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再掀热潮 巨子生物赴港上市引广泛关注

点击:1827时间:2022-05-28 07:25:27

肖婷婷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软件,由此成为最新的社交宠儿,成为朋友之间最常用的一种交流工具。2012年4月,发布4.0版,从这一刻开始,一个叫“朋友圈”的东西诞生了。它迅速成为中国人热衷的社交工具,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交习惯,甚至由此诞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动作:“刷屏”。

2017年4月24日,《2017用户&生态研究报告》出炉。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花60分钟刷,一个用户平均每天要刷30到40次朋友圈。

朋友圈越来越庞大,它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我们陷入网络社交的巨网里无可自拔……

“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21世纪的专属产物。要探究“朋友圈”的真实年龄,恐怕得回溯到早几个世纪,甚至更久的时代。

“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albaamicorum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可译为Friendsbooks,即“友人之书”,类似于我们毕业时互相留言贴照的同学录),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交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荷兰历史学家苏菲·蕾茵德斯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纸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目的是搭建人脉。如一位名叫迈克尔·梵·德·密尔的少年在周游欧洲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他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其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比如爱情)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里发表观点一样。

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消磨时间,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打入上流社会。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女孩们晒晒与朋友、倾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的——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这样的“朋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400年的关系网络。

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1000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圖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且不说皇亲贵胄、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把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邻居传看,兴味十足。

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被“朋友圈”改变生活

早晨吃碗粉要拍照发个朋友圈;工作期间要把整理好的资料拍照发个朋友圈;晚上和朋友聚餐,上菜后不动筷子,先拍照发个朋友圈……这样的“朋友圈重症患者”比比皆是,因为,这是一个“朋友圈”改变生活的时代。

当我们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和朋友分享。朋友圈就是一个这样的平台。在朋友圈,你可以尽情向你的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爱好和快乐。自己在晒美食、晒旅行、晒心情的同时,也可以随时了解好友的生活动态,无论是年轻人、老年人,还是学生、上班族,大家一起吐吐槽,偶尔点点赞——“朋友圈”,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与平台。

当朋友圈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交际方式,回想下,我们的朋友圈都是怎样一番热闹的境况呢?每分每秒,朋友圈里都有人发,从昨晚睡前的最后一瞥,到刚刚看手机前的两分钟。各种小道消息、八卦、励志故事、心灵鸡汤、个人感悟、生活细节、瞬间情绪……还有各种群里的观点争论、时局探讨、家长里短、晚餐食谱、出游信息、饭局通知、语音留言……足不出门,我们几乎可以从朋友圈里获取各种信息。

有温度的社交方式

有研究称,中国是全世界社交网络分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事实上的确如此。调查结果显示,76.2%的调查者称会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信息。在愿意分享的用户中,约四分之三将朋友圈作为自己分享时的首选平台。“刷刷刷刷,刷我的朋友圈”,不难看出,以熟人关系为主、私密性更强的朋友圈已经是国内最核心的社交分享网络。

在这个“朋友大爆炸”的时代;甚至还有“六度分隔”这样的理论支持,也就是说,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可以让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建立起联系。朋友圈的影响力在六度分隔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理论上每个人都只要通过六位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就能和其他人建立起联系。即使一个非洲种木薯的农民,也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与美国总统产生间接的联系。这并不是说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必须通过6个层次才会产生联系,而是表达了一个重要概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

也许很多人并非希望通过“朋友圈”来结识更多的朋友,但不容否定的是,对很多人来说,浏览“朋友圈”,不仅是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也逐渐成了精神上不可缺少的—部分。看对方做了什么,吃了什么美食,最近读了什么好书……这些事情本身不是太有意思,当它们事关亲友时,就会与众不同。由于彼此熟悉,生活变得有了温度。

社会管理的新考验

随着“朋友圈”使用人数的普及,问题也开始出现,特别是以谣传谣的事件屡见不鲜。

在2015年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严肃查处了360多个传播事故谣言信息的微博账号。一些“网络大V”正是在朋友圈里发布极不负责任的言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2015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即将正式施行。其中,刑法第291条之一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信息量超大的朋友圈,你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不加甄别,动辄转发获得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点击量了,因为,你有可能构成犯罪。

朋友圈既然是“圈”,就是有界限的。朋友圈转发的起点可能是私人性的,但在广泛传播中会产生“蝴蝶效应”,造成的后果是公众性的,一旦产生社会影响很难控制。如果传播的是谣言,则后患无穷。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