的宏观指导政策,又有微观层面的资金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中介平台建设政策和人才政策等。此外,宏观政策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如无锡等市实施“一把手抓科技创新”,昆山把科技创新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等。二是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要素集聚。江苏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6人,已建成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97个,科技服务平台29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89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29个,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95家。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84家。截至2016年,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当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授权专利23.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4.1万件。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较快发展。江苏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82项,省资助资金投入15.3亿元,新增总投入119亿元。江苏省拥有的按国家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万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802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39个。四是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2016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整个制造业增长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2%。这些都为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endprint

构建江苏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基本路径

构建江苏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要遵循相应的技术路径。

集约开发和使用传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重点考虑与传统能源开发和使用密切相关的提升效率和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创新。考虑到经济等多方面的现实因素,可以预见的是,用新型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将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目前较为现实和可行的做法是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煤炭净化技术、清洁煤技术,以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

加快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通过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来实现节能减排,一方面要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应当开发污染少、储量大、可循环利用的新能源。重点是开发替代传统能源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方面的技术创新。江苏东部沿海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江苏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应该重点支持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建立健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用低碳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新兴低碳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除了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低碳产业,还应当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生态化、集群化改造。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和产业集群的组织构架,使得本地特色产业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推行绿色制造,实现新兴低碳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

构建江苏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重点领域

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构建和完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提升江苏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控制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江苏产业体系向集约、低碳和绿色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重点领域,包括五个方面。

区域低碳知识创新系统。区域低碳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区域低碳知识的生产、扩散及转移相关的机构组成,主要包括区域低碳知识生产系统、扩散系统和治理系统三个部分。一是区域低碳知识生产系统由区域内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机构,中小企业的研发网络及政府职能部门和支撑体系构成。二是区域低碳知识扩散系统由区域内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及职业、企业培训机构组成。三是区域低碳知识治理系统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构成。

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是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低碳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价值的实现途径等。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低碳创新方式是指低碳技术创新过程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与资源配置结构的关系总和。低碳技术创新价值就是促使产品增加技术优势,从而促进低碳产品增值,并通过占领低碳市场、将低碳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最后给低碳技术创新者带来丰厚利润。

区域低碳创新政策系统。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中,低碳创新政策包括政府低碳创新政策和企业低碳创新政策。政府低碳创新政策主要包括低碳的科技发展规划、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科技和产业政策等。企业低碳创新政策主要是关于企业内部的低碳技术研发、引进、扩散、培训等方面的政策。

区域低碳创新产业系统。区域低碳创新产业系统主要是为低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服务,并建立低碳产业价值实现与低碳科技创新之间的有效互动。产业与创新的互动一方面可以加速最新低碳创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另一方面,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决定着低碳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

区域低碳创新文化系统。低碳创新文化的形成和运行,必须以一定的低碳创新法制体系为基础,包括低碳创新制度体系、低碳创新行为规范等。低碳创新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包括研究与开发制度、人才培养与使用制度和企业体制等,在企业外部则包括国家低碳科技法规与制度、教育制度、投资制度等。低碳创新行为规范表现为社会和企业、企业家和员工、组织和个人对低碳创新活动的重视、理解、参与和支持上。

完善江苏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建设的建议

对政府而言,完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引进和整合全球创新型人才。江苏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应当借鉴世界各国吸引人才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和整合全球创新性人才。一是建立全球人才数据库,完善人才服务平台。先从容易追踪统计的海外留学人才数据库建立开始,进而建立华裔人才数据库以及国际人才数据库。及时掌握各類高层次人才动态,为优秀人才回国服务牵线搭桥。二是完善载体建设,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主导产业优势,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并以此为载体吸引人才。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载体的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吸纳高素质人才。三是申请建立人才改革实验区,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应当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江苏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应当在人才工作的体制建设、机制运行、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以及工作内容、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人才改革实验区。

推动区域创新主体的开放式合作。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全方位的开放式合作,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增强合作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动态协调能力,进而有效突破原先的线性模式,构建全新的价值创造体系。此外,由于不同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不同,各自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科层统治和自治式发展的治理机制,对合作创新主体的环境反应能力、甄别能力、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进行协调,强化合作创新主体的责任意识,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实现创新政策系统的协同整合。创新政策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不同层面和类型的创新政策子系统构成并动态耦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创新政策系统中,各层面创新政策在输出功能和存在条件上也应当是耦合结构,它们之间的输出功能和所需条件应当相互耦合,彼此呼应,创新政策系统才能达到既定的功能目标。从创新政策耦合的内涵和特征来看,要想实现各项创新政策的功能耦合就需要构建各层面创新政策的协同机制,保证各层面创新政策间的和谐、合作、互补和同步发展。

建设开放兼容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活动相关的文化形态,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并与创新行为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种文化环境。14—15世纪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意大利成为当时的世界科技中心,而且影响了西方国家人文精神的回归和人的个性解放,从而激发了巨大的创造力。一个社会越是希望科学技术得以健康发展,越是希望科技创新得以成功,就应当关注如何建设兼容并包的创新文化。江苏应当在这方面着力,让科教人才优势充分彰显。

(作者单位:吴国玖,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张斌、罗媛,苏州大学)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

标签: 低碳 江苏 区域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